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millions of ebooks, audiobooks, and so much more with a free trial

Only $11.99/month after trial. Cancel anytime.

Personality Theory: 人格心理學
Personality Theory: 人格心理學
Personality Theory: 人格心理學
Ebook837 pages1 hour

Personality Theory: 人格心理學

Rating: 0 out of 5 stars

()

Read preview

About this ebook

人格心理學是研究個人性格、知己知彼之學。有利發展人際關係,促進自我成長。本書的主要內容,依高校教學傳統除論述西方自佛洛伊德以還20餘家對人格理論的研究外,還兼顧了東方先賢的學說論證。此外,有關人格(性格)的形成、發展、蛻變以及障礙、衡鑑等錯縱複雜性,更做了系統地介紹,將人的一生自嬰幼兒至老年期有關性格的變異做廣泛、深入完整的論述。若論其深度、廣度,在坊間該類典籍中少見。當你懷中抱著本書時,在你的人生歷程上就有不同凡響的感覺。

本書適用對象:大專院校系、所學生,政治、軍事、社會領導菁英、心理輔導專業人員。

 

Language中文
PublisherEHGBooks
Release dateFeb 1, 2016
ISBN9781625037701
Personality Theory: 人格心理學

Related to Personality Theory

Related ebooks

Reviews for Personality Theory

Rating: 0 out of 5 stars
0 ratings

0 ratings0 reviews

What did you think?

Tap to rate

Review must be at least 10 words

    Book preview

    Personality Theory - Kuan-Fu Feng

    目錄

    目錄

    冯观富簡歷

    序 Preface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导读

    第一節概說

    第二節人格的定義

    第三節人格心理學的研究

    第四節人格心理學研究的方法

    第五節人格研究的心理規范

    第二章 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

    第一節概說

    第二節遺傳因素

    第三節生化因素

    第四節環境因素

    第五節 遺傳与環境交互作用因素

    第三章 人格的发展与养成

    第一節概說

    第二節一般的身心發展

    第三節特殊心性的發展

    第四節心理社會的發展

    第五節認知的發展

    第六節道德的發展

    第四章 人格蜕变

    第一節概說

    第二節老年期人格蛻變的理論研究

    第三節老年期人格蛻變的背景

    第四節老年人的特殊性格

    第五節老年人离婚

    第六節老年期身心症

    中篇 人格理论学说

    第五章 人格理论发展的科学概念

    第一節概說

    第二節 人格理論的功能与价值

    第三節 人格理論的向度

    第四節 优質人格理論要件

    第五節 當代人格心理學的主要理論學說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弗洛伊德學術思想的根源

    第三節 人格心理動力論

    第四節 人格結构論

    第五節 人格發展論

    第六節 不良适應

    第七節 心理分析治療技術

    第八節 對弗洛伊德的理論評价

    第七章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阿德勒個人心理學要義

    第三節 人格的發展

    第四節 不良适應

    第五節 治療技術

    第六節 對阿德勒的理論評价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分析心理學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對榮格的理論評价

    第九章 霍妮的社会文化论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神經症性格的類型

    第三節 自我形象

    第四節 心理疾患的根源

    第五節 治療策略

    第六節 對霍妮的理論評价

    第十章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人格發展的八階段要義

    第三節 對埃里克森的理論評价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机体的動力

    第三節 對戈爾德斯坦的理倫評价

    第十二章 罗杰斯的当事人中心治疗论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羅杰斯的學朮思想根源

    第三節 人格的結构

    第四節 人格的動力

    第五節 人格的發展

    第六節 不良适應行為的根源

    第七節 心理治療与輔導

    第八節 對羅杰的個人中心論評价

    第十三章 马斯骆的需要层次论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人性的本質

    第三節 人格發展需要層次論

    第四節 自我實現的特征

    第五節 高峯體驗論

    第六節 超個人心理學和〝Z〞理論

    第七節 對馬斯駱的理論評价

    第十四章 凯利的个人建构论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建构論的基本假設和推論

    第三節 建构的性質与類型

    第四節 個人建构与行為的關系

    第五節 不良适應与治療

    第六節 對凱利的個人建构論評价

    第十五章 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特質論

    第三節 人格發展

    第四節 健康、成熟的人格特征

    第五節 人格評量《价值調查量表》

    第六節 對奧爾波特的理論評价

    第十六章 艾森克的特质论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人格的生理基礎

    第三節 人格的發展

    第四節 不良适應行為成因与治療

    第五節 艾森克人格量表

    第六節 對艾森克的理論評价

    第十七章 卡特尔的因素分析论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特定行為分析方程式

    第三節 數据的來源

    第四節 學習的作用

    第五節 對卡特爾的理論評价

    第十八章 华生的行为论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華生的行為論基本理念

    第三節 人格的意義

    第四節 對恐俱情緒反應的實驗

    第五節 問題行為与心理治療

    第六節 對華生的理論評价

    第十九章 巴甫洛夫的古典制约论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巴甫洛夫狗的實驗

    第三節 古典制約在學習心理學上的應用

    第四節 精神官能症的形成

    第五節 對巴甫洛夫的理論評价

    第二十章 斯金纳的操作制约论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人格的构成

    第三節 行為的動力

    第四節 人格的發展

    第五節 异常的行為

    第六節 行為評量与治療

    第七節 對斯金納的理論評价

    第二十一章 多拉与米勒的学习论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基本构念

    第三節 人格的發展

    第四節 神經症的本質与治療

    第五節 對多拉和米勒的理論評价

    第二十二章 罗特的社会认知(学习)论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羅特的理論基本要義

    第三節 行為概念

    第四節 行為類化与預期的研究

    第五節 广泛的需要論

    第六節 不良适應的本質

    第七節 适應行為的輔導

    第八節 行為評量技術

    第九節 對羅特的理論評价

    第二十三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觀察學習

    第三節 自我效能

    第四節 不良适應与治療

    第五節 對班杜拉的理論評价

    第二十四章 米歇尔的社会认知论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社會認知學習的個人變項

    第三節 一致性的矛盾與認知原型

    第四節 認知-情感系統

    笫五節 自我延遲滿足能力的研究

    第六節 對米歇爾的理論評价

    第二十五章 孔子的人格思想学说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从現代人格論詮釋孔學

    第三節 不良适應与人格异常

    第四節 心理輔導与治療

    第五節 人格心理衡鍳与測驗

    第六節 對孔子的人格思想學說評价

    第二十六章 血型人格论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古川的血型性格論

    第三節 鈴木的 BN 法血型性格論

    第四節 血型性格論對日本社會的影響

    第五節 對古川、鈴木的血型性格論評价

    第六節 血型性格論在韓國的研究

    第七節血型性格論在中國的研究

    下篇 人格异常(障碍) 人格衡鉴

    第二十七章 人格异常(障碍)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名詞的沿革与發展

    第三節 人格障礙的成因

    笫四節 人格障礙的特征

    第五節 人格障礙的類型

    第二十八章 人格衡鉴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人格測驗的功用

    第三節 人格測驗必具的條件

    第四節 人格測驗編制方法

    第五節 測驗工具的使用規范

    第六節 臨床上常用的人格測驗工具

    第七節 會談

    參考文獻References

    冯观富簡歷

    学历

    ‧ 美国加州高登大学博士/ Ph. D.

