Discover millions of ebooks, audiobooks, and so much more with a free trial

Only $11.99/month after trial. Cancel anytime.

My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reer at U.S. Naval Academy 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art Seven): 北美教研生涯記自咏(七)
My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reer at U.S. Naval Academy 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art Seven): 北美教研生涯記自咏(七)
My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reer at U.S. Naval Academy 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art Seven): 北美教研生涯記自咏(七)
Ebook294 pages43 minutes

My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reer at U.S. Naval Academy 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art Seven): 北美教研生涯記自咏(七)

Rating: 0 out of 5 stars

()

Read preview

About this ebook

北美教研生涯記錄作者在北美海軍學院(U S Naval Academy)和約翰‧霍浦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學及研究逾卌年生涯。
記兩校培才,說灌溉耕耘。錄經歷見聞,寫教研風雲。
咏胸懷意境,憶甘苦愉辛。積詩數千首,抒情發為文。

吾非學文,亦從未認真學過平仄及音韻格調,不曾登堂,何敢言詩詞!然歌謎詞賦,平素所愛,惜指引乏人,只靠自行摸索,未諳創作之道。七十歲退休前,因工作忙碌,無暇他顧,偶有吟咏習作嘗試,均隨寫隨棄,並未收藏留稿。今年七十將四矣,教研生涯完全結束,東風重拂,白髮逢春,野翁心熱,始與和余背景相同數同窗友好對古典文學有興趣者互相唱和,聊志訴情,再興詩詞之念,又憶錄舊作及記咏昔年往事感懷,重握斑

Language中文
PublisherEHGBooks
Release dateOct 1, 2016
ISBN9781625039163
My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reer at U.S. Naval Academy 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art Seven): 北美教研生涯記自咏(七)

Read more from Chih Wu

Related authors

Related to My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reer at U.S. Naval Academy 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art Seven)

Related ebooks

Related categories

Reviews for My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reer at U.S. Naval Academy 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art Seven)

Rating: 0 out of 5 stars
0 ratings

0 ratings0 reviews

What did you think?

Tap to rate

Review must be at least 10 words

    Book preview

    My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reer at U.S. Naval Academy 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art Seven) - Chih Wu

    目錄

    目錄

    自序

    作者簡介/成功大學李克讓教授

    第一章/2004年

    第二章/2005年

    第三章/2006年之一

    書後

    自序

    北美教研生涯記錄作者在北美海軍學院(U S Naval Academy) 和約翰、霍浦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學及研究逾卌年生涯。計劃寫多集。第一集至第五集均已出版。第一集包含就職前,助教授時期,副教授時期前段,及萬里行,共四章,涵蓋1966年至1972年,書號ISBN 978-1-62503-071-9。第二集包含副教授時期後段,及正教授時期第一段,共十六章,涵蓋1973年至1988年,書號ISBN 978-1-62503-097-9。第三集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二段時期,共四章,涵蓋1989年至1992年,書號ISBN 978-1-62503-142-6。第四集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三段時期,共五章,涵蓋1993年至1997年,書號ISBN 978-1-62503-194-5。第五集包含正教授第四段時期,共三章,涵蓋1998年至2000年,書號ISBN 978-1-62503-236-2。第六集包含正教授第五段時期,共三章,涵蓋2001年至2003年,書號ISBN 978-1-62503-271-3。本書為第七集,採用紀年式,包含正教授時期第六段,及退休。涵蓋2004年至2006年。以後數集將包含榮譽終身教授時期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等。

    記兩校培才,說灌溉耕耘。錄經歷見聞,寫教研風雲。

    咏胸懷意境,憶甘苦愉辛。積詩數千首,抒情發為文。

    吾非學文,亦從未認真學過平仄及音韻格調,不曾登堂,何敢言詩詞!然歌謎詞賦,平素所愛,惜指引乏人,只靠自行摸索,未諳創作之道。七十歲退休前,因工作忙碌,無暇他顧,偶有吟咏習作嘗試,均隨寫隨棄,並未收藏留稿。今年七十將四矣,教研生涯完全結束,東風重拂,白髮逢春,野翁心熱,始與和余背景相同數同窗友好對古典文學有興趣者互相唱和,聊志訴情,再興詩詞之念,又憶錄舊作及記咏昔年往事感懷,重握斑管,輯成此集,以留紀念。明知雪泥鴻爪,轉眼無痕,然敝帚之賞,亦可解老年一時之悶,親朋後人翻閱,權作念我。如此而已,豈有他哉?

    正是:

    教研多事堪回憶

    未曾入室寫詩詞,林泉消閑且為之,

    教研多事堪回憶,梗概留後庶可知。

    取名自吟集

    教研生涯敘詳實,不求聞達不求利,

    無意搏取後世名,詩詞故取自吟集。

    作者簡介/成功大學李克讓教授

    成功大學校友吳治博士,民國46年及50年本校機械系學士及碩士畢業,民國55年獲得美國伊里諾大學博士,即進入美國海軍官校機械系任教服務四十二年,並在約翰霍浦金斯大學兼教服務四十年,2006年退休。吳治在教學及專業領域上研究表現傑出,受到校方及校外學術界肯定及重視。

    吳校友歷年來獲獎無數,在教學研究方面,年年獲得校方的頒獎,1993年榮獲美國海軍官校最佳研究獎,1994年榮獲約翰霍浦金斯大學工學院最佳教學獎,1996年榮獲約翰霍浦金斯大學工學院最佳著作獎等;在行政方面,吳校友曾任美國海軍官校機械系系主任四年,1991年榮獲海軍軍部給予文職人員最高功績獎,並於2006年榮獲海軍軍部給予特别褒揚獎,譽為美國海軍官校有史以來研究著作最為豐富傑出文職人員;1999年榮獲北美州成功大學傑出校友獎。

