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millions of ebooks, audiobooks, and so much more with a free trial

Only $11.99/month after trial. Cancel anytime.

Bilingu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ry (Traditional Chinese): 中西詩詞雙語賞析(繁體中文版)
Bilingu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ry (Traditional Chinese): 中西詩詞雙語賞析(繁體中文版)
Bilingu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ry (Traditional Chinese): 中西詩詞雙語賞析(繁體中文版)
Ebook202 pages33 minutes

Bilingu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ry (Traditional Chinese): 中西詩詞雙語賞析(繁體中文版)

Rating: 0 out of 5 stars

()

Read preview

About this ebook

詩歌是人類最早的文學。遠在漁獵時代,當原始人獵到獵物時,不禁就歡呼起來,此時不禁會加上一些歡樂的語言,而有音感的人也會加上些同韻的字,成為最早的詩。幾乎所有民族都有詩,可以說世界詩歌的重要主流是中國詩及西洋詩─例如,日本的詩大都脫胎於中國詩。詩是最簡潔的表達情感的文學,中外古今都一樣。在念一首詩的時候,讀者要能在詩句的字裡行間,把沒有寫出的散文字句在腦中填出。能做到這一點的就是好詩。這就是說,詩最注重的是如何把情感表達出來(如中國諺語所說的「詩情畫意」)。可是在人類早期文化中,大多數的人民都是文盲,因此出現了一個行業:吟遊詩人。他們把這些情感的表達,甚至於故事,都以消遣性的吟唱成歌給人民做娛樂。如果歌詞押韻,聽起來更為悅耳,因此建立了詩的押韻的傳統,古今中外都一樣。

本書集

Language中文
PublisherEHGBooks
Release dateOct 1, 2012
ISBN9781625036582
Bilingu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ry (Traditional Chinese): 中西詩詞雙語賞析(繁體中文版)

Read more from Hong Yee Chiu

Related to Bilingu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ry (Traditional Chinese)

Related ebooks

Reviews for Bilingu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ry (Traditional Chinese)

Rating: 0 out of 5 stars
0 ratings

0 ratings0 reviews

What did you think?

Tap to rate

Review must be at least 10 words

    Book preview

    Bilingu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ry (Traditional Chinese) - Hong-Yee Chiu

    序言

    我在開始寫《解密中國》(英文版名《The Real China》,中英版已出版)時,野心過大,書中還要包括中國文學等。等到知難而退一步時,已經把不少的中國詩文譯成英文,發覺現代人對中國古典文學不易理解(尤其美國人);年輕時在臺灣打下的國學基礎,派上用場,整理一番,決定把這些譯出的詩加上一些新的材料,透過EHGBooks與臺灣學人出版網向全球(含臺灣)出版發行本書。

    詩是世界上所有文化都有的文學,可是中國詩辭種類之多,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這和中國語言的特色–方塊字及同音字的頻繁–有關。西方的詩辭發展的方向和中國因此稍異,可是仔細去看,有許多相同的地方。中西語言的隔閡,使得這些相同及不同地方不易看出。本書中,我就我的能力所及,做一些溝通的嘗試。希望能以此書做些拋磚引玉的工作。

    丘宏義

    目錄Table of Contents

    序言

    目錄Table of Contents

    詩的短介

    自由歌 Sandor/殷夫

    第一章 西方詩簡論及譯文

    清晨的內省  The  Inward Morning / Thoreau

    海倫Helen/H. D.

    自己的歌 Song to Myself (39) Whitman

    自己的歌 Song to Myself (32) Whitman

    自己的歌 Song to Myself (15) Whitman

    退場 Recessional /Kipling

    他的絕望  His Despondency/Boethius

    第二章《詩經》的詩,白話及英譯文

    關雎(后妃之德)

    標有梅

    汝坟

    日月

    黃鳥

    採蘋

    採蘩

    葛屨

    襯衫歌The Shirt Song/Hood

    七月

    工作和日子 Work and Days/Hesoid

    狼跋

    雨無正

    北山

    簡單討論

    參考文獻

    第三章 中國詩詞,白話及英文譯文

    離騷/屈原

    大風歌/劉邦

    垓下歌/項羽

    虞美人歌

    歸田賦

    滕王閣序/王勃

    陌上桑/佚名

    依里亞特 Iliad/Homer

    孔雀東南飛/(佚名)