    ‧ 美国爱荷华州杜立克(Drake)大学教育研究所毕业(咨商硕士)

    ‧ 国立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结业

    ‧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辅导学系毕业(教育学士)

    经历

    ‧ 中学教师、主任

    ‧ 国家教育研究院(前台湾省教师研习会)编审

    ‧ 教育部师专、中、小学课程标准;教科书编辑(审)委员

    ‧ 教育部辅导工作六年计画专案研究主持人

    ‧ 教育部修订大学法施行细则咨询委员

    ‧ 教育部建立辅导评鉴制度计划委员

    ‧ 教育部中小学辅导工作评鉴策划暨执行委员

    ‧ 侨务委员会海外华文学校师资培训策划兼教授团领队

    ‧ 台湾省各县市暨金门、马祖地区中、小学教师进修课程讲座

    ‧ 台北市、高雄市教师研习中心课程讲座

    ‧ 美国修隆(Huron)国际大学心理研究所兼任教授

    ‧ 台北永生学院教育心理系、所兼任教授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中心课程讲座

    ‧ 香港小学教师研习会讲座(¹⁹⁹¹)

    ‧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师资培训课程讲座(¹⁹⁹²、¹⁹⁹³、¹⁹⁹⁴)

    ‧ 菲律宾华校师资培训讲座(¹⁹⁹⁴、¹⁹⁹⁵、¹⁹⁹⁶、¹⁹⁹⁷)

    ‧ 泰国华校师资培训讲座兼总领队(¹⁹⁹⁵、¹⁹⁹⁶)

    ‧ 菲律宾各宗亲联合会首长联谊会讲座(¹⁹⁹⁶)

    ‧ 中国辅导学会理事、秘书长

    ‧ 中国学校课程发展研究学会秘书长

    现职

    ‧ 广东海洋大学客座教授

    ‧ 嶺南师范学院客座教授

    著述

    ‧ 国民小学辅导活动

    ‧ 国民学校辅导活动理论与实务

    ‧ CPM、SPM 推理测验台湾地区常模研究

    ‧ 国中、小学辅导与咨商理论‧实务

    ‧ 学校辅导法规研究(教育部委托)

    ‧ 辅导行政

    ‧ 压力、失落的危机处理

    ‧ 教育、心理、辅导精解(上、中、下册)

    ‧ 落实国民中、小学辅导功能的研究(教育部委托)

    ‧ 辅导原理与实务

    ‧ 国民小学辅导活动科教师教学指引、学生活动手册(一~六年级,共 二十四册)

    ‧ 教育行政学 Q & A

    ‧ 情绪心理学

    ‧ 儿童偏差行为辅导与治疗

    ‧ 学校心理辅导的组织与管理(中国大陆版)

    ‧ 睡眠问题的心理治疗/ DIY

    ‧ 睡出好心情(中国大陸版)

    ‧ 学生心理辅导技术指南(中国大陆版)

    ‧ 儿童偏差行为与辅导(中国大陸版)

    ‧ 台湾海洋文化(合著,中国大陸版)

    ‧ 人格心理学(中国大陸版) 另:历年刊载见于报纸、教育杂志专文计百余篇

    荣誉

    ‧ 全国大专院校优秀青年代表(¹⁹⁷⁴)

    ‧ 台湾省政府颁研究楷模奖 (¹⁹⁸⁰)

    ‧ 台湾省教育厅颁研究绩优奖 (¹⁹⁸⁴)

    ‧ 全国教育学术团体联合年会颁功在教育服务奖(¹⁹⁸⁶)

    ‧ 中央军事院校校友总会杰出校友(¹⁹⁹⁶)

    ‧ 政战学校杰出校友(¹⁹⁹⁷)

    序 Preface

    俗話說:〝做事容易做人難。〞為什么?問題在彼此不了解,〝知人知面不 知心〞。

    《人格心理學》是一門了解人性之學、讀心之學、助人閱人、知人之學, 幫助人們了解自己、認識別人,進而發展人際智慧。內容复雜,正反俱呈,罄 竹難書。

    傳統上的《人格心理學》讀本,在我的經驗里,不分中外,多以介紹弗洛 伊德的理論為起点,然后,你來我往,相互激蕩而成流派,這种滾雪球式的發 展,相信以后不會停止,从正面看,這是一种進步。這些西方人格理論以其說 是對人格探討,毋宁說是對人性格的詮釋,确在某方面有獨到之處,但无法周 延,很難脫离理論建构者与當時的社會生活、文化背景關系。如此一來,我們 東方人国家內部尚有許多不同的地區、民族性格各异的人,單以西方人的理論 讀物去闡釋東方人的性格顯有格格不入之處。雖然學術无国界,但此一疑惑常 縈繞在不少人心中。

    職是之故,在握管之前曾咨詢国內多位執教《人格心理學》的教授、學者以 及心理系的同學,他們俱有同感。故此,著者乃一本傳統在本書內多方介紹西方 的人格理論精華外,也兼顧到東方人的性格思想學說,這些是古圣先賢从實踐中 得來的結晶,如果以現代人格心理測驗編制的方法術語去檢驗這些思想學說,它 是一种〝實征效標法〞无誤。研習人格心理學的東方人沒有理由重西輕東,舍內 逐外,除非他的研究主題界定是西方人格心理。

    本書的主要內容分上、中、下三大部分(篇)

    上篇總論:旨在使研習者了解全書的主要內容概要,共分四章:第一章導讀, 闡明人格的涵義、人格心理的研究方法和規範。第二章是人格形成 的决定因素。第三章人格的發展与養成。第四章人格蛻變。

    中篇人格理論學說:旨在了解西方的人格理論學者研究建立的人格理論;也包 含介紹東方中国儒家孔子的人格思想學說及日本學者研究 主張的血型性格論。从第五章起至二十六章止,共二十二 章。包括:

    (一)人格理論發展的科學概念。

    (二)西方的人格理論,起自弗洛伊德的古典心理分析 論,迄于東方的儒學孔子人格學說;日、韓、中等 国研究的血型性格論。

    下 篇人格异常与人格衡鑒:旨在使研習者了解人格雖有恒常性,也有异常

    性,那些因素使它如此,用甚麼方法去衡鑒,這 里有詳細的說明,可以帮助我們去了解。

    上述各家各派人格理論建构者,是窮其畢生之精力、心血建构而成公諸于 世,有褒有貶,令人敬佩。本書謹就傳統的《人格心理學》教科書內容,取其 精髓,若需更深入了解其意境,請根据本書參考文献尋找原著。

    本書共二十八章,都五十万言,為方便閱讀与記憶,編輯提綱挈領,除在 全書之首有章、節目次外,并于每章內文前置內容細目,後附〝本章擇要〞以 及〝問題討論〞,供讀者前瞻、回厥思考。

    本書得以完成,得力我任教的广東省岭南師范學院心理系同學凌叶清、呂 淑婷、李玲萍、曾淑儀等,她們在功課繁忙中,犧牲休息睡眠時間,帮忙逐字 校對,籍此致以謝忱。

    著者能力有限,疏漏難免。不過,努力不在于完美,而在于發現缺憾。 所以,尚望各專家學者不吝賜教,是所至盼。

    馮觀富 谨识

    上篇 总论

    开宗明义,本篇在使学者首先知道人格心理学要学些 什么及如何去学?了解众说纷纭的人格定义、人格形成的决定 因素、从幼儿至成年各阶段的人格发展有哪些不同?人格如何 蜕变,包括

    第  一  章导读

    第  二  章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

    第  三  章人格的发展与养成

    第  四  章人格蜕变

    第一章 导读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人格的定义

    第三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 一、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目的 二、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三、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