    吳校友學術研究與著作極為豐富,為兩種學術期刊總編輯,擔任三種學術期刊編輯委員,除此之外,吳校友已出版九本專書,五百多篇學術期刊文章,三百餘篇學術會議論文,及兩百餘篇專書暨論文評審。其中1994年英國牛津大學為他出版了海洋溫差專書,此書在科技最負盛名的科學(science)期刊書評上極博好評,譽為海洋溫差領域之空前佳著。吳校友在1990年代亦曾任行政院科技顧問組顧問多年。

    注:上文部份轉載自2000年2月國立成功大學校刊第192期101頁。

    第一章/2004年

    新年(2004)祈望太平

    霸業聲中歲又更,可憐天下亂紛爭,中東烽火幸暫滅,萬戶千家慶太平。

    看林匡藩兄寄來生肖轉換日的探討大作

    農曆生肖轉換時,禮航匡藩各執詞。周郎云當係春分,林兄說道是除夕。

    昔年曾聞祖輩言,兩說皆有本源持。干支配獸出現早,紀年圖騰古已為。

    舊曆均以朔為首,皇帝正朔頒佈施。歷代均由官家定,具有權威不容疑。

    唯從命理學定義,立春算起更合宜。蓋因朔日年年變,斯節冬去卻不移。

    節氣反應陽緯度,無關生肖農用之。辛亥革命採新曆,更添爭議雙法遺。

    注一:中國古代干支配對生肖紀時紀日紀月出現時間早於干支紀年二十四節氣 ,而生肖屬相作為紀年的圖騰,相信本意是便於先民記憶使用,而非具有精確科學性。例以陰曆正月初一作為年之轉換點。古代曆法都是由官方製定並頒佈實施,具有不容置疑的權威。中國歷代官頒曆書,均有記載干支紀年和生肖,且都是從正月初一轉換干支和生肖。

    注二:中國農曆以月為基,以朔日為月首,正朔即是正月初一日,是為年初。但每年正月初一,按照現在通用公曆,誤差甚大。

    注三: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天文學的算法,節氣反應的是太陽的緯度,和生肖没有直接關係,以陽為基。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意謂冬去春來。每年的立春,按照現在通用公曆,基本都不會變。是以二十四節氣廣用於農村。

    注四:中國民間風水、堪輿家、命理大師、看相者、算命先生等,歷來都認定,百花綻放、欣欣向榮之立春才真正是一年歲首,故定義立春方是生肖轉換日,比較科學性。此種看法,在廣大農業社會被大家採用。

    注五:辛亥革命成功,政府採用新曆。民間則陰曆陽曆並用,生肖轉換日引起爭議,混淆不清。但近年來絕大多數人接受生肖轉換時以正月初一子時為劃分點。

    女兒們回家過節又別離

    求學就業離窩巢,福賜祈天半世勞,喜得返家聚數日,宛如舊往幼童聊。

    母親嘮叨聲切切,女兒漠然音嬌嬌,無奈馳時留不住,臨別囑咐話通宵。

    安城華友新年聯歡團拜

    遠望故國聚天涯,華友情誼實堪嘉,全用母語敘暢懷,水乳交融成一家。

    新年聯歡團拜

    遊子飄萍思緒長,年年此日說端詳。安居斯國成吾國,久別故鄉變異鄉。

    情繫青天滿地紅,心懷桑梓百花香。自由民主堪歌頌,龍的傳人當自強。

    渴求兩岸好音傳

    棲遲異邦故土牽,渴求兩岸好音傳,天災人禍遠離去,海峽平靜無硝煙。

    安城歡騰歲又新

    安城歡騰歲又新,禱求諸福澤凡塵,願祈華友體康健,文化傳承有後人。

    中餐館裏設華筵

    迎接新年送舊年,中餐館裏設華筵,談笑風生互祝福,共頌昇平謝老天。

    家嚴潛心寫作

    軍旅半生歷滄桑,退休晚年棲異邦,人生多難亦有喜,潛心寫作渡餘光。

    看家嚴潛心寫作

    高中方畢炮聲隆,匹夫有責國興亡。擲筆從戎換軍服,八年抗日戰倭狼。

    不計個人名和利,謹慎勤勉為公忙。清如秋水退林泉,堂堂正正寫滄桑。

    院中梅花綻放

    何懼寒流侵,偏無鬬艷心,天生清麗質,不與俗夫親。

    霍浦金斯大學音樂廳聽德弗扎克E小調第9號交響曲

    音樂取材於民間,地方歌韻旋律添,譜成新世交響曲,忬情餘音繞樑延。

    注一:德弗扎克(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 1841-1904年) 是捷克(當年屬奧匈帝國) 最著名作曲家之一。他創作了許多歌劇、交響曲、協奏曲、及室內樂。德弗扎克的曲調民族風味濃厚,雖然曲子的旋律大多由他自己創作而不是取材於民間音樂,但旋律中就是充滿了民族色彩與地方風味。曲調通常優美流暢,擅長以情緒營造曲子的氣氛,音樂中也總是流露出對民族、對國家的熱愛。其音樂呈現出來的是一種濃厚的莊稼氣息。

    注二: E小調第9號交響曲《Symphony No. 9,in E Minor From the New World》是德弗扎克於1893年訪問美國時所譜寫者。他巧妙地融合印第安民歌、黑人靈歌與波西米亞音樂,成為今日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之一。此曲廣泛被稱為《新世界交響曲(New World Symphony)》。

    聽德弗扎克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

    交響曲第二樂章,中文譯成念故鄉。作品富於想像力,充滿詩情畫意創。

    宗教風味一靈歌,黑人呼喚氣息强。家喻戶曉廣流傳,著名傑作富想像。

    注一: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Goin' Home,是一宗教風味靈歌。它是一首精力充沛,富於想像力的作品,充滿了詩情畫意的美麗。它也是一種個人內心痛苦的呼喚。