    佛所行讚經

    琵琶行/白居易

    賦得古草原送別/白居易

    兵車行/杜甫

    涼州詞/王翰

    夜思/李白

    將進酒/李白

    浣溪沙/李煜(李後主)

    浪淘沙/李煜(李後主)

    虞美人/李煜(李後主)

    參考資料

    第四章 中國女性文學

    琴女歌/琴女

    怨詩/班婕妤

    女誡/班昭

    蘇武妻詩

    胡笳十八拍/蔡琰(文姬)

    悲憤詩/蔡琰(文姬)

    子夜詩1

    子夜詩2

    請折玟瑰Gather Ye Roses/ Stevenson

    陽春歌/孟珠

    前溪歌/包明月

    春歌/王金珠

    紅葉緣1

    紅葉緣2

    紅葉緣3

    戰袍緣1

    戰袍緣2

    上陽白髮人/白居易

    浣溪沙/李清照

    點絳唇/李清照

    武陵春/李清照

    蝶戀花/李清照

    薩娬 Sappho

    出塞/王昭君

    一失難再得/歐陽修

    王昭君/杜甫

    烏孫公主

    木蘭詩/佚名

    參考資料

    詩的短介

    我想,可以說詩歌是人類最早的文學。遠在漁獵時代,當原始人獵到獵物時,不禁就歡呼起來,我想,在這時候,不禁會加上一些歡樂的語言,而一些比較有音感的人,會加上些同韻的字,這就變成最早的詩了。當然,這是我的臆測。可是我想這臆測雖不中,大概也不遠了。

    夏及商史大都已佚失,可是周朝的歷史相當完整。在周朝初期全盛時代,雖然政治上是封土式的封建制度,諸侯屬下的人民是農奴,可是還是有些權利,如治產等。政府對人民的生活也相當關心。每年春天,周王要選一天,親自下田和人民一起耕田。年底還要請農民入宮來大筵(見本書譯的《詩經》「七月」一文)。周初時,雖然學在官府,可是平民在生活及工作時,會唱些山歌。周朝為了要顧到老年人的生活,因此派遣無依靠的老年男女到鄉間去收集這些「山歌」,回來唱給宮廷中的樂師聽。認為是好的,就把詩句及音韻錄寫下,這些音韻大約記錄在《樂經》中。後來由於戰亂,《樂經》佚失。錄下這些歌詞的《詩經》則成為中國最早的詩集。屈原是把中國的詩系統化的詩人,以後就有漢賦…唐詩、宋詞等到現在的白話詩。

    幾乎所有民族都有詩,可是可以說,世界詩歌的重要主流是中國詩及西洋詩¹–例如,日本的詩大都脫胎於中國詩。詩是最簡潔的表達情感的文學,中外古今都一樣。西方有一位詩評家這麼說,把一篇長達數頁的散文以簡潔的幾句表達出來,就可以說是詩;可是還有另一個條件:在念一首詩的時候,讀者要能在詩句的字裡行間,把沒有寫出的散文字句在腦中填出。能做到這一點的就是好詩。這就是說,詩最注重的是如何把情感表達出來(如中國諺語所說的「詩情畫意」)。可是在人類早期文化中,大多數的人民都是文盲,因此出現了一個行業:吟遊詩人。他們把這些情感的表達,甚至於故事,都以消遣性的吟唱成歌給人民做娛樂。如果歌詞押韻,聽起來更為悅耳,因此建立了詩的押韻的傳統,古今中外都一樣。