    第四节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观察研究法

    (一)观察研究法的意义

    (二)观察法的使用原则

    (三)观察的方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一)个案研究法的意义

    (二)个案研究法的方法 三、实验研究法

    (一)实验研究法的意义

    (二)实验研究法的原则 与方法

    四、相关研究法

    (一)相关研究法的意义

    (二)相关研究法的方法 五、调查研究法

    (一)調查研究法的意义

    (二)調查研究法的方法 第五节人格研究的伦理规范 本章摘要

    问题讨论

    第一節概說

    这是一个概念混淆的名词英文常用字personality,有人译为人格;也有 人译为性格。1971 年,台湾方面的教育部俢订大学课程标准时,由台湾大学心 理学系数位教授建议:将英文字personality一词的中译为性格,该项建议为 当时与会者所接受,这样原来的人格心理学、人格测验等有关名词都随着 改为性格心理学、性格测验......。但是师范院校系统的教授当时并未参与该 项的讨论,而出席在另一项的课程修订会议中,因此,该名词的问题没有被提出,造 成人格一词在师范院校系统仍继续沿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似乎也不曾注意到, 同一个课程有两个不同的名称,出现在两个课程标准中,导致不同学校和学生在用到 personality一词时,究竟称人格或是性格?不免令人混淆不清(黄坚厚, 2011,p.18)。在中国大陆方面,关于这个名词也没有统一的中译,有译人格;也有译性格的。

    英文 personality 一词,是由拉丁文 persona 演变而来,意指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 的特殊脸谱面具,以表剧中人物 某一角色 的身份和特点,现代人称这些为 独特 个性 或简称 特性 。但是特性一词的英文写法是 character,它又是从古希腊语中 的 knaraktein 演变而来,原意含有由外在力量所加诸上去的意味,比喻人们在自己的 土地所有权状上盖上自己的印章一样,这种由外在所刻铸上去的独特记号,也就是 knaraktein 所表示的特性意义。换言之,个人的独特性是借着外在环境的反射而显示 出来和存在。据此,性格或人格都是一回事,皆带有两层意义:一是指人在生活舞台 上表现出的种种行为,二是个人的真实自我。

    此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谈到品格、气质与态度,这些又与人格(性格)有 何关系和如何区别?可以说应视为人格(性格)内涵之一,如:此人操守一向很好、 为官清亷,寜愿饿死,也不贪非份之财(品格);此人行如风、坐如钟,台风穏健, 噐宇不凢(气质);此人凡事不得罪人,是非不分的好好先生生。相反的,此人守正 不阿、坚守原则(态度)......。

    铃木芳正(1984)曾探讨过气质和性格的关系,认为气质是人类自出生以来原本 就具有的素质和特质;性格上则是人类自出生以后,由外在力量所铸造上去的特性, 包含有社会、价值、道德上的意义在内。简单地说,基于人类外在行为表现,气质是内在的东西,而性格是外在的东西。气质是人类与生俱来个人所特有的性质,是人类遗传下来的基本特质和各类事物处理方式的习性。但由于人类的思想各有不同,每个 人体能的差异,对应外在环境时所用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人类先天的行为模式和对 象的选择也不尽相同。这就说明了气质虽源自遗传,但差异性很大。性格是个人自出 生以后到现在,由后天环境的生长过程影响、接受教育方式等种种因素所附诸于本身 的特性,是后天教养的产物。但是一般人也称气质所表现于外的行为是性格。而性格 所涵蕴于内的思维是气质,极为混淆。不过,一般说来,人在表面上所呈现出来的行 为、动作和本质上所应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至为悬殊。

    在心理学上所给予气质的一般定义是 人类具有比较固定且较持久的行为和态度 的倾向 ,譬如具有内向性的人具有沉默、柔顺、消极、沉稳、社交性弱,凡事较细 心等特征。反之,具外向性的人具有刚强,积极,社交性强、野心较大等倾向,显明 地又是人格之一。(铃木芳正 1984)

    关干态度一词,英文是 attitud,按《张氏心理学辞典》的解释: 一、指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的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倾向,此种倾向由个体的外显行为去推测,但态度的内涵并非指单独的外显行为。一般认为态度包含认知、情感、行动三种成份。 二、态度必须有其对象,态度的对象可为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为抽象的观念或思想。 三、态度有类化倾向,对某一单独对象持正面态度者,对同类对象也倾向持正面态度。 四、态度的形成与文化传统、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因素有关,一般相信态度是学得的人格特质。

    以上种种显示,人格又是性格,它包含有气质、态度和特质,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浑然一体。

    概括地说,性格、人格一词,同为一义,若以东方中国人的概念称 性格 较为 切贴;品格则意指道德行为操守;气质和态度是个体蕴藏于内的修持。凡此等等,皆 指个体在其生活历程中对人、对事、对己、以致对整个环境适应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 此一独特个性,是由个体在其遗传、环境、成熟、学习等因素交互作用中,表现于需 求、动机、兴趣、能力、性向、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以至行为等身心多方面所组成的人格组型,具有相当的统整性、一致性、持久性、复杂性与独特性。

    第二節人格的定義

    Personality(人格或性格)一词的涵义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变,己被赋予许多 不同的定义,如:

    Allport, G. W.1937从文献中搜集近五十个有关的定义归 纳成六类

    (一)总括性的(Omnibus):人格是个体所有特质的总和。

    (二)综合性的(Integrative and configuration):人格为个体各方面属性所组 成的总体。

    (三)等级性的(Herarchical):将人格某方面的特质分为若干层次或等级。

    (四)适应性的(Adjestment):强调人格在适应方面的功能。

    (五)个别性的(Distinctiveness):重视个人的独特性,即个人和其他人的不 同之处。

    (六)代表性的(Definition in terms of the essence of the person):人格是个人 的行为模式与别人不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

    Pervin Lawrence A.1989的研究统计这类定义有以下十 大类

    (一)迷惑他人的面具或模仿仪态。

    (三)表面的吸引力。

    (三)社会的刺激价值。

    (四)个人在任一发展阶段的整个组织架构。

    (五)特性倾向的层次,通常有一统合的原则。

    (六)作为个人适应环境特色的习惯或系统的统合。

    (七)个人的说话、记忆、思考或爱等方式。

    (八)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这些心理系统决定了他(她)对环境特殊适应

    方式。

    (九)个人独特的特质型态。

    (十)可解释是个人行为具有一致性的或是人们的特性。

    Pervin(1995)提出一个自认较为实用的定义,认为:

    代表个人在对情境作反应时,将自身所表现出的结构性质和动态性质。换 句话说,代表一种使个人有别于他人的持久特性。

    Pervin 同时指出这个定义相当广泛,强调以下观点:

    ﹙一﹚包含结构和动态两方面,特征可以以其成份及各成份之间的关系来表 示。因此,可视为一个系统。

    ﹙二﹚不论这个系统功能有何性质,终究还是以行为来定义。而且这行为必须 经过研究者的观察和测量之后共同认定。

    ﹙三﹚必须备有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一致性或甚至在个人里面的一 致性,亦即在表现一致性和规则性。

    ﹙四﹚人格不能在真空里行为,而是对有关的情境反应。 归纳此一定义,它隐含着以下的意义:(Pervin, 1995)

    ﹙一﹚人有别于其它动物

    在研究人格时,人的特性尤其重要。人和其它种类动物比起来,较 不受制于生理或生物因素,而较仰赖心理因素。人的行为比较不受原始 动机如食物、饥饿、口渴等的决定。人在概念、思考和语言上具有的能 力,表示万物中唯有人能够将学得的行为模式予以抽象化、沟通并传 达。这种抽象化的能力同时也表示人能够远溯过去、瞻望未来,而不受 局囿眼前的刺激。这抽象化的能力还意味着人能反省自己,亦即以主观 的立场视自己为客观的对象。人能经验自己,同时反映出此种经验。还 有,人成熟的速率较他种动物缓慢。