    注二:Goin' Home並非民謠,基本上是一宗教風味靈歌,由德弗札克的弟子費希爾 ( William Arms Fisher 1861-1948年)填上英文歌詞。其原文是:Going home,going home, I'm just going home。Quiet-like,slip away, I'll be going home。 It's not far,just close by;Jesus is the Door。Work all done, laid aside,Fear and grief no more。 Friends are there,waiting now。He is waiting,too。 See His smile!See His hand!He will lead me through。Morning Star lights the way; Restless dream all done。 Shadows gone, break of day, Life has just begun。Every tear wiped away,Pain and sickness gone;Wide awake there with Him! Peace goes on and on!Going home,going home,  I'll be going home。See the Light!See the Sun! I'm just going home。

    注三:由英文歌詞可以看出,它是基督教歌。原文中的 Home,顯然指的是上帝在那裡等候信徒歸來的家(天國)。

    注四:Goin' Home歌,常被一些教堂和宗教學校拿來譜為鐘聲。1969年,人類首度登上月球時,宇航員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帶上去的就是《新世界交響曲》的錄音。

    注五:Goin' Home歌,旋律優美悲傷動人,在美國及全世界廣泛流傳、家喻戶曉。亦有中文版,譯作《念故鄉》。

    德弗扎克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中文版之一〈老大徒傷悲〉

    中文填詞韋瀚章,取名老大徒悲傷,二十世紀中期作,過於典雅難推廣。

    注一:韋瀚章(1906-1993年),為二十世紀的著名歌詞作家、詩人、音樂家。曾任教於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上海滬江大學等處。由他作詞的歌曲〈思鄉〉、〈白雲故鄉〉、〈旗正飄飄〉、〈老大徒傷悲〉、〈碧海夜遊〉以及清唱劇《長恨歌》等,皆膾炙人口。

    注二:德弗扎克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中文版填詞之一由韋瀚章作,取名〈老大徒傷悲〉,曾在20世紀40年代在大學裏流傳。但因過於典雅,不利於在普羅大眾中推廣。

    附韋瀚章〈老大徒傷悲〉填詞:黄金的年華虚度過,到今天才知道鑄成大錯。蕭蕭兩鬢皤,徒喚奈何;瘦影已婆娑,徒喚奈何。雄心壯志早消磨,斜陽景也不多,深悔蹉跎,深悔蹉跎,深悔蹉跎!

    德弗扎克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中文版之二《念故鄉》

    平易近人念故鄉,抱忱大師填詞章,天清風涼愁陣陣,異邦孤客感淒涼。

    注一:德弗扎克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中文版之二《念故鄉》,是由李抱忱填詞,很平易近人,在陸、港、澳、臺、及任何有華僑海外,都家喻戶曉,人人會唱。

    注二:李抱忱博士(1907~1979年) ,是近代中國最著名音樂家之一,更是合唱界之領軍人。後半生先後任教於耶魯大學、美國國防語言學院及愛我華(Iowa)大學,並擔任中文系主任。其所編著系列中國語文教材深受美國學術界推崇,至今仍為許多所美國大學指定使用。

    注三:民國前後時期的「文言歌」年代,詞難懂,調難聽。李抱忱開風氣之先,以白話文推動大合唱,激起了當時普羅大眾對合唱的興趣。他提倡以好詞好曲,促進合唱藝文活動日後的蓬勃發展。

    注四:「九‧一八」事變,日本侵佔我國東北三省,李抱忱滿懷悲憤迅速編寫:《出征》、《凱旋》、《為國奮戰》、《我所愛的大中華》等數首慷慨激昂的歌唱教材,組成合唱團踏遍華北、華東地區,巡迴北平、天津、濟南、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演出,激起國人很大的迴響。如此夙夜匪懈到處奔波的愛國情操,寫下抗戰史上一頁珍貴的篇章。

    注五: 李抱忱抗日戰爭時,創作了大量的磅礡民族的心聲,譜寫愛國合唱曲,包括《義勇軍進行曲》、《遊擊隊歌》、《抗敵歌》等。他的歌強力彰顯知識青年抗日愛國的情懷,都膾炙人口,人人會唱,轟動全國。他曾出版了《抗戰歌曲集》,鼓舞民眾參加抗日運動。1939年李抱忱更曾編輯了英文版的《中國抗戰歌曲集(China’s Patriot Songs)》。李抱忱是我輩時代家喻戶曉之愛國合唱曲家。

    注六:大陸易幟後,李博士選擇定居美國,在美期間雖然他的本業是中國語文教席,但是他更熱衷於音樂,也有許多不朽創作。

    注七:猶記留學來美前,1959年1月,臺灣第一次聯合大合唱即由李抱忱指揮,演出於台北市中山堂。當唱完了胡適作詞、趙元任作曲、李抱忱編合唱的《上山》後,胡、趙兩位大師都應邀上台講了話,胡適致詞說:「李先生指揮三百青年這樣唱出,竟使我的詩從沒有這樣好過。」這次的樂壇盛舉,可說是台灣合唱運動之開始和巔峯。

    附李抱忱《念故鄉》曲全詞:念故鄉,念故鄉,故鄉真可愛。 天甚清,風甚涼,鄉愁陣陣來。 故鄉人,今如何,常念念不忘, 在他鄉,一孤客,寂寞又淒涼。 我願意,回故鄉,重返舊家園, 眾親友,聚一堂,同享從前樂。

    拙論德弗扎克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中文版譯名

    原曲應是回天家,中文譯成念鄉話,感覺不到原內涵,國情不同導異差。

    注一:德弗扎克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原文雖是Goin' Home,實際上是一首基督教聖歌,而非歌謠。譯成〈老大徒傷悲〉及《念故鄉》均感覺不到原來內涵。拙認為譯成(回天家) 應更較貼切原意。