    可是到了二十世紀,有幾個發展改變了詩的傳統。在西方,如莎士比亞時代的十四行詩(大概可以和中國的駢文相比)逐漸被淘汰。主要的原因大約是,十四行詩有一定的格式,因此也大量地限制了個人思路的發展。十九世紀的寫實派文學開始脫離了古典的「風花雪月」的浪漫派 romanticism,走向寫實派realism,描述現實的社會,例如法國的雨果 Victor Hugo 寫的《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在十九世紀中,美國東北新英格蘭區發展出超驗主義的哲學transcendentalism²,也建立了一個詩派。而美國詩人惠特曼 Walt Whitman (1819–1892) 則開始脫離了古典的超驗派走向寫實或現實派。他的詩的格式可以稱為自由派,脫離了非但古典的詩體,而且不以押韻為重要的要求。他的最重要作品是《草葉 Leaves of Grass》。一共出了許多版,最初的一版只有12首詩,以後每一版增加詩數。在他臨死前才推出最後的版本,已增加到將近400首。他是最有影響力的美國詩人之一。在他的前後又出現了許多詩派,如意像派³等等。可是每一派別只有幾人,而下一批來的又創出新的格式,和現代畫的發展一樣。因此,此去彼來,可是每一派都有不少的跟隨者。可以說,最重要的發展是,詩體不再被古典風格及押韻限制住。因為派別很多,這裡不再多討論下去。

    在《詩經》的時代,中國的詩大多數是四字詩。幾乎都用直接的描述。即使用了隱喻(如用「天」來影射不好的國王)也很容易看出。而屈原則是中國詩中浪漫派的祖師;他一生不得志,因此以他的文才,馳騁浪漫想像「往觀四方」,天上人間,古往今來,跋涉奔波於漫長曲折的心路歷程。在《離騷》中充份表現出來。可是他的時代充滿了戰亂,一直到漢朝才得安定。在這一段動亂期間,人們都求自保,很少有人有閒情逸緻去追求文學。等到漢朝建立之後,社會才得安靜下來。已經渡過了數百年的時間,再加上在秦朝的文字改革,焚書及對學術的壓仰,因此他的文體後繼無人。他留下的是他創出的浪漫文體,一直流傳到現在。這種的文體,不僅詩人自己可以盡情暢想,讀者在欣賞誦讀之時,也同樣可以融入那種意境,從而去感受詩人的理想。

    在文體方面,到了漢朝變成賦,看上去非詩非文,卻又有詩有文,按《漢書.藝文志》所下的定義,「不歌而誦謂之賦」。在五胡亂華及南北朝時代,五言詩開始脫離音樂體系,自成一體,而在這段期間,從政府之間用的公文演化出駢文(全文都以四或六字對偶而成,如雙馬駢行)。(因為文體很美,到1911年孫中山率領的革命軍推翻滿清成立民國之後,許多公文仍沿用駢文,遭胡適及提倡白話文的人士反對。)到了隋唐,特別是唐朝,我們所知的五言,七言,及混合體的詩大盛。這時青樓中用來娛客的樂府女郎莫不以能唱詩為號召。可是五言或七言的詩唱起來受字數的格式的限制,不易和樂曲相配,因此有些文才好的樂戶女郎把詩加減一或數字,成長短句去配合已譜好的曲子。(當時政府職業中不收女性,許多有文才的婦女只好到青樓裡去才能發揮她們的才華。說來可惜,可是她們在困難之中還能發揮她們的文才,建立新的文學格式,實在令人欽佩。)不久文人跟進,也引用她們的曲子,按曲子內字數的安排,把文字填入(因此稱寫詞為「填詞」)。因為用詞來配樂調,調為主,詞為客,因此詞都以所配的樂調作為通用名稱,另外再加一個描寫內容的副名。後來反客為主,詞變成文學的重要一科,而許多樂調已經失傳了。(我想,因為中國的樂調都靠記憶,沒有現在我們所知的歌譜,因而失傳。即使在歐洲,樂譜到很遲–大約在文藝復興之後–才發展出來。因為教會的唱詩傳統,許多宗教音樂得以傳下。留下的最古老的歌大約在英國依麗莎白一世的年代,已經是十六世紀了。)一直到現在,儘管有許多的新的詩體,五言、七言詩及詞的格式還能盛行不衰。我想大約是除了歷史的因素之外,看上去很工整,還有韻律,念出來又悅耳,又能感動人。

    本書以中英白話對照寫成的討論中西詩為主。在詩的理論方面的討論是簡略性的,主要是把有些中英文的詩互譯。把中文詩翻譯成西方文字,有許多的限制及困難(反之亦然),如下。