    ﹙二﹚人的行为复杂

    要了一个人的人格,须先接受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任一行为常常决定于多方面的成因,而且因人而异。换言之,各人对相同的事件解释各

    异,对相同的行为也各有不同的根源。此外,行为不单因人格而发生, 更和情境有关联,这又增加其复杂性。

    ﹙三﹚行为未必如表面观察

    意思是说一种行为和其原因之间没有固定的关系,不同的人在不同 时间所表现的相同行为既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为了解个人行为的意义, 就必须对这个人以及他的行为时的情境有所了解。

    ﹙四﹚行为成因難料

    决定行为的成因,未必能意识到或控制得住这句话基本上是从潜意 识的观点而来,但也不表示全然赞同心理分析论,人有时难以解释自己 为什么会做出某一违反自己心愿的事情。这类行为或大或小,或经常或 少见,但总是存在的,需要设法解释。

    Phares, E, J.综合许多心理学家对人格下了一个定义认为人格是一组具有特征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模式,它可以区分每个人和其 他人的不同,而且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中具有持久性。(林淑莉、王若蘭、黃慧真譯,1995)

    Phares 对自己这个定义作两个点解释:

    独特性Distinctiveness

    人格定义的第一个特质是独特或个别性,人的行为或感情就好像指 纹一样具有特异性。不过,有些评论者强调真正的独特是指每个人的感 情、思想和行为型态。根据这个观点,人们会具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攻 击性或者敏感性,但重要的是每一个人将这些特质组合起来成为一种独 特的方式。如何来处理独特性?对某一个人,可以个别的详尽研究,然 后发展出可以应用于此人的行为原则。假如想由此人身上所发现的推论 到其它人身上必然有困难。

    稳定性和一致性Stability and Consistency

    人格定义的第二个性质是稳定性或一致性。假如人具有特性,则他 必需在不同的情境和时间中,在某种程度上可资辨认的行为表现。这 并不是说要有完全的一致性或不作改变,而是说在不同时间的稳定性 及不同情境的一致性达到可被侦测的程度,如说: 嗯,我认识张三己 二十五年,而他一直是那么地悲观 或 这就是李四,他总是能及时拉 人一把!

    台灣学者张春兴教授1996指出人格与性格同义在涵义上 有三种解释

    ﹙一﹚指人品,与品格同义,是社会上的一般解释。

    ﹙二﹚指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是法律上的一般解释。

    ﹙三﹚指人的个性与性格同义,是心理学上的解释。

    张教授同时指出,在心理学上虽一直沿用人格一词,惟就其所表达的确切意义而 言,称为性格似较为妥切。人格虽一直是心理学上的重要主题之一,但历来心理学家 给予之界说,颇不一致。原因是不同的理论派系,各派的理论相互对立,对人格有不 同的看法。

    张教授综合各家各派的理念,作了以下的界定:(张春兴,1996)

    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及一切环境中事物适应时所显示异于别人的性格; 个体的性格,系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由逐渐发展的心理特征所构成;而其 心理特征表现于行为时,则具有相当的统合性与持久性。

    张教授强调,性格一词较为符合心理学的语意。他还引用《国语辞典》,指性格 是个人一定不变之特有质量。其中 一定不变 与 特有质量 两点,正符合人格界 说之本意。性格与心理特征的关系密切,张教授分别从下面三点来说明:

    个人的性格系由其多种心理特征所构成

    平常评论人的性格时多半只用一个最突出或最明显的特征,拿来 代表他的性格。如说到某人对世事的理念时,或称他保守,或称他激 进,这是指人的社会态度。说到某人对金钱的看法时,或称他吝啬,或称他大方,这是指人对物质的价值观。说到某人对生活或生命的看法时,或讲他乐观积极,或讲他消极悲观,这是指他的人生观。事实 上,个人的性格绝非只有一个特征,而是由多个特征所构成的。构成个 人性格的多个特征,为了表示其在心理学上的意义,统称为心理特征(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心理特征一词与生理特征(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相对,前者系由个体在行为与心理历程所显示,后者由 身体或生理器官的功能所显示。由个体行为与心理历程所显示的心理特 征很多。广义言之,其范围多至心理学所言的主题全部;狭义言之,在 人格这个主题下所指的心理特征,包括:动机、情绪、态度、价值观、 自我观念等主题,如将心理特质归属于知、情、意三大类,人格心理学 所研究的是后两类。因此,为了使人格一词界说心理特征的概念明确, 新近多用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一词代替。

    个人的性格表现于对人对己对环境的适应

    个人的性格只能由其对人和对事物的适应而显现。如说某人有自卑 感或优越感,是指他在自我上的适应。说某人有偏见或正义感,是指他 对人与事关系上的适应。因此,心理学家们在从事人格研究时,必须设 计情境,藉以引起受试者对别人或对自己或对事物的反应,始能观察到 他的人格特质,这是人格测量问题。

    个人性格表现具有统合性与持久性

    构成个人性格的各种心理特征,不但具有相当的统合性,而且其有 相当的持久性,否则就不足以代表个人的性格。如常说某个学生个性内 向,他不仅在教师面前表现缄口不语,在参与同学们的活动时,也比较 沉默寡言,而且不仅在一年级如此,到三年级大致也是如此。固然表示 人格的个人性格也有可能因年龄或情境的改变而有改变,但改变也是轻 微渐进的。一个平常乐观进取的人,如果突然变得悲观沮丧,而且长期 不再复原,这不代表他性格的正常转变,可能隐示出他心理异常。

    大陆學者陈仲庚教授1995认为

    人格是个体内在行为上的倾向性,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性, 是具有动力一致性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 心组织。

    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和阐释,人格一词仍无一致公认的定义,但可归纳概 分三个类型:

    一、最为流行的人格定义是指个体内的全部生理、物理结构和心理意识外 化的状态。

    二、强调个体的差异性,从个体心理、行为特征的一致性中显示人格内容。 三、从人的生活过程定义人格,强调环境、社会影响和后天学习的相关因素。

    结语:人格定义的多样性,说明了人格心理行为的复杂性,历来中外学者专家的研究 所作的定义,仍难公认一致,本书不妨引用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话: 也许将来 有朝一日,我们对人格的定义和了解能将人类功能的各个不同观点统合起来, 到那个时候,人格的定义便能反映出我们对生物性、人际性和心理动态性三者 之间关系的了解。但在这样的统合尚未达到之前,人格的定义和研究最好只有 针对行为的某一方面了。"

    第三節人格心理學的研究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目的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旨在探讨个体的人格发展与人格结构,以及影响其发 展与结构的先天与生俱来和后天环境因素,用以评估、预测和了解人们日常生 活中的行为特质为鹄的。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人格心理学是理论心理学中的一门重要学问。主题包括人格的遗传、人格发展、人格结构、人格测量、人格动力、人格改变、人格疾患和人格评价等,

    传统上是以西方的基本理论为主,有精神分析论、认知论、人本论、行为论、 生物科学观等。本书将列专章介绍。

    东方的相关人格思想学说,如儒家有关人格的思想,其出现早于西方的人 格学说千百年以上,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塑造,影响至深且巨,遗憾的是, 年来在中国学院里开设的人格心理系所,其使用的教材竟缺自己民族性格的讲 授与研究,或有意无意地加以忽视或根本不于重视。盖人格本身就有地域、种 族文化的差异,只以西方的人格理论去推论东方人的人格倾向,难免有失于偏, 甚至格格不入。身为东方中国的学者尤不应舍本逐末,本书乃试着加以引述, 其实只要有助对人格主题有关的研究,都不应摒弃,何况,历来研究者的研究 路线范畴也是各执一方,各抒其所好而己,谁有资格断言孰是孰非?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

