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millions of ebooks, audiobooks, and so much more with a free trial

Only $11.99/month after trial. Cancel anytime.

The Writers' Garden by NACWALA (2017 Collection): 作家之家【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二○一七作品集】
The Writers' Garden by NACWALA (2017 Collection): 作家之家【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二○一七作品集】
The Writers' Garden by NACWALA (2017 Collection): 作家之家【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二○一七作品集】
Ebook331 pages16 minutes

The Writers' Garden by NACWALA (2017 Collection): 作家之家【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二○一七作品集】

Rating: 0 out of 5 stars

()

Read preview

About this ebook

文學是記憶,是對人生的一種珍惜與挽留。讓我們以心靈寫詩歌,以感情寫散文,用想像寫小說,用語言寫戲劇,用畫面寫電影。寫作是腦力的激盪,心靈的享受。海闊天空,任筆遨遊!2017年「作家之家」文集展現我們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會員文學修養和寫作功力,文友們繳出了一份傲人的成績單。

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2017年文集「作家之家」文稿不同於往年,不拘限於與北美地區有關,會員可以自由發揮,天南地北,古今中外。2017年文集徵會員【代表作】,另設專欄【美好回憶】, 擷取歲月行囊中的難忘記憶。本書收錄會員散文、詩歌、小說等優秀代表作與他們人生中的美好回憶,篇篇精彩,引人入勝。既有趣生動,又感人勵志,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無論對寫作或生活都受益匪淺。

Language中文
PublisherEHGBooks
Release dateFeb 1, 2018
ISBN9781625032652
The Writers' Garden by NACWALA (2017 Collection): 作家之家【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二○一七作品集】

Read more from Nacwala

Related to The Writers' Garden by NACWALA (2017 Collection)

Related ebooks

Reviews for The Writers' Garden by NACWALA (2017 Collection)

Rating: 0 out of 5 stars
0 ratings

0 ratings0 reviews

What did you think?

Tap to rate

Review must be at least 10 words

    Book preview

    The Writers' