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millions of ebooks, audiobooks, and so much more with a free trial

Only $11.99/month after trial. Cancel anytime.

NACWADC 2017 Biannual Journal - A Collection of Literary Work from Members: 華府華文作家協會雙年刊(二○一六~二○一七)
NACWADC 2017 Biannual Journal - A Collection of Literary Work from Members: 華府華文作家協會雙年刊(二○一六~二○一七)
NACWADC 2017 Biannual Journal - A Collection of Literary Work from Members: 華府華文作家協會雙年刊(二○一六~二○一七)
Ebook272 pages12 minutes

NACWADC 2017 Biannual Journal - A Collection of Literary Work from Members: 華府華文作家協會雙年刊(二○一六~二○一七)

Rating: 0 out of 5 stars

()

Read preview

About this ebook

這是一本美國華府華文圈中集眾人智慧的集體聯合著作,每兩年正規發行一次的雙年刊作品服務全球華人。本期華府作協年刋得以順利付梓,得助於全體會員的熱心支持及49位作者們的踴躍投稿,謹此致以最高的謝意。

作者群:方映荷、左一心、丘宏義、王志榮、王業凱、印鐵林、安守中、宋凌、李海蒂、李玉方、李玥、李睿、金玲、金慶松、周曉風、季肇瑾、胡一霞、英惠奇、紀萱、夏勁戈、梁旭華、梁林、高霞、陶文亮、許惠敏、陳小青、陳惠青、陳明珠、陳詠智、黃娟、黃彥琳、黃志堅、黃秉驥、張之哲、張明明、張純瑛、馮小炬、楊揚、楊慶偉、賈明文、葉珮琪、劉嫄、劉緣子、劉雙柱、潘秋辰、蔡曉林、韓秀、魏書苗、龔則韞。

Language中文
PublisherEHGBooks
Release dateMar 1, 2018
ISBN9781625033048
NACWADC 2017 Biannual Journal - A Collection of Literary Work from Members: 華府華文作家協會雙年刊(二○一六~二○一七)

Read more from Nacwadc

Related to NACWADC 2017 Biannual Journal - A Collection of Literary Work from Members

Related ebooks

Reviews for NACWADC 2017 Biannual Journal - A Collection of Literary Work from Members

Rating: 0 out of 5 stars
0 ratings

0 ratings0 reviews

What did you think?

Tap to rate

Review must be at least 10 words

    Book preview

    NACWADC 2017 Biannual Journal - A Collection of Literary Work from Members - NACWADC

    編輯的話—仗一枝筆老猶雄

    金慶松

    年刊印出,本屆也將邁向尾聲。

    回顧來時路,我們持續了華府作協的優良傳統,不定期的演講會,定期的寫作工坊,也算風生水起。本屆也有一些創新,例如,作協讀書會穩穩妥妥地進行,閲讀是最靜美的陪伴,分享是更多元的學習;也有大膽的嘗試,「寫.閲.評.聚」就是一個新意,寫作、閲讀、評析、聚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灌溉著會員們寫作的熱情。

    相較於影光聲色,文字像是質樸清拙的粗茶淡飯;相較於其他興趣,寫作像是高不可攀的小眾雅緻。本會秉持延伸海外華文文學的命脈,一年多來舉辦許多精彩多元的文學講座、文誼活動,激發了人們曾有的寫作夢想,吸引了不少人加入本會成為會員,增加了文友同好,豐厚了財庫經費(會員數、財務量都達到了「歷史上的新高」),使得本屆的年刋有足夠的財力給予作者微薄的、卻也是本會成立以來第一次給出的稿費,更激勵了會員們努力創作、踴躍投稿,為年刊增添了份量、豐富了內容。本冊年刋有49位作者、72篇文章、超過190頁,也是創了本會的紀錄。

    年刋中的專欄,是向本會三位資深會員、作家致敬,向他們在寫作路上堅持的精神致上最誠摯的敬意。百歲人瑞劉緣子女士仍在閲讀、眉批、書寫;九十餘歲的吳崇蘭女士仍然「撐」著、堅毅著、精神著;年逾七十、寫作近四十年的韓秀老師依舊悅讀甚勤、筆耕不斷、出書頻仍,這就是會員們的典範。

    年刊限於頁數篇幅,只算是投稿會員們的雪泥鴻爪,無法盡顯本會的寫作能量與質量,太長的稿件被割愛了,作者簡介超過200字者,也被刪減了,老編的標準回覆是:「對不起,人生就這麼長,墓碑就這麼大,墓誌銘就只得濃縮在這丁點大的墓碑上,寫作者會有能力以少寫多。」寫作者也會有能力寫出無數的「墓誌銘」。當然,最要感謝的是每一位賜稿者,以及年刊編輯過程中與編輯群的來來回回、修修改改、增增減減、刪刪補補,追求盡心盡力、盡善盡美,並讓年刋順利付梓,按期出刋。過程或許耗時費事、成品或有疏漏不全,尚祈海涵見諒!