    人格心理学是一 推理和沉思的心理学 。研究不论是观察法或实验法都 是搜集资料和事实的方法,它也使研究者能决定事件间的关系而去建立一些原 则。研究不仅帮助延伸和修改理论,也是决定这些理论的效率与效用的方法。 故理论和研究间存有密切的关系。理论对导引观察法和实验法研究的推论具有 刺激和指导作用,它帮助把从研究中收集到的各种事实结合成一个有意义的形 式,这就是研究所提供的材料。研究的好处在于它能带出具排他性的论证,推 想和权威诉求等范畴。如观察法可以确定事情,冗长的讨论可因实验验证而结 束。换言之,可以藉观察法或实验法来决定事实是什么,彼此的关系是甚么? 不仅如此,在理论上来说,研究程序是以系统性、可信赖的方法来执行。因此, 别人也可加以验证。这就是科学方法的要素。对多数问题的回答都可以用到许 多不同方法学的研究法,有时不同的方法也许会产生互相冲突的结果,但经过 一段长时间经由公开和可验证的过程,实验要比只是诉诸道理更能成功地掌握 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四節人格心理學研究的方法

    观察研究法

    观察研究法的意义

    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案主或团体的行为活动,进而分析两个或 多个变项间存在着何种关系的一种方法,称为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观察法是科学上最原始、但也是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几乎 从事任何研究时,都离不了观察法。

    在心理学上使用此法时,有时在自然情境中对人或动物的行为直接 观察、记录,而后分析解释,从而获得行为变化的原则,称为自然观察 法(naturalistic observation);有时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观察。称 为控制观察法(controlled observation)。自然观察是传统的旧方法,控 制观察是改良的新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上,观察法多用于对婴幼儿活 动、儿童游戏、学校教室活动以及动物行为等。

    在实际进行观察时,观察者因其出现立场的不同,而有两种不同的 身份,一种是参与观察者(participant observer),即观察者实际参与 被观察者的活动,将所见所闻,随时观察记录。另一种是非参与观察

    (nonparticipant observation),即以旁观者的身份或隠身于某处,随时 观察记录其所见所闻。无论以何种身份观察,原则上不宜使被观察者发 现自己被别人观察而影响观察的效果。

    观察法并非严密的科学研究方法,惟其使用方便,有经验的研究 者,如能善加运用,仍可由此获得所需数据。只是科学的研究除探究 知 其然  的目的外,还要探究其  所以然  ; 知其然  只代表  是什么

    (what),所以然则代表为什么(why)。 观察法的限制,只能了解事实是什么,不能解释原因为什么。不过,

    由观察所见发现问题,进而采用其它方法从事深一层研究的历程来看, 观察法无异是科学研究的前奏。因此,观察法仍有其重要的使用价值。 由观察所得的研究数据,最重要的条件是此等数据必须具有真实性与代表性。因此,如何避免因观察者主观所造成的偏差,是观察法必须考虑的问题。

    观察法的使用原则

    1. 每次只观察一种行为,如以幼儿游戏情境为例,可选定只观察玩具 不足时,幼儿如何解决争执为主题。

    2. 要观察的行为特征,必须事先界定,事先备妥除记录表、笔记本等 外,还应尽量利用精密工具,如照相机 、 录音机,以便随时记下观 察到的具体事实。

    3. 避免时间因素的影响,宜采用时间抽样(time sampling)的方式, 在一天或一周内,从不同时间中抽取等长的数个时段,做同一方式 的重复观察,而后综合观察所见,所得的结果将具有较大代表性。

    观察的方法

    自然观察法(naturalisticobservationmethod) 是研究者在无控制情境下对被研究者的某一行为现象加以观察

    研究的方法。事实上,这是一种实地观察研究。例如,一整天跟随 一个男孩并且很有系统地记录这个男孩的每一个动作。又如在医院 临床心理工作者对病人行为作有系统的观察和记录,或在比较特殊 的情况下,对某一特定病人每三十分钟内观察一至三分钟,以帮助 治疗计划之拟订或了解治疗的效果。

    自然观察法有其缺点,是拟欲观察的事件有赖被观察者自行发 生,观察者会受到这些几无控制力的易变事件的摆布。观察法的第 二个缺点,是很容易受到观察者的偏见或预设立场的影响。第三个 缺点,由少数人或少数情境中所观察出来的结果可用性相当有限。 最后,有时也会出现某些意外事情,例如在观察或记录的过程中, 观察者会干扰到被研究的事件,比如说,假设在观察某家庭成员的 民主、合作情形,以研究独裁型态对分工的影响,可能由于观察者 的出现就是影响这项研究的一个变项。

    2. 控制观察法

    控制现察法(controlled observation),旨在避免自然观察法的 缺点。这种方法,也是在自然情境进行研究,只是比较注意到使用 适当的科学方法控制自然的情境,这样的研究是将自然观察法和实 验研究法的几个特点合并使用。例如,拟欲研究〝环境噪音对求助 行为的影响〞。可由一个隐藏于角落的观察者记录进入研究情境中 受试者的行为表现。当这个设定的受试者走到街上时,由一个研究 助理刻意在人行道上洒落一箱书本,要研究的是受试者是否会帮这 个研究助理将书本拾起;同时安排另一研究助理在附近做两种动作: 操作一台非常吵杂的割草机,或者是趴在一台没有声音的割草机上 面。观察的结果假设是:当没有割草机的噪音时,⁵⁰%的受试者会 去帮忙检书,而当有吵杂的割草机声音时,只有 ²⁵%会去帮忙。这 样的研究对真实情境中这个所要研究的问题就有了清楚的认识,使 研究者有更多的资料将研究结果类化到其它的情境中。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的意义

    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是对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团体为研究对 象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原为医护人员用以了解病人病情及其生活史的 一种方法,医护人员为求诊断正确,检查患者病历,询问患者以往求诊 经过,以及生活起居习惯等,在性质上即属个案研究。后来个案研究法 使用范围扩大,在心理学上普遍用来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之用。除临床 心理学一直应用之外,教育心理学对学生个案辅导,法律心理学的个案 调查,工业心理学的个案(如以工厂为单位)分析,原则上都是探用个 案研究法。因为个案研究时,多半需要追溯个案的背景资料,了解其生 活经历,故而也称个案历史法。

    个案研究法的方法

    个案研究必须靠足够的个案资料,否则无从开始研究,也难以解决 个案问题。以法律心理学的少年犯罪者个案为例,要研究个案的整个犯罪行为及犯罪心理历程,在资料收集上必须包括:

    1. 个人基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出生日期、出生 地点、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等。

    2. 家庭背景,包括:父母年龄、父母存殁状况、父母职业及教育程度、 兄弟姊妹人数及排行、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居住环境、父母对子女 管教态度及亲子感情等。

    3. 学校生活,包括:曾受教育年限及学校名称、在校成绩、课外活动 兴趣、学科兴趣、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习有无困难、有无奖惩 记录、学校周围环境等。

    4. 社会生活,包括:小区环境、邻居关系、交友情形、亲友关系、上 下学路径等。

    5. 身体特征,包括:体形特征、健康状况、生理成熟程度、有无生理 缺陷、曾患何种疾病等。

    6. 性格特征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情绪穏定性、性格内外倾向、社 会态度倾向、自我观念与价值取向等。