    最理想的譯詩,非但要把詩情譯過去,還要能對韻, 又要能把典故也譯過去。要能把韻譯過去,譯詩的兩種語言一定要非常近似。舉例:從法文和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的對應翻譯,要簡單得多,因為這三種語言都從拉丁文演變出,文字文法類似,音韻類似,文化中近似之處也多,因此有許多典故也類似⁴。要把德文和意、法,西、文互譯,如果還要把以上三個條件都履行,已經有相當的困難,因為德文是日耳曼語系,和拉丁語系已經脫節太多了,而德文的特徵是它的冠詞–有128種之多。加上名詞又有陰陽性之別(法、意、西也有),使得譯出的詩能保持押韻的工作更為困難。而從英文和以上提到的語言的詩的互譯,更為困難了,因為英文基本上是大雜會。雖然英文以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的語言為基礎,可是又混進了許多外來語,使得英文這語言成為一種規則相當複雜的語言。

    我不是說不能把不同的語言的詩互譯,而是有其客觀條件的困難及限制。如果我要把在譯時要做到的:詩情、押韻及典故三項評一個先後優先序,我要把詩情放在第一,因為這是詩的最重要部份。押韻要放在第二,至於典故,往往要加以註解來解釋。把押韻放在第二,並不是說可以做到,而是說,不能做到時,就要犧牲押韻。我想要做一件事時,每個人都應當要接受這個哲學: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有答案或解決方法的。

    再談到押韻的問題。中文單字的數目很多(按電子碼算,有13,000餘字),可是比起西方的語言,要少數倍。可是中文的單字不能算是全部的中文,因為我們常用的中文裡,複字佔了很大的一部份,即把兩個或多個字放在一起成為「辭」(因此幾乎所有的中國的「字典 dictionary」都稱為「辭典」)。我經常告訴我的西方朋友,中國文字也用字母–指的是單字,可是「字母」的數目很多,呈不定數–常用的大約3000到6000,看你問誰。這些「字母」聯起成「辭」,數目就比英文的字典中的字數多上十餘倍了⁵。可是中文同音字很多。打開辭典一數,如果不論「平、上、去、入」這四聲,約有393 個音,就算400罷。把中文電子碼數目(約13,000)被400音除,平均每一個音有30餘相應的字。這使得中文有一個特徵:押韻容易。除了一些原始語言之外(如夏威夷土話,只有十三字母),沒有一個有這麼多的同音字的。即使如此,這個「韻礦」經過數百年的發掘,也開始快要用盡了。因此,許多現代中文詩也放棄押韻。可是中國同音字之多,也使得中國文學中最突顯的是詩詞,至今不衰。

    就以我比較熟悉的英文來說,英文中許多字都有字尾suffix, 如 -tion,-ive,-or,-er 等等,都可以拿來押韻⁶。可是比起中文來說,就少得可憐了。英文的「韻礦」早已被開盡了,因此自19世紀以來,英文詩就起了反叛古典詩的風格規則的運動,到惠特曼集其大成,創出自由派。(還有其它各派,大致是關於內容的,已簡而略地討論過。)

    我要舉一個成功的西方詩譯成中文詩的例子,可是這譯詩幾乎完全違反了我們普通認可的「金科玉律」。這是19世紀匈牙利愛國詩人裴多菲.山多爾(Petofi Sandor,1823–1849)所寫的《自由歌Freedom》。他在一場反抗沙皇的戰爭中被俄國持矛軍士刺死,才 26 歲,可是留下800 餘首的詩。現在山多爾是匈牙利的偉大民族英雄之一,許多匈牙利城市都立有他的銅像。這詩的英文譯文如下:

    自由歌 Sandor/殷夫

    Freedom, Love!

    These two I need.

    For my love, I sacrifice life,

    For freedom I sacrifice my love.

    1930 年代中國名詩人殷夫(白莽)把它譯成: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念起來非常順口,這是一個經典名譯。一位評論家這麼說:「殷夫的譯詩,考慮到中國律詩的特點,把每一句都譯成五言,且有韻腳,所以讀起來朗朗上口,最為人們所熟悉。不過,這種譯法對原詩的面貌作了較大的改動。」