    注二:中美國情不同,信仰亦異。此曲優美動人,亦有一些遊子思鄉的憂鬱情懷。去掉宗教性氣氛,保持悲傷情謫,改成適合中華文化之歌謠,實在無可厚非。

    家嚴念故鄉

    異邦棲遲不關身,且憶故鄉過新春,千樹梅花一湖月,不知今夜屬何人。

    注:家嚴認為故鄉是人生命的起點,有人最原初最淳樸的親情,鄉土鄉俗是代表着生命最本真者。念故鄉是對這種本源的思想接近。

    拙看昔人念故鄉詞章

    中華詩詞念故鄉,上溯詩經淵源長。或因征役或戰亂,或由遊宦徙他方。

    古典文瀚一主題,歷朝歷代多佳章。泰半失意晚年作,心靈慰藉兼感傷。

    注一:念故鄉詞章,上溯《詩經》中的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注二:念故鄉是中華古典文瀚一主題,歷朝歷代多有佳章。包括眾所熟知之李白的《静夜思》、杜甫之《登高》、張九齡之《望月懷遠》、劉基之《明月子》等等,不勝枚舉。

    注三:中華古代是農業社會,人民安土重遷。離鄉者多因征役、災禍、戰亂、或遊宦。思鄉是由於遠離世代居住生活家園時自然產生的一種最原始情感。

    注四:這些膾炙人口之念故鄉詞章作者,大半出自志在四方之遊宦者,多有滿腔熱情卻官場失意。特別在苦病晚年,只有故鄉 ,這個象徵着美滿温情的地方才最能給予他們心靈的慰藉。

    看我輩念故鄉情

    我輩多非生故鄉,梓里印象淡迷忘。工業社會家時遷,子女就業走他方。

    棲遲他國入熔爐,葉難歸根雖亦傷。未有美滿温情處,寄地無奈作自邦。

    注一:我輩多非生長在故鄉,甚至於從未去過祖鄉,對梓里印象不深或已淡忘。

    注二:現代工業社會,不再安土重遷,換職搬家是常事,子女成長也都離巢,就業他方。再也沒有昔年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也失去了一個永遠温馨值得終身懷念處。

    注三:棲遲他國,讓入明顯覺得此非吾鄉。但也無奈權將寄地作為自邦了。

    注四:證諸美國土生土長朋友,絕大多數不知故鄉,當然也就沒有戀鄉情結了。

    不知何處是鄉家

    中庭枯樹棲寒鴉,冷露無聲潤梅花,仰望今夜月圓明,不知何處是鄉家。

    附華錚兄評:葉將落,根何處?我是浮萍一片,漂盪在無邊的大海。日落鄉關何處是?在美國住了大半輩子,是我的故鄉嗎?在台灣長大,是我的故鄉嗎?在中國大陸出生,是我的故鄉嗎?我願意回故鄉,回哪裡去啊?

    附柏園兄評:我輩多非生長在故鄉,甚至於從未去過。一點都不錯!就把地球當故鄉吧!

    冰雨調寄一翦梅

    路滑寒冰夾雨澆,街上人搖,樹上枝凋。車難行及馬難驍。

    風也蕭蕭,雲也飄飄。

    何日天晴悶可消?懷字心燒,念字情潮。天涯浪跡樂為僑。

    幻夢無聊,美夢逍遙。

    讀周禮航兄寄來第一先賢俞大維文

    科研前輩先賢首,敬言出自學森口。哈佛大學攻數理,邏輯哲學習德歐。

    兵器戰略深研究,學成即返報國赴。先任兵工署署長,大展鴻圖施抱負。

    開發研製新軍械,保障供應抗日寇。在位清廉人稱頌,濁流社會絕僅有。

    培植後進不遺力,愛護提攜猶如父。随蔣去臺忠心耿,國防部長職戰鬬。

    巡視前綫何懼危,同共生死官兵友。金門砲擊烽火起,後腦中彈仍堅守。

    半生戎馬半書生,貢獻中華半紀久。遺體火化無儀式,堪稱完人少出右。

    注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週年的一項重要活動,是表彰為兩彈一星做出巨大貢獻的23位傑出科學家。在頒獎大會上,受獎的首席科學家錢學森在講話中説:今天我們能交出這樣一張成績單,要特別感恩和懷念三位先賢前輩,第一位就是俞大維先生。 錢學森又云,俞大維主持兵工業務長逾十四年,有兵工之父的美譽。他是中華近代國防科技發展史上第一位大力開拓、耕耘、播種、灌溉、施肥的始祖園丁。

    注二:俞大維(1897-1993年),先後就讀於復旦大學、聖約翰大學,21歲時到哈佛大學攻讀數理邏輯,拿到博士學位後又到德國大學攻讀數學及德國哲學,取得第二個博士學位,曾留在德國進行兵器及戰略研究,後婉拒美、德等國的高薪聘用,毅然回國效力。

    注三:俞大維于1933年任國民政府兵工署署長,1946年初任交通部長,1949年赴臺,1954年在臺灣出任國防部長

    注四:俞大維於任國民政府兵工署署長十餘年期間,他不但注意國外科技動態,還專門成立了研究部門,開發研製適合中國國情的軍械。在抗戰中,兵工署下轄的許多兵工廠生産了大量的武器彈藥,保障了正面戰場的武器供應。他還以兵工署的名義向國外派了不少研修生,後來,這些人才為中國國防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為緬懷俞大維的英勇事蹟,金門設有俞大維紀念館。

    注五:與國民政府的其他軍政要員相比,俞大維最可貴的是清廉。對美國現代史有研究的作家芭芭拉塔克曼(BarbaraTarkmann)女士在他的《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 1883-1946年)》傳中對國民黨政府諸多要員頗有微詞,但卻多次以各種例子來稱頌俞大維廉潔公正,知識廣博。

    注六:1949年俞大維隨國民政府遷臺,1954年在臺灣出任國防部長。他於八二三砲戰期間,曾被砲彈碎片擊中後腦,但仍多次到金門巡視海防業務,也為國防戰役提供許多精準且極具影響力的戰略。

    注七:1993年,俞大維辭世,享壽95歲。遺言將其骨灰撒在臺灣海峽。

    附華錚兄評:由錢學森來說俞大維,最恰當公允不過!一代 先賢,令人肅然起敬!