    7. 能力特征方面,包括:智力、工作能力、社交能力等。

    从个案研究所需资料,可知所谓个案研究法者,只是以个案为对 象的研究方法,并非指其为单独的一种方法。事实上从事个案研究时, 必须兼多种方法,才能收集到了解个案的所需资料。由前所列各种资 料看,有关家庭背景部分,需要访问法或调查法;有关智力的和性格 的数据,需要使用测验法;有关身体状况的资料,就需医学方面的身 体检查。此外,表面看来个案研究是一种研究问题的取向搜集所需资 料的方法,实际上绝不止于此,个案研究必须配合个案问题的性质, 将所得的数据做进一步的处理。至此,自然就关系到心理学门中各学 科的专业问题。可以了解,临床心理学者所做的个案研究与教育心理 学者所做的不同;工业心理学者所做的个案研究,也与犯罪心理学者 所做者不同。不同学科的心理研究人员,各以其专业知识对收集数据、 分析,以达到解缺问题的目的。最后,从心理学研究的目的看,除应 用目的之外,个案研究法也具有理论上的目的。例如经过多次同类性质的个案研究后,所得到的案例,可供以后研究者在研究设计时形成假设参考,又可供对解释同类事象者做为预测未来变化的根据。

    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的意义

    实验研究研究法(experimental method)不但探究问题 是什么 , 而且更探究问题的 为什么 。因此,在科学方法的等级上,实验法 是公认最严谨的方法。自然科学之所以进步,最主要是在实验方法上 的一再突破。采用实验法研究问题时,其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实验 者有系统地操纵自变项,又称独立变项(independance),使之系统地 改变,然后观察依变项(dependance),随自变项改变而受到的影响。 换言之,实验研究的目的,旨在探究自变项与依变项之间的因果关系。 如能了解到变项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后对同类事象处理时,单凭其前 因,即可预测其结果,只见其结果,也可了解其原因。甚至根据原因 可制造出结果,根据结果也可以分析出原因。因此,从科学研究的整 个目的言,只有采用实验法,始能达成陈述、解释、预测以及控制四 个科学研究目的。

    实验法在自然科学的应用上,多限于实验室内,称为 实验室实 验 (laboratory experiment)。在心理学上的应用,除实验室实验,也 可延伸到学校实际生活情境中进行研究。此种实验称 实地实验 (field experiment)。目前以实验取向的研究普受欢迎,尤其是个案法,因为 单独针对人作深入研究的不足,例如我们无法得知自某人身上所知道的 是否足以作为类化至他人的基础,实验法则可对他赋予独特的特性。

    实验研究法的原则与方法

    1. 勿以孤立的行为诠释全体 例如,一项五十分钟的心理治疗实验。这种研究取向使人只注

    意孤立的行为片断,而这些经常未能与受试者较大的人格架构有良 好的统合。因此,对于人格的连贯性并无帮助。

    2. 实验室的发现不宜重复

    大多数研究都不重复,心理学刊物除非基于某些重大的理论原 因,否则,不会按时发表重作的结果。同时,许多人格研究,处理 单一行为是由个人所作的某一特殊行为的表现,因取决于多种事 物,包括实验室场所的情境变项、实验者特性、受试者的预期、该 行为与每个受试者人格组织的关系等等,这种种原因很难对一个研 究结果作类化。

    3.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问题 这是个严重的问题,除非能解决包括受试者和情境样本代表

    性,不可专注于行为的片断以及强调与受试者的短暂照面,否则将 无法解决信度和效度这个严重问题。(信度和效度的意义于本书第 二十八章  人格的衡鉴,另加阐释)

    4. 平均值不能用来预测单一的行为 由个别受试者累积的分数而得到团体平均值的研究结论,其实

    无法预测单一受试者的行为,就如同四十个受试者纵使有某特定方 式的行为,我们仍无法得知其中一名受试者的行为。

    解决上述问题,心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原本不是个问题,问题是这 种方法的平庸化以及对此方法的过度投注。实验法是一种有效的工具, 应继续使用它,也得重新发现其它方式 Lamiell, J. T., 1981)。

    相关研究法

    相关研究法的意义

    相关研究法(correlational research)常与个别差异的研究有关,例 如,研究者对焦虑、友善或支配性的个别差异进行测验。此外,研究取 向探讨受试者的某种人格特质时,该受试者是否同时与另一项人格特质 有关。例如较焦虑的人创造力是否也较差 ? 人际互动行为也较压抑 ? 此 类研究称相关研究法。相关研究中,研究人员旨在建立二个(或更多) 变项间的关系,而这些变项通常不容易以实验法加以控。

    关系或相关的建立,不同于因果关系。例如,我们只能说焦虑与僵化的增加有关,但是不能说焦虑造成僵化的升高。由于强调个别差异且能同 时研究许多变项,相关研究法在人格研究中,研究人员常会对某一变项是 否与另一变项有关的现象发生兴趣,如焦虑是不是和工作表现有关?智力 分数是否和学业成就有关?肥胖与对爱和感请的需求未得满足之间是否有 关?为了要求得两个变项的相关,研究人员首先要得到一组受试者每一成 员的两套观察结果。举例说,假设有十个受试者,每人都施以两种测验: 一个是测量友善度,另一个则测其被信任程度,这两个假设的分数如表 1-1,结果的相关系数是〝+.76〞﹐这显示有很高的正相关。因此,当友 善度增加,被信任的倾向程度也就增加。

    表 1-1    友善和信任的相关资料

    相关研究法的方法

    1. 统计和实用的显著性

    在相关法和实验法中,使用资料做统计分析以决定其显著性, 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相关或差异属随机出现的情形定为一百次中 要少于五次,传统上这才认为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两组间的相关 越大或差异越大,则显著性也越大。但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当受试 者为一个很大的团体时,两组间的差异即使不大,或者相关是小,也具有显著性。例如由 180 位受试者所得的数据是 .19 的相关也有显著性,假如受试者只有 30 位,相关即使达到 .30 也未达到显著性。 这就产生实用和统计上的显著性问题。在 180 人的 r 值为 .19,实际 上表示相当小的相关。如在 5000 人中有 .15 的相关,这可能就是一 个高相关了。

    2. 因果关系问题

    由于两个变项有相关,常常就被认为其中一个变项是另一个变 项的原因。不论这样看起来多么合 逻辑 ,还是不能单由相关系 数来肯定一个因果关系的存在。例如一班三年级学生的智力表现和 老师对他们的智慧评估有相关,可能会假设这班学生的智慧是老师 评估(好或坏)的原因;但假如是由老师施以智力测验,同时又对 学生作智力评估,则评估的结果往往使老师在施测或解释结果时, 出现偏差态度。因此,使得评估结果成为智力测验结果的原因。又 如一个报导,某年的婴儿出生率和白鹭鸶筑巢的数目有相关。如此 的相关能得到何种结论,可想而知。虽然不可能以相关系数来推论 因果关系,但不能说在某一特定个案中,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一定不 存在,只是说要证明因果关系须用实验方法而不是相关法。

    3. 相关法的评估

    不能由相关来推论因果关系是相关法主要的弱点,但它也有明 显的优点。一般来说,求相关的研究法比建立周详的实验变量与操 作要来得容易且省时间。因此,如果我们能立刻决定甲和乙之间没 有关系,就没有必要在实验法中把甲当为乙的原因来研究。毫无疑 问地,有关于关系的知识是十分实用的。例如,大众都知道吸烟和 肺癌相关。任何原因/结果关系的本质虽然受到高度争议,但基于 这样的相关,很少人会支持吸烟量的增加。

    最后,相关法可以使我们研究一些实际上或道德上无法被控制 的变项,如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和出生序等变项并不是可以实验 法来操弄的。在道德上不可能去训练一个杀手来研究人格对犯罪的 影响,不能造成一个人的死亡,再来研究此对其亲戚的影响。有某些行为只能藉观察它的发生来研究,要在实验室中将之制造出来是无法被接受的。