    寫作才是我們寫作者的終極目標:寫作是靜心觀照、寫作是自我對話、寫作是字斟句酌、寫作是重組建構。讓我們相互勉勵提攜,寫出心靈深處、寫出悲天憫人、寫出刻骨銘心、寫出人情世態、寫出反璞歸真、寫出柳暗花明、寫出苦盡甘來、寫出海闊天空。

    朱玖瑩云:「有半房書貧亦樂,仗一枝筆老猶雄。」讓我們寫到人生中的最後一口氣,仍有未盡之寫作。

    目錄

    編輯的話—仗一枝筆老猶雄

    金慶松

    目錄

    ※※※專題※※※

    古早的農曆新年

    劉緣子

    走近世紀老人—劉緣子

    高霞

    歲月回響 世紀人生 —劉緣子百歲壽宴側記

    潘秋辰

    拜訪吳崇蘭

    金大俠

    依舊綻放的空谷幽蘭─再訪吳崇蘭

    聞名

    作家韓秀上菜

    九里安西王

    ※※※感悟抒情※※※

    瞬間vs永恆——櫻花季

    潘秋辰

    白樺樹下

    山人

    有詩就有希望!─《在朝內166號與前輩魂靈相遇》讀後感

    魏書苗

    秋雲

    愷昤

    大姑娘上花轎—出書記

    夏勁戈

    歲月甘泉

    蔡老師

    醉乒乓笑隊

    九里安西王

    聞名

    青春YOUTH by Samuel Ullman (塞繆爾‧厄爾曼)

    黃志堅 譯

    過年

    草雨

    藍田壩趕場記

    江陽生

    宋凌

    「陽光屋」外的秋

    高霞

    孤雁

    印鐵林

    養貓記

    黃彥琳

    有限人生中的無限「鏡相」: YAYOI KUSAMA草間彌生藝術展

    周曉風

    足不出戶看「天狗吞日」

    原上草

    日蝕的觀測

    丘宏義

    牙齦炎自療痊癒記

    李玉方

    ※※※人物憶往※※※

    白百合—母親的花香

    楊揚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舞雩

    我的瑤族乾媽

    亦心

    致《張恨水與重慶》學術研討會

    張明明

    父親回家

    龔則韞

    一件NASA太空衣

    陳惠青

    情深義重的大哥

    葉珮琪

    珍貴的合影

    淳子

    我的烏克蘭同事

    胡一霞

    從外事連絡工作中 脫穎而出的傳奇人物

    王業凱

    天才還是瘋子?

    ※※※遊蹤旅跡※※※

    古都風情—布拉哈的啟示

    黃娟

    偶遇

    韓秀

    塞維亞的混血風情

    張純瑛

    鄉村別墅

    方映荷

    故鄉行

    英惠奇

    梭羅與瓦爾登湖

    安老師

    華府一日遊

    黃秉驥

    ※※※小說天地※※※

    四個女人

    張純瑛

    葛劣兒不說

    陳小青

    S老闆

    山人

    母親的眼淚

    龔則韞

    告別式後

    金大俠

    誰來倒垃圾

    亮水珠

    真相大白

    黃彥琳

    逆旅

    恩雅

    月兒彎彎

    紀萱

    ※※※詩詞集萃※※※

    七言—臨淄懷古(十四寒)

    季肇瑾

    生命

    草雨

    韻味十足—中國功夫

    A Tree Speaks 一顆樹的獨白

    李玉方

    李玥

    一切因為有你

    山人

    憶父─明月千里常相伴

    聞名

    荷花與商鼎

    印鐵林

    中午12點 一切平靜

    淳子

    初雪

    黃秉驥

    母親

    宋凌

    癡歌不帶謊言

    陳詠智

    穿過那一道美麗風景線

    高霞

    旅遊詩二首

    愷昤

    水調歌頭•神遊

    海蒂

    意難忘

    葉珮琪

    滿城風雨近重陽

    陶文亮

    憶舊遊—百家爭鳴(詞韵十一部)

    季肇瑾

    ※※※新聞特稿※※※

    方鳳美《獨生》探索中國最激烈的社會實驗

    許惠敏

    96歲,您好!