    憶訪金門俞大維紀念館之一

    金門榕園曾一探,處有俞賢紀念館。綠瓦白牆華式廈,大維生前文物含。

    模擬視察戎雕像,內陳設品供參觀。緬懷生平英勇事,國防部長留血汗。

    注一:金門縣金湖鎮安民村建有榕園及著名之八二三戰史館。戰史館對面有綠瓦白牆的一幢典型中式傳統建築,即為俞大維紀念館。

    注二:俞大維先生於八二三砲戰時擔任國防部長,期間曾不畏砲火猛烈,多次到金門巡視防務,為緬懷俞先生的英勇事蹟,政府遂在1994年設置此館以紀念其英勇事蹟。

    注三:紀念館廳中首先看到的是,一模擬視察著戎裝之俞大維國防部長雕像。館內的陳設品皆來自於俞大維在台北的家中,有其日常起居室、使用物品、所閱讀書籍、照片、勳章等文物。紀念館成了金門歷史與人文的景點。

    憶訪金門俞大維紀念館之二

    兵工之父對聯視,經文緯武奇男子,特立獨行大丈夫,鞠躬盡瘁為國計。

    注:紀念館廳中高掛一幅工整對聯。聯句是:經文緯武奇男子;特立獨行大丈夫。

    憶訪金門俞大維紀念館之三

    大維紀念文物看,透視照片腦中彈,外殼碎片仍清晰,最是珍貴果鐵漢。

    注:俞大維紀念文物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一張俞先生在八二三砲戰初啓時腦部受砲擊而受傷的X光片,其中彈殼碎片仍清晰可見,足以窺得當時戰況之危險與激烈。據云,此碎片直至其去世並未取出。另外一珍貴品是其火化出的舍利子。

    憶訪金門俞大維紀念館之三

    俞大維作自我評,半生戎馬半書生,十二年渡研軍械,十載國共苦戰爭。

    注:俞大維紀念館中有其自我評價兩段。第一段原文是:半生戎馬、半生書生。第二段原文是:十二年的射擊場、十年的戰場;前半身打鐵、後半身打仗。

    憶訪金門俞大維紀念館之四

    悼念俞大維先生,劉和謙作館志銘,研發武器兵工任,培訓人才成精英。

    注:俞大維紀念館中有前參謀總長劉和謙所作的館志銘。記得一部份原文是:兵工署長任内,研發兵器,統一輕兵器口徑。抗戰軍興,籌謀工廠西遷,八年奮戰,數百萬國軍槍彈不虞匱乏,先生之力也。又設置研究機構,培訓人才,蔚為國用。

    憶訪金門俞大維紀念館之五

    學人風範報國久,嘔心瀝血畢生求,栩栩如生看蠟像,賢名仍念在神州。

    注:紀念館廳中有一模擬視察金門穿著戎裝之俞大維國防部長蠟像,栩栩如生。

    贈王逢旦兄

    課爾教育世最新,中華高教不再貧,相看不久必大成,奮蹄豈問路艱辛。

    注:課爾為逢旦兄在中國創始協助高等通識教育龐大基礎計畫,近將展開工作。

    王逢旦兄邀愚自費去北京講智慧電腦輔助教育

    智慧電腦輔助教,近年漸行美黌校。系統功能講授合,包括教學模擬傚。

    方便習者作操練,指導設計極有效。研究成果及應用,提供課爾作比較。

    注一:智慧電腦輔助教育(Intelligent Computer Aided Education) 是電腦輔助教學(Computer Aided Education) 最新的先進發展,近年漸漸在美國大學發展。它主要是把電腦系統的智慧和功能,與教師的課堂講授有效地結合在一起。

    注二:智慧電腦輔助教育,既包括為學生提供系統學習智慧性指導的課程內容,也包括為某一教學內容所補充的教學模擬、設計、優化以及向學習者提供某種作業的智慧性輔導、操練和實踐等。

    注三:近年已有一些大學開設了智慧電腦輔助教育課程。愚在電腦輔助教育已有近卌年經驗,也在霍浦金斯大學及海軍學院開設了智慧電腦輔助教育課程,並已出版過六本此方面的教科書及參考書,可以提供課爾計劃作為比較。

    有邀來北京

    生是炎黃人,有邀來北京,不圖名與利,只為回饋情。

    申請赴華講智慧電腦輔助教育

    赴華欲講電腦教,智慧誤認成情報,申請自費不批准,馮京馬凉堪苦笑。

    注一:美國聯邦對現職高級政府人員出國有規定,必需經國安部門核準,方可成行。即使是自費亦然。其中去共產主義國家更是審查嚴格,去前訪後,都需對國安部門報告。

    注二:英文Intelligent除智慧意思外,也可作情報解,國安部門審查人員竟誤認成後者,沒有核準余之赴華申請。

    注三:馮京為「錯把馮京當馬涼」這句慣用語的典故主角,據說某考官在唱名時誤把馮京的名字看成「馬涼」,連呼「馬涼」數次皆無人答應,後來才知道原來是該考官自己出了個洋相,一時傳為笑談,後人屢引此事來形容人昏昧不細察而大擺烏龍的情況。