    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的意义

    调查法(survey method)是预先拟就众所周知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 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与问卷法同义。

    调查研究法的方法

    调查法可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问卷调查(questionnaire survey), 也 称 问 卷 法(questionnaire method): 另 一 种 是 访 问 调 查(interview survey),也称访问法(interview method)。问卷调查可经由邮寄的方 式进行,同一时间可以调查很多人。访问调查只能在面对面的方式下进 行,人数有限。两种调查的相同处是,都是预先拟就问题范围;相异之 处是问卷调查时,被调查者只在问卷上按题回答。访问调查时,则是由 访问员按受访者对问题的反应即时作答记录。因此,无论是问卷或访 问,都是以预先拟就的问题为调查范园,所以两者都可视为问卷调查, 只是访问时问卷填答方式稍有不同而已。

    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要填答的是个人资料,此类数据 包括:性名、性别、年龄、教育、职业、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等。 为求增加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一般社会调查不填写姓名,而个人资料 之项目名称,则按调查对象与目的而定。另一部分要填的是对各题目 的反应。答题方式可采用是非法,选择法,也可采用简答或句子完成 法。被调查者所填答的是他们对各个问题的反应,故而调查结果 也就是反应变项。调查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研究分析属性变项 与反应变项两者间的关系。亦即在问卷中各种问题上,不同性别、年 龄、教育、职业等各类人员是否在态度或意见上有着显着的不同。 研究分析属性变项与反应变项间的关系,从而探究不同属性间在态 度或意见上的差异,这是调查法的应用目的。调查法另外尚有其理论性的科学目的,即经由对样本行为的特征,去推论解释母群体同类行为的特征。因此,调查法的另一名称也叫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 调查研究的成败主要决定在所取样本是否对母群体(population)具有 代表性。忽略样本代表性而造成调查结果失真的情形称〝取样偏差〞(sampling bias)。为了避免取样偏差,最常采用的办法之一是随机取 样,使母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有被抽到的机会。此一办法虽很理想,但实 施不易。要随机抽样,必须动用数量可观的样本才符合理想。另一改进 办法是分层取样(stritified sampling),将母群体分为数个层次,先在 每层中各抽取一个小样本,然后合而为一大样本。

    就科学研究的目的而言,调查法不是一种很严谨的方法。惟因其使 用方便,故而在教育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上一直广泛采用。调查法的主 要限制,与前述观察法一样,只能由此了解事实是什么,不能进而解释 为什么。如根据调查结果,发现问题,然后再采其它方法,或采个案研 究,或控制实验,几可以弥补调查法的不足。

    第五節人格研究的心理規范

    人格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所谓 人格权 ,不可侵犯,与生 存权同。人的生命是一次性与不可逆性,今日的我就不是昨日的我。所以,以人作实 验研究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忌,但人格的研究,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分是被研究者非人 莫属,科学的合法需求必须考虑这个道德问题。执世界心理学研究牛耳的 美国心理 学会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 1977;1981a)发展出一套道德规 范来处理这个研究、教学、治疗、测验和衡鉴等十条基本原则,可供参考。

    一、在计划做一个研究时,研究者有责任对此研究在道德上的可接受性作 仔细的评估。科学和人性价值之权衡可由任一原则中的妥协性看出, 研究者负有相当严肃的义务去寻求道德的忠告,且必须注意到要强力 保护参与者的权利。

    二、根据被认可的标准,一个参与计划己完成的研究,受试者究竟是一个〝危险中的受试者〞还是〝冒险最少的受试者〞,这有赖研究者对道德的原始关怀。

    三、研究者对研究中道德的实行,应维持着负责任的态度。研究者也要为 研究的合作者、助理、学生和雇用人员对研究参与者之合乎道德的对 待负起责任,而上述这些人也需要有类似的认知。

    四、除了在最小风险的研究,研究者需在参与者参与研究之前,与之建立 一个清楚且公平的约定,其中要澄清彼此的义务和责任。研究者有义 务去尊重约定中所有的承诺与声明。研究者必需告诉参与者所有有关 研究的事,即使其中有些可能影响到参与者参与的意愿。另外,也需 对参与者所问的和研究有关之事作解释。研究若不能在得到参与者同 意之前作完全的开放,则需额外的安全措施来保护研究参与者的福利 与尊严。当小孩或有缺陷的人参与研究时,由于他们的了解力或沟通 能力有所限制,需要特别的保护措施。

    五、由于研究方法学之需要,可能会运用隐藏或欺瞒的方法。在进行这样 的研究之前,研究者需有下列的特别责任:

    (一)以研究未来的科学,教育或应用价值来决定是否该运用这样的 技巧。

    (二)若不使用隐藏或欺瞒的方法,是否有其它可以代替的方法。

    (三)要尽可能地对参与者有充分的解释。

    六、研究者尊重参与者可以在研究的任何时间拒绝或退出研究的自由。当 研究者处于权威的地位或有能力去影响参与者时,保护这个自由的义 务需有谨慎的考虑。这种权威的地位包含(不仅限于此)研究参与是 雇用关系的一部份,或者参与者是研究者的学生,案主或雇用者。

    七、研究者需保护参与者,使之免于受到因研究程序而引起的生理上和心 理上的不舒服、伤害和危险。假如存在有这些风险,研究者必须告诉 参与者。研究过程若可能对参与者造成严重或持续性的伤害时就不能 进行,除非不这样做会使参与者有更大伤害的风险,或者除非研究具有更大的潜在利益,但却必须让参与者知道,且获得其自愿的同意。

    在参与研究时,若感觉有压力,潜在的伤害或产生有关的问题,参与 者应该知道在适当的研究时间可以接触到研究者的方法。

    八、在研究资料收集完成后,研究者需告诉参与者研究的目的并化解其可 能有的误解。在基于科学或人性价值的考虑,而必须延缓或取消这个 讯息时,研究者应有特别的责任去监督研究的进行,以保证对参与者 没有有害的后果。

    九、当研究程序对参与者个人产生不好的后果时,研究者有责任去测知, 并去除或更正这些后果,包含长期性的后果。

    十、除非事先得到共识,在研究过程中有关研究参与者的资料需加以保密。 当别人有可能得到这些资料时,研究者需将种这可能性连同研究中的 保密措施都向参与者解释,以得其同意。

    1. 英文 personality 一词,是由拉丁文 persona 演变而来,意指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的特殊脸谱面具,以表剧中人物 某一角色 的身份和特 点,现代两岸学者将之译成 人格 或为 性格 ,涵义相同。又与 气质、态度      等名词相关。

    2. 铃木芳正(1984)认为气质是人类自出生以来原本就具有的素质和特 质;性格则是人类自出生以后,由外在力量所铸造上去的特性。

    3. 人格与性格同义,主要有三种解释:A、指人品,与品格同义,是社 会上的一般解释。B、指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是法律上的一般解释。 C、指人的个性与性格同义,是心理学上的解释。

    4. 人格的定义迄无一致公认的说法,Allport 从文献中搜集到近五十个有 关〝人格〞的定义归纳成六类。Pervin 的研究统计这类定义归纳起来 有十大类。

    5. Pervin(1995)提出一个自认较为实用的人格定义认为:人格是代

    表个人在对情境作反应时,将自身所表现出的结构性质和动态性质。 换句话说,人格代表一种使个人有别于他人的持久特性 。同时指出 这个定义相当广泛,包括人有别于其它动物、人的行为复杂性以及行 为未必能如表面所观察到的。

    6. Phares(1995)综合许多心理学家对人格下了一个自己的定义认为: 人 格是一组具有特征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模式,它可以区分每个人和其 他人的不同,而且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中具有持久性。 Phares 对自 己这个定义作两个点解释:一是人格的独特性(Distinctiveness)、二 是稳定性和一致性(Stability and Consistency)。