    潘秋辰

    華府作協活動一覽表

    金慶松

    財務報告

    賈明文

    長足進步中的寫作工坊

    陳小青

    2016-2017工坊活動一覽表

    2017-2018工坊活動一覽表

    龔則韞老師談散文的欣賞、寫作與投稿

    穩當前進的作協讀書會

    金慶松

    華府作協「寫·閱·評·聚」新版寫作之家

    陳小青

    會員新書發表會

    王志榮

    致謝

    ※※※專題※※※

    「眾人的心聲,如出一轍,感慨歲月如何在這一百年間浸潤出這樣的溫婉儒雅。只要你望見她那沉靜而微笑的眼神,你就會看到嚴霜酷寒融化後的沁透,這是靈魂的輪廓,是梅香傲雪的骨骼,是永遠在黑髮叢生裡不服老的豁達與開闊。」~潘秋辰

    古早的農曆新年

    劉緣子

    我屬馬,戊午年生人,過了雞年的大年初一,我就是虛齡百歲的人了。從記事起,過的年不下九十幾個了。其中色彩最豐富、印象最深刻的當數八十多年前在紹興東關鎮表伯父家裡度過的那個農曆年。農曆新年,是紹興人最重要的節日。每到農曆十一月底,家家戶戶就開始為過年忙碌了,其中最要緊的是準備祭祖宗和請菩薩的供品。

    【閹嫩雞、填肥鵝】

    舊時的江南,家家農戶都養雞。別處鄉下,除了一隻報曉和留種用的公雞,養的大都是母雞。道理很簡單:母雞下的蛋,是要拿到集市上去換油鹽醬醋、針頭線腦的小銀庫;也是偶有不速之客登門,能在幾分鐘裡端上桌的應急菜。

    然而紹興人,特別是像表伯父這樣的大戶人家,開春時除了養小母雞外,往往還要養上十多隻小公雞。待小雞長到半斤八兩、雌雄可辨時,街頭巷尾就會傳來「閹雞囉,閹雞囉!」的吆喝聲,這是走村串鄉的閹雞師傅上門來討生意了。這些師傅大多是當時紹興特有的地位微賤的所謂墮民(筆者多年前曾在《世界日報──上下古今》版上撰文述及這個多才多藝,卻多年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社會階層)。

    那年春夏,我從春暉中學放假到伯父家作客,正趕上閹雞。師傅入得門來,從背囊中掏出幾件簡單的工具:一把鋒利的小刀,一個類似彈弓的器具,還有一根細巧的鐵鈎。只見他一手抓起一隻小雞,另手將小刀插入雞腹,切開一個小口,再用弓將口子撑开,然後將鈎子伸進去,三下五除二,一對「雞腰」(雞睪丸)就取出來了。小雞從他手上掙脫,拍拍翅膀,照樣咕咕地覓食去了。

    閹雞是不收費的,因為炒雞腰是紹興人獨有的一道時令下酒菜。師傅把從各家取得的雞腰集起來,賣給鎮上的餐館可賺不少銅板呢!

    待寒假我到伯父家過年時,被閹過的公雞已長到十來斤重了。閹雞的肉比普通的公雞和母雞鮮嫩得多,是祭祖宗請菩薩必不可少的供品之一。

    在雞鴨魚肉四道葷菜供品中,紹興人用鵝不用鴨。養供鵝的原理與北方人養育填鴨的方法差不多。幼鵝買來關在籠裡,上面還要蓋上黑布遮光,一日多餐,飼以精料。到了年關,可長至二十多斤,又肥又嫩。

    【包粽子、做年糕】

    一般中國人都在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祭奠屈原投江;然而我們紹興人却在農曆年底也包粽,因為粽子也是祭祖宗、請菩薩必備的供品之一。這種做供品的粽子特別講究,不僅要包得大小一致,有棱有角,煮好後還得不鬆不散,有模有樣。因而伯父家每年都會請鄰家幾位手藝高超的老婆婆來包。

    包粽的前一天,當家的女人指揮著女僕早早就將一擔(一百斤)上好的糯米用井水洗淨泡好,寬寬的粽葉和細細的麻繩也要浸透。老婆婆們來了,挽起袖管,圍坐在廚房裡。只見她們拿起兩片粽葉,輕巧地捲成一個尖椎筒握在手心裡,另一隻手則將滿握的糯米一把一把緊實地填進筒裡,填滿了將剩餘的葉片推上去,推出一個平平的底面,再用麻繩三纏兩繞。轉瞬間,一隻漂亮的尖角粽就像變魔術般地在她們的掌心出現了!