    歉告王逢旦兄不能去華講課

    高呼盛舉志宏恢,百年大計助中臺。課爾教育關國運,興邦偉業賴人才,

    春風化雨峯山綠,學子受惠心窍開。都市僻壤同獲益,歉惜拙友不能來。

    結婚年慶贈賢內助

    結婚年慶又度逢,佳期今日祝詞濃,齊眉白首非神話,共慶夫妻嶺上松。

    蘇紹禮恩師辭世一周年奠寄哀思

    辭世一年悲仍深,熱力痛失領軍人。滿園桃李培多士,科技論文著等身。

    金玉良言聲在耳,感恩追憶淚沾襟。安城弟子仰空奠,師德長存萬木春。

    賀洪鼎侃兄榮膺成功大學傑出校友

    成功伊大兩同窗,朝誦夕弦共一堂,上代交情如藺頗,十年約會惜参商,

    經綸滿腹新科技,著作等身動廟廊,榮獲金牌人傑獎,敬賀功成酒三觴。

    贈霍浦金斯大學退休同仁

    執教年年未稍弛,桃李芬芳心慰喜,為人師表甘苦辛,歲月留香果满枝。

    賀霍浦金斯大學同仁獲研究傑出獎

    論著多采嚴謹新,科技研究欣大成,士林苑中推高手,教學界裏有賢聲。

    贈霍浦金斯大學一青年教授

    不負年華已有名,泛舟學海趁良辰,教學研究勤耕耘,桃李芳菲絳帳春。

    海軍學院新學期

    青春喜盈堂,望眼盡軒昂,後生誠可畏,樂教帆又揚。

    卅八年教研感懷

    舌耕兩鬢斑,桃李滿宇寰,教研路漫漫,樂在敢登攀。

    呈呂克羣喬龍慶兄嫂

    圖館工程破土興,窮鄉僻野沫甘霖,杏壇千百弦歌起,學子億萬顏色新。

    克羣宏圖報國志,龍慶大地育才心,興學義舉空前壯,神州海外說慶群。

    注一:喬龍慶、呂克羣伉儷,1980年代創立美國科技教育協會(Education and Science Society,簡稱ESS) 。 ESS是由美籍華裔學人為主體組成的非盈利、非政治性的文教機構。其宗旨是促進中美民間文教交流,專注於協助提升中國貧困地區教育質量和普及科技知識。

    注二:建立貧困地區圖書館是ESS支持項目之一,據云,ESS迄今已捐助鄉村學校圖書館數千餘所。

    鄉村圖書館

    鄉野無圖館,自主學習難。昔少教育路,文化食糧罕。

    建設新農村,提高民才幹。百廢固待舉,何者優先判?

    書中世界大,受惠下代萬。喬呂登高呼,捐助理想含。

    注一:中國農村廣大,多位於窮鄉僻壤,少有圖書館。要提高窮鄉國民素質,建設新農村,必需從教育着手。讓孩子通過圖書館走上自主學習和開放學習的教育之路;書中世界大,也可讓農民獲得農業、技術、經營、管理等新知。

    注二:立竿見影,相信喬呂伉儷之理想與捐助,結果不日顯示。而且深深地影響到下代。

    六十八抒懷之一

    六八年華轉瞬過,一生事業樂弦歌,回頭似覺靑春在,攬鏡其如白髮何!

    六十八抒懷之二

    已度韶光六八秋,蕭蕭白髮已盈頭,前程仍有奔馳日,莫任餘暉泛泛流。

    母親冥齡九十

    冥齡九十愛長存,宛在音容哀更深,春暉藹藹天人隔,賢孝兒孫思母親。

    清明掃墓思母

    思母紅日遲遲落,清明掃墓白雲飛,哺育恩深兒少報,寸心含愧對春暉。

    清明掃墓思修妹

    清明掃墓懷哀思,何堪妹竟先我辭,風吹草木同凄悲,不覺夕陽黯淡時。

    清明墓園

    人來人去亂紛紛,清明墓園花鮮新,男女碑前恭祝禱,語語衷心為先魂。

    去德國斯圖加特參加風力會議

    減少溫室氣體放,再生能源聲高唱。風力發電成首選,列為重要目標向。

    斯圖加特會議開,百餘學者談新創。更有業者展產品,海上風電供參訪。

    注一:由於聯合國在1997年《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協議的關係,世界各國相繼將發展再生能源列為重要目標,而在此情形下,風力發電廠也就成為各國首選的能源發展重點之一。

    注二:本年風力(Wind Power)會議在德國西南部斯圖加特(Stuttgart)市舉行。

    注三:德國的風力發電廠(Wind Farm)裝置容量目前為世界第一,逾兩千萬瓩,領先第二的西班牙達一千萬瓩之多。其風力發電科技開發最是發達,可供各國借鏡參考。

    注四:斯圖加特命字由來,源於這個地方很久以前,只是用作養馬的地方,但今日,斯圖加特已是德國第六大的城市,是巴登-符騰堡(德文Baden-Württemberg)州的地區首府,眾多的政府機關都設於這裡,其經濟文化之重要性使到她成為德國最知名的城市之一。

    看風力機

    軒昂揮洒立高標,且向狂風把扇搖,運轉明輪釋能妙,多量無染照凌霄。

    看海上風力發電機陣

    海風呼嘯巨能謀,陣址更較陸地優,離岸千百葉片轉,源源不斷電力流。

    注:舉凡強風區陸地,理論上幾乎都可以建置風力發電廠,不過礙於土地取得、觀瞻、噪音、法令、與飛安等的限制,並不能任意發展。故建置海上或離岸式風力發電陣(Array)是風力發電發展趨勢。

    斯圖加特大學

    斯圖加特市黌宮,名列尖端大學中,建於一八二九年,聞名最是理化工。

    注:斯圖加特大學(德文Universität Stuttgart)位於斯圖加特市郊區,建於一八二九年,以理化工科技術聞名。被認為是德國五所聲譽最卓著的理工大學之一。

    看斯圖加特大學校訓

    斯圖加特黌校訓,科學為人解題問,人為科學求真理,有用工具當善運。

    注一:斯圖加特大學校訓德文是:Wissenschaft für die Menschen,Menschen für die Wissenschaft。直譯應是:科學為人,人為科學。

    注二:科學為人,其目的何在?斯圖加特大學校訓沒有解釋,似乎是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人每天都在遭遇科學,從衣食住行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科學,科學已經是生活的必需品了。可以說,雖然科學並非萬能,但是今日社會没有科學卻是萬萬能不能的。可是科學其目的究竟何在?不見得容易回答。古今一些西方先哲曾經給出一些答案,試論幾種如下。