    因此,我的結論是,譯詩不能完全顧到所有的各面,最重要的是詩中表達出的「詩情」。

    我把我譯的詩分成以下幾大類。

    當然,選出的都是代表作,並無褒貶任何作家之意。選出的標準完全是主觀性的,看我手頭上有的詩集或參考書。我選出的都是公認的好詩,除此之外,並無一定遴選標準。

    最新的英文押韻的字典是《Word Glossary》、《Modern Word Glossary Volume One》、《Modern Word Glossary Volume Two》,Frank Sit著,美國EHGBooks 出版,www.Amazon.com 總經銷,透過漢世紀的臺灣學人出版網(www.TaiwanFellowship.org)臺灣三民書局、金石堂網路書店等均有銷售。

    第一章 西方詩簡論及譯文

    如果要把押韻及其它古典詩的規格去掉,那麼,詩和短的散文prose有甚麼不同?有些文學理論家認為詩是一種的創作,以此和散文有別。於是乎有些現代化的詩人,認為不一定要用語言來創作詩,用其它的媒體(如聲,如音樂中的「交響詩」)也可以。有些其它現代詩人認為這種做法是誤入岐徒的轉向。

    在20世紀上半期時,西方傳統的詩歌形式和結構就被拋棄,因而開始質疑傳統的詩歌和詩歌和散文之間的區別、定義、目的和意義。特別考慮到的是散文詩prosaic poetry和詩型的散文poetic prose之別。許多現代主義詩人寫出的非傳統形式的詩,往往會被人們認為是散文,雖然他們的詩中已注入詩所用的辭,也通常有詩的節拍和音調。有些傳統派提倡復古,而有些現代派則走向去發展新的規格及組合。當然,這種的定義不很嚴密。

    在這一章中,我只能做一個概觀式的介紹,譯出幾首不同派別的詩,並解釋作者的涵意。現代西方詩的一個特點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放入詩中,因此讀者往往要去推敲及瞭解作者題材的背景才能瞭解。不然就會覺得不知所云了。

    首先介紹的是一首超驗詩派的詩。所謂的超驗transcendentalism,就是超越平日經驗的感受。詩人用的超驗大都和宗教的所謂超自然經驗無關。

    清晨的內省 The  Inward Morning / Thoreau

    我腦中裝滿了

    自然外表的飾裝,

    依它自定的每小時變化方式

    它自己維葺一切。

    我白白地尋覓外面的變化,

    找不到有任何的不同,

    直到寧靜之光意外地出現,

    這光照到我心中的最深處。

    把雲層及樹鍍成亮晶晶,

    把天空畫出春天之美的是甚麼?

    就是在那裡永恆不褪的,

    絲毫不變的光線?

    看呀,在一個冬天的早晨,

    當太陽穿流過樹林,

    任何處被它的寂靜光照射到,

    那陰森的黑暗就失蹤了。

    耐心的松樹怎能知道

    晨風會來到,

    或者謙虛的花兒怎能預卜到

    中午的蟲兒的嗡嗡聲–

    直到從遠處

    飄流過綿延多哩的通道

    帶著歡樂的新晨光來到,

    才能告知靈活地樹林,我來了?

    在我靈魂的深處,我聽到

    這種歡快的清晨信息,

    在我的腦海裡的地平線上,

    也曾看到過這樣的東方色彩,

    就如在朦朧的曙光時,

    當第一隻鳥醒了,

    在一些寂靜的樹木中,

    聽到小樹枝的斷聲,

    或者在太陽出現前,

    在東部的天空上看到的,

    他自遠方帶來的

    暑日熱氣的先聲。

    原文:

    The Inward Morning

    Packed in my mind lie all the clothes

    Which outward nature wears,

    And in its fashion's hourly change

    It all things else repairs.

    In vain I look for change abroad,

    And can no difference find,

    Till some new ray of peace uncalled

    Illumes my inmost mind.

    What is it gilds the trees and clouds,

    And paints the heavens so gay,

    But yonder fast-abiding light

    With its unchanging ray?

    Lo, when the sun streams through the wood,

    Upon a winter's morn,

    Where'er his silent beams intrude,

    The murky night is gone.

    How could the patient pine have known

    The morning breeze would come,

    Or humble flowers anticipate

    The insect's noonday hum –

    Till the new light with morning cheer

    From far streamed through the aisles,

    And nimbly told the forest trees

    For many stretching miles?

    I've heard within my inmost soul

    Such cheerful morning news,

    In the horizon of my mind

    Have seen such orient hues,

    As in the twilight of the dawn,

    When the first birds awake,

    Are heard within some silent wood,

    Where they the small twigs break,

    Or in the eastern skies are seen,

    Before the sun appears,

    The harbingers of summer heats

    Which from afar he bears.