    7. 台湾学者张春兴教授综合各家各派的理念,对人格一词作了以下的界 定: 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及一切环境中事物适应时所显示异于别 人的性格;个体的性格,系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由逐渐发展的 心理特征所构成;而其心理特征表现于行为时,则具有相当的统合性 与持久性。 张教授强调,性格一词较为符合心理学的语意和人格界 说之本意。性格与心理特征的关系密切,张教授分别从三方面来说明: A、个人的性格系由其多种心理特征所构成。B、个人的性格表现于对 人对己对环境的适应。C、个人性格表现具有统合性与持久性。

    8. 大陆学者陈仲庚教授(1995)认为: 人格是个体内在行为上的倾向 性,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性,是具有动力一致性持久的自 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9.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个体的人格发展与人格结构,以及 影响其发展与结构的先天与生俱来和后天环境因素,用以评估、预测 和了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特质为鹄的。

    10.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理论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主题包括人格的遗传、人格发 展、人格结构、人格测量、人格动力、人格改变、人格疾患和人格评价等, 传统上是以西方的基本理论为主,有精神分析论、认知论、人本论、行为论、生物科学观等。中国孔子的人格思想学说也逐渐受到重视,国人更应深入研究。

    11.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方法通常有: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研究法、 相关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

    12. 人格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所谓人格权,不可侵犯,与生存权同,以 人作实验研究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忌,但人格的研究,一个非常重要的成 分是被研究者非人莫属,科学的合法需求必须考虑这个道德问题。美国 心理学会曾发展出一套道德规范来处理这个研究、教学、治疗、测验和

    衡鉴等十条基本原则,可供参考。

    1. PERSONALITY 一词,应翻译为 人格 或 性格 ?或不必深究? 并请解释其原因。

    2. 气质 与 性格(人格) 究竟是一回事或者根本不同?请以你的 观点说说看。

    3. 人格的定义历来说法不一,学者将它分为那几大类?

    4.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很多,你认为那种最重要?并请说明其原因。

    5. 在人权高涨的当下,以人作为研究的对象,合适吗?你的见解如何?

    第二章 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遗传因素

    一、遗传率的研究 二、家族史的研究 三、选择交配的研究 四、双生子的研究 五、收养关系的研究 六、体型与气质差异的研究 七、气质、性、攻击行为的研究

    第三节生化因素 一、染色体的构造与功能 二、染色体与基因功能异常对性

    格的影响

    三、神经系统与人格

    第四节环境因素

    一、自然环境的研究

    二、物理环境的研究

    三、社会文化的研究 四、社会阶层的研究 五、同侪团体的研究 六、大众传媒的研究 七、家庭气氛因素的研究

    第五节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因素 本章摘要

    问题讨论

    第一節概說

    人格形成的因素颇为复杂,人格在时间上呈持续性,各个成因之间交互作用,因 而形成不同的人格类型。历来研究人格成因的学者专家,多集中在生物遗传以及社会 环境文化等方面。这些成因是基于人的独特性,例如,对社会中每一份子来说,文化 均相同,但个人的遗传特质就是他独特的。除此之外,各个成因对人格的影响程度随 人格特征而异。例如,遗传因素可能对某些人格特征特别重要,而环境因素(如文化、 社会阶层、家庭)可能对另一人的人格特征较为重要。还有,对同一人格特征的人来 说,各种成因的重要性亦因人而异。事实上个体人格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的,是生物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生物因素在遗传上扮演重要角色,生物遗传是一体两面的一个复合名词,传统上 生物学派的人格理论家如 Eysenck(见本书第十六章,第二节 人格的生物基础)认 为,人格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远高于受到父母行为的影响。

    Buss(1984)与 Plomin(1986)的《气质模型》(temperament modle)研究认为, 儿童的人格发展过程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而气质影响了环境,环境也影响气质。

    Kagan 与 Moos(1962)的《抑制型与非抑制型儿童》(inhibited and uninhibited children)的研究指出,小时候被动而且小心面对刺激的孩子,通常长大后面对陌生 人,也会有类似的害羞情形。换言之,人格的养成受到幼年儿童期的影响,由小影响 到大。

    总而言之,人是一个有机体的整体,人格特质虽然有个别差异,但其形成因素不 是单一的生物遗传,或单一的环境、社会文化所决定,是交互影响,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本章将分别讨论诠释。

    第二節遺傳因素

    遗传率的研究

    研究遗传对行为的影响称行为遗传学(behavioral genetics)。行为遗传学运用许多技术来估计心理特征的变化可归因于遗传的程度多寡。行为遗传学的方法也可以提供证据来显示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其中包括三种主要的研究 方法:选种研究、双胞胎研究、收养研究。

    行为遗传学如何决定遗传差异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性格差异程度 ? 通常透过 遗传率(heritability)的计算。遗传率代表观察到的变异可归因于受遗传影响的 比例。例如在同卵双生与异卵双生的研究中,遗传率是根据同卵相关系数与异 卵相关系数之间的差异而来:若同卵双生(所有基因都相同)之间没有比异卵 双生(仅一半的基因相同)之间更相似,那就没有遗传的效果,遗传率就是零 0;若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之间非常不同,就表示遗传率非常大,而遗传率 的上限相关系数是1.0 或总变异量的 100%。若遗传率小于 1.0,就表示仍有不能被遗传因素解释的变异存在,这些部分就必须由环境变异解释。 遗传率代表某研究检验之母群体的变异,其隐含两层意义:第一,对相同的心理特质而言,也许观察不同的母群体会得到不同的遗传率,例如,研究的 母群体是许多曾受环境(如疾病或战争的力量)影响很大的人,那么环境的效 果就相对较大,而遗传率也相对较小(Grigorenko, 2002);第二,遗传率不代 表遗传可以解释某个体具有某特征的程度,它是母群体变异量的测量,对某些 属性而言,(如:所有人类共有的生理特征或心理能力)并不存在人与人之间 的个别差异,在此情况下,即使遗传因素可说明以人类普遍共有此种属性,但 其遗传率仍是零。还有其它某些属性,(如:他的阅读能力)可从遗传与社会 因素的互动来解释,那么,追究遗传与环境分别对此属性有多少比例的影响效 果亦无太大意义。遗传率是有关某一母群体的估计,而不是特定基因作用效果 的准确测量。

    行为遗传学的研究发现及其在人格上的研究结论内容指出, 很难稳定地 发现心理特质不具遗传因素的影响 (Plomin & Neiderhiser, 1992),以及 目 前为止,几乎所有曾被研究的行为特质,能反应时间到信念,其在个体间所 显现出的重要差异往往都和遗传的变异有关,这个现象已不再是争论的主题(Bouchard, et al.,1990)。这是在不同领域研究之间的发现相当一致,使得行 为遗传学提出的结论极具可信度。这些内容反映在许多双胞胎与收养研究中, 而这些研究也讨论过非常多不同的人格变项,大量的研究样本与长期的 贯时 性 连续不断的研究。遗传影响力的证据有时非常显着,像是分开扶养的同卵双生子在一起时,两人不只有相同的外表及声音,也有相同的态度、习惯及偏好的宠物(Lykken,Bouchard,McGue & Tellegen,1993)。这观察结果强力 指出遗传率几乎影响所有人格运作(Plomin & Caspi,1999)。近来估计整体人 格特质的遗传率约高达 40%,表 2-1 呈现许多特征的遗传率估计结果,身高、 体重的遗传率也包括在内,当然还有其它的特征。

    Enjoying the preview?
    Page 1 of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