    科學目的答案之一

    目的在於解問題,最是普通人常提,拉瑞勞丹如此說,近代哲家作論析。

    注一:拉瑞勞丹(Larry Laudan,1941-)是美國近代科學哲學家。在他所著之《科學與價值(Science and Values)》及《科學的目的及其在科學爭論中的作用(Science and Relativism: Dialogues o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兩書中,他提出:科學本質上是一種解題活動科學唯一一個最一般的目的是解决問題科學的進步就是解决越來越多的重大問題 。他的科學目的答案似乎是目前最有影響力也最被接受的一種解釋。

    注二:拙認為,科學唯一一個最一般的目的是解决問題 是一種表象看法。表面上直觀,問題構成了科學的核心,一切科學活動皆圍繞著科學問題打轉,解題(或理論)則是科研的歸宿。但除此以外,也必另有內涵,否則科學 只不過是一種有價值 之工具。倒底如何,拙非科學哲學家,只能作膚淺的一見之評。

    附杭灘兄評:科學 只不過是一種有價值 之工具。我完全同意。試看今日的科學發展,大家競相爭奇鬥豔,電腦日日換新,機器人代替自然人,等等 。只問怎麼做( How?) 不見有問為什麼(Why?)對人類真有好處嗎?這樣蒙著眼往前衝,人類的前途堪虞!

    科學目的答案之二

    目的解釋自然事,波普爾等如此釋,假設理論為指導,經驗觀察證真偽。

    注一:科學目的就是合理地解釋自然的事物與現象。持此種觀點的典型代表有卡爾•雷蒙德‧波普爾(Sir 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他是20世紀最著名的科學哲學家之一。

    注二:波普爾在其所著《科學發現的邏輯(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書中,他認為科學目的就是合理地解釋自然的事物與現象。作出解釋,必須先以一假論(Hypothesis)為指導,再經觀察證實假論後成為理論(Law)。理論不能被證實,只能被證是偽論。

    注三:科學目的在於合理地解釋自然的事物與現象,是我們學理工者比較信服的看法。拙亦認為科學不是 有價值的功利工具同義詞,更不是正確真理的同義詞。科學知識也不是人類唯一有意義的智性事業。

    科學目的答案之三

    科學目的求真理,古代希臘如此視,偏重神學與宗教,過於玄奥觀念寄。

    注一:科學目的在於追求真理。此種觀點可上溯自古代希臘。拙認為,這種看法偏重神學與宗教,且過於玄奥。又例如某些宗教,聲稱自己掌握了真理。難為現代功利社會接受。

    注二:科學目的答案甚多,包括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年)言科學的惟一目的是減輕人類生存的苦難,科學家應為大多數人著想 、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年)言科學的真正的與合理的目的在於造福於人類生活 、等等。

    斯圖加特大學校區

    斯圖加特黌校區,半在城市半郊隅,全是新式建築物,真正古老戰後無。

    注:斯圖加特大學有兩個校區。人文社會學科和建築學專業在市區舊址,自然及工程類學科在郊區。雖然大學歷史悠久,但經二戰的洗禮使斯圖加特大學幾乎没有保存真正的古老建築,那些都毁於戰火中。兩個校區都是新穎,沒有特色。

    斯圖加特大學著名學生戴姆勒

    斯大工技冠全德,證諸學生例可得,誰是汽車發明者?此校校友戴姆勒。

    注一:斯圖加特大學工業技術號稱全德第一。其譽可以追溯到其最著名的學生,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 1834-1900年),他被視為汽車發明者,最少是四輪汽車發明者。

    注二:誰是汽車發明者?頗有爭議。

    注三:1885年在斯圖加特,卡爾‧賓士(Carl Benz  1844-1929年)型製成了首輛三輪四行程(Four Stroke) 汽油內燃機汽車,並取得專利權,他隨即成立賓士公司。是以多數人認為賓士是汽車發明者。

    注四:1886年在斯圖加特,戴姆勒製成了首輛四輪汽車,也取得專利權,他隨即成立戴姆勒公司。但較賓士晚了一年。不過戴姆勒也曾在1884年製成了首輛二輪摩托車,卻較賓士早了一年。兩人雖同在斯圖加特,但並不相識,製作均係獨立進行。

    注五:誰是汽車發明者?持平之論,拙認為當係賓士與戴姆勒並列。

    注六:1873年,法國人古格諾(Nicholas-Joseph Cugnot) 曾製造出一用蒸汽機帶動四輪車,笨重速低,沒有實用價值,旋即放棄。這應該是世界首輛自動車(Automobile) ,但不用汽油作燃料。

    附杭灘兄評:誰是汽車發明者?汽車是機動車。木牛流馬應當也是機動車,而在汽車之前,是汽車之源,那麼木牛流馬的發明者應是汽車的發明者。

    看世界首輛四輪汽車

    四輪第一輛汽車,馬車上發動機加,每時能行廿公里,令人窒息速率誇。

    注:斯圖加特大學展示了其著名學生戴姆勒製作之世界首輛四輪四行程(Four Stroke) 汽油內燃機汽車模型,基本上是在一輛四輪馬車上安裝了他自己研製的V型汽車發動機。該車可以每小時行18公里,在當時被認為是令人窒息的速度。人類歷史上第一輛四輪汽車在斯圖加特大學誕生了。

    斯圖加特市區

    斯圖加特看市區,真正古蹟付戰炬。一如德國多數城,重建新式出廢墟。

    保持重要老厦貌,建舊如舊全盤摹。屋宇歸復原趣味,令人贊賞民心殊。

    注一:斯圖加特看市區,一如德國多數城市,在二戰中雖被夷為廢墟,但原地重建。商業、工業、及住宅區都是新式建築。

    注二:德人重其歷史文化,昔日市中主要真正古蹟雖已毁於戰爭蕩然無存。但他們仍在原址上建舊如舊,全盤摹仿,恢復了原有趣味與風格。突看之下,哪有半絲戰火遺迹!其不屈的精神,可欽可佩!