    包完了專作供品用的白米粽,她們就開始包各式各樣過年待客送禮的粽子。比如香香的鮮肉粽、鹹肉粽、火腿粽呵;甜甜的紅棗粽、栗子粽、豆沙粽呵;也少不了我最愛吃的赤豆粽。

    整整一個下午,老婆婆們手不停,嘴也不停,扯著閒話,哼著小調,幾百粒形狀各異的尖角粽,枕頭粽,……就在氤氳的蒸汽和裊裊的鄉音裡堆成了一座座小丘。然後,粽子被十個一串地穿好,標上是何種餡料的記號,再分批在大灶上煮上幾個時辰,即大功告成。煮好的粽子一串串地掛在廚房橫樑上架起的一根根竹竿上,可以吃上整整一個冬天呢!

    過年搡年糕(搡是紹興話,搗的意思)更是必不可少,取的是「年年高」的吉意。而且,年糕也是一款重要的供品。首先將幾擔上等稻米(不用糯米)用水泡好。接着要用石磨磨成米漿。伯父家的石磨很大,要由兩個人來推,另有一人坐在高凳上不停的加米添水。米漿磨好了,用布過濾。濾出的米一坨坨地分批上竹籠蒸。蒸熟的米坨晾涼後,再一團團地放入一個石製的大臼裡,用木杵上上下下使勁地搡,直要搡到米坨又黏又韌,表面泛出白光才算好。

    推磨搡糕都是身強體壯的男人們的力氣活,至於作糕則要靠心靈手巧的女人們上陣了,我們這些孩子們也興高采烈地參與助陣。古早的糕模都是精美的木刻,有桃形、魚形的,也有的刻著花草或福壽字樣,分別用作不同的節慶場合。作供品的糕模則是如意和元寶的形狀,且大小不一,這樣作成的年糕可以自下而上疊成一座寶塔。

    前些年為向我的美國朋友介紹中國的古老風俗,特地請外甥女到紹興鄉下去買了幾隻糕模越洋寄來。遺憾的是如今的糕模做工粗糙,遠不能與當年在伯父家用過的相比了。為節省勞工,不做供品的年糕一般不用模子,而是用手搓成的,約半尺長、一吋寬的年糕條。做好的年糕條用淨水泡在大缸裡,隨時可以取出切成片炒年糕或煮年糕湯。富裕人家年糕做的多,往往可以一直吃到來年二三月間。

    【請菩薩、祭祖宗】

    供品年貨準備好後,接下來便是根據黃曆選一個黃道吉日「撣塵」,即一年一度的大掃除。此事要全家老少及男女僕人全數出動,將所有的房屋裡裡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

    然後是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爺上天。那一天,會有墮民送來他們自製的「糖果粘」。一定要讓灶神吃這種特別的糖,是為了將他的嘴甜住黏住,以免他上天後向玉皇大帝報告這家人在這一年中所做對上蒼不敬之事。「糖果粘」與其它糕點果品一起供奉在灶王爺的像前,在墮民吹起的嗩吶聲中,一家之主向灶王爺磕頭。接著將灶神像從灶頭上揭下來,拿到院中焚燒,送他「上天」。待到正月初三,再去請一張灶神像回來貼上,繼續他在下一年裡「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職責。

    再下來就要為請菩薩作準備了。首先要選好一個黃道吉日,一般選在農曆十二月下旬。吉日的前三天,一家之主就要淨身,包括理髮沐浴,且晚間要睡在書房裡,不可與夫人同房。如果家裡有女人此時正逢月經來潮,則被認為是不潔之身,是絕對不准許碰觸供品的。其他家人要將一切供品準備齊全。鵝、雞、豬肉等都要煮熟,不過魚卻得用活鯉魚──取意「鯉魚跳龍門」。

    然後,在客堂內放好長長的祭桌,將祭品雞鵝魚肉,果品糕點,粽子年糕等裝盤,當然還有紹興特有的錫製的香爐和蠟燭台,一一排列在祭桌上。在選定吉日的後半夜,大門洞開,由家長主祭。請完一位菩薩後,因為不能讓下一位分享前一位的剩食,所以供品要全部撤下來,換上另一堂新鮮供品。這樣從後半夜開始,一堂堂地上供恭請不同的菩薩,一堂堂地祭拜,待到所有的菩薩都請到家,已是破曉時分。

    天大亮後,女僕們就將年糕切成片,投入煮過供品的雞鵝肉湯內,煮成一大鍋鮮美熱騰的年糕湯分送鄰里親朋,稱為「散福」。

    Enjoying the preview?
    Page 1 of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