    注意,這詩按古典詩的押韻寫出。作者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是美國人,在新英格蘭區(美國東北各州)長大,在哈佛大學求學。他對傳統的反叛性很強。有一個故事,說他要畢業時,哈佛要他付5元的畢業證書費,他拒絕付,還說諷刺話說:「讓每一隻羊留下它自己的皮。」(當時所有的畢業證書都寫在真正羊皮製的紙上。)他和大文豪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變成忘年交(梭羅年紀小)。在1845年他借了愛默生在沃爾頓池Walton Pond邊上的一塊地,自己蓋了一間小屋,住了兩年多,自給自足,自食其力,種地維生。後來他以他在沃爾頓池的經歷,寫了他的名作《沃爾頓池Walton Pond》。(沃爾頓池是美國麻省的一個冰河時代留下的退水湖。)除此之外,他還在祖傳的鉛筆廠做事養家,還發明用劣等石墨製造上等鉛筆的技術。他的一生充滿反叛性,反對專制,反對美國和西班牙之戰,反對黑奴制度,等等。他一生酷愛自然。這篇詩是他對自然喜愛的代表作。

    《清晨的反省》洋溢了他冀望中的希望和奇蹟。梭羅把我們認為當然的事件看成奇蹟:他想,我們以我們的人性,怎樣會知道那一個好的事件會降臨,而按我們從表面上所看到的,這時刻和前一時刻沒有甚麼不同。當他說「我白白地尋覓外面的變化」時,他的意思是,他在找可以注意到的外部的變化,而他甚麼也沒有找到。可是可以感覺到已經有變化了。梭羅認為樹林中的「居民」–樹木鳥花–也有同樣的感受;他認為「有忍耐心的松樹」及花兒們也都感覺到,有一個暗森森的夜,可是白日已經快要來到了。

    他在尋找的是,甚麼是「自覺consciousness」;這是一個到現在科學家和文學家都在尋覓答案的問題,可是還沒有找到。他在尋覓:在文學中,自覺的特性是甚麼?甚麼時候靈性spirituality會出現?如何用辭句來表達出來?是不是應當問,樹木也有人性?

    這就是所謂的超驗主義,其一就是要去尋找這些看來平凡的問題的答案。當然,這類問題永遠不會有一個完整的答案;神學家認為他們已經找到了,科學家認為神學家的答案是把問題推諉到一個虛無縹緲的實體,哲學家另有說法–自古至今哲學家的答案一變再變。

    關於超驗主義的詩,討論就到此為止。

    現在再看另一詩《海倫》,H. D. 所寫。這是她的筆名,原名是 Hilda Doolittle (1886-1961)。她是美國人,生於美國賓州。她和一位名詩人理查德.奧爾丁頓Richard Aldington結婚,可是婚姻不好終於離異,之後交替於女性同性戀 Lesbian 及異性戀之間,曾就醫於心理學家祖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她是意像派詩人。意像詩派的模型是基礎性的成語,節奏和清晰的通用語言,並自由地選擇作家認為合適的題材。她對古希臘文學有特別的愛好,因此她的詩中有不少選了古希臘人物為體材。海倫 Helen 是她的名作之一。

    海倫Helen/H. D.

    All Greece hates                  全希臘恨海倫

    the still eyes in the white face,         闃然的雙眼,雪白的面龐

    the lustre as of olives               有橄欖的光澤,

    here she stands,               站在這裡

    and the white hands.               有雪白的手

    All Greece reviles               全希臘唾罵

    the wan face when she smiles,         她微笑時蒼白的臉,

    hating it deeper still               當它變成更蒼而更白時

    when it grows wan and white,         恨得更深,

    remembering past enchantments  憶起過去的魅力

    and past ills.                     和過去的邪惡。

    Greece sees unmoved,               希臘不為她所動,

    God’s daughter, born of love,         這位生於愛中的神的女兒,

    the beauty of cool feet               有美麗而冰涼的腳

    and slenderest knees,               和最修長的膝蓋,

    could love indeed the maid,         的確能愛這位少女,

    Enjoying the preview?
    Page 1 of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