    斯圖加特王宮廣場

    氣派非凡一廣場,位在斯城市中央,巴洛克式美園林,老新王宮立兩方。

    注:王宮廣場(德文Schlossplatz) 是斯圖加特市中心一氣派非凡廣場,有巴洛克式宏偉美麗園林。東南側是新王宮。西北側是老國王大厦,或稱老王宮。

    老王宮

    斯圖加特老王宮,建於十六世紀中,文藝復興古典式,石造圓形塔樓雄。

    内院巨柱大拱廊,充滿詩情畫意風。鐘樓每到整點時,雙鹿出現頂角瘋。

    注一:老王宮(德文Altes Schloss)建於十六世紀,是昔日符騰堡(德文Württemberg)王之行宮。宮中有首任公爵埃伯哈德(Eberhard)的大雕像。宮是一座帶有圓形塔樓圆形的石造雄偉建築,文藝復興古典式,内院有約40根巨柱長約150米之大拱廊,非常壯觀。鐘樓每到整點時,便有雙鹿出現,用角瘋獨頂撞對方。

    注二:老王宮現是符騰堡州博物館(Württembergisches  Landesmuseum) 。中有昔日王族搜集珍寶,包括王冠、權杖、首飾、中世紀雕刻、繪畫、錢幣、家俱、科學儀器等。展品也有許多彩色玻璃。

    納粹的解體雕塑

    一組雕塑像,老皇宫側旁。四塊矩形石,主題沉重藏。

    原是納粹符,解體碎四方。德人深反省,重建精神彰。

    注一:在老皇宫側,有一組黑色四塊矩形斷石雕塑,巨大突兀,和周圍典雅宏偉的建築完全不合。細看標題,云是納粹的解體。按納粹之符號是黑色卐。卐字解體,碎斷成四塊。作品的主題和黑色巨石一般沉重。

    注二:德友云,納粹黨的意思是「國家社會黨」,在德文中「國家」和「社會」的字頭都是「s」,兩個字頭交錯重疊在一起,就形成了「卐」字形狀。

    注三: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一書中則說:「『卐』字象徵爭取雅利安人勝利鬥爭的使命。」後人解釋說法是,希特勒受到一個名叫「新聖堂騎士團」反猶組織的影響。這個組織認為,雅利安人是最優秀的民族,必須保持其純潔的血統,世界才有希望。這與希特勒的觀點是一致的。按雅利安(Aryan)人,屬高加索人種,身材高大,淡色皮膚,被歐洲人包括希特勒等視為最高尚人種。

    注四:德國對於戰爭之真正反省令人印象深刻。故能在反省的批判下迅速再生。德國之重建,重建的不只是物質的,更多是精神的。

    新王宮

    巴洛克式新王宮,一字排開寬敞龐,格局猶如凡爾賽,裝飾佈置卻不同。

    注一:新王宮(das Neue Schloss)建於18世紀,曾數度是昔日符騰堡王之行宮。王宮是典型之巴洛克式,格局猶如巴黎之凡爾賽宮,一字排開,相當寬敞龐大。但其裝飾佈置卻並不相同。

    注二:新王宮現是州財政和教育部辦公大樓。

    席勒廣場

    皇宮旁席勒廣場,矗立偉大作家像,身着長袍頭戴冠,手持卷琴態勢昂。

    注一:斯圖加特國王大街(德文Koenigstrasse) 和老王宮交接處有另一著名席勒廣場(德文Schillerplatz)。廣場中央矗立着一尊席勒雕像。像身着古典長袍,頭戴月桂花冠,右手持文卷,左手持象徵戲劇和詩歌的七弦琴。

    注二: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馮‧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年),是斯圖加特人,也是德國18世紀最著名詩人、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在德國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Goethe) 。

    斯圖加特藝術博物館

    斯城藝術博物館,玻璃立方建築燦,市中主要景點一,經典現代藏品含。

    注一:斯圖加特藝術博物館(德文Kunstmuseum Stuttgart)是剛完成之一幢立方體形狀的玻璃大樓。建築醒目,白天是一輝煌燦爛反光的玻璃大樓,蔚為壯觀,是市中主要景點之一。

    注二:斯圖加特藝術博物館,有兩層,展示空間約有5000平方米,分别展示經典及現代藝術,有許多名家作品。

    工業城斯圖加特

    斯圖加特工業城,賓士汽車最有名,標誌市中處處見,且去博館一探行。

    注一:斯圖加特是德國的工業大城,城中有許多著名廠商。

    注二:斯圖加特眾多著名廠商中,賓士(Benz)汽車是無疑的最國際知名企業。在城中處處可見賓士汽車標誌。尤其在市中心的中央火車站建築物最高處也置放了她的醒目龐大標誌。

    賓士汽車中文譯名

    賓士汽車中譯名,地區時期不同更,或稱奔馳或平治,本茨朋馳方言聲。

    注一:賓士是一家以豪華和高性能著稱的德國汽車品牌,全名是梅賽德斯 - 賓士(Mercedes —Benz)。中文譯名非一,根據地區與時期的不同分別有奔馳、賓士、平治、本茨、朋馳等多種簡稱。其總部設於德國斯圖加特。旗下產品有各式乘用車、中大型商用車輛。

    注二:創立於1926年,創始人是卡爾‧賓士(Karl Friedrich Benz)和戈特利布‧戴姆勒。它的前身是1886年成立的賓士汽車廠和戴姆勒汽車廠。1926年兩廠合併後,叫戴姆勒—賓士(Daimler —Benz)汽車公司,

    注三:目前梅賽德斯 - 賓士(Mercedes

    Enjoying the preview?
    Page 1 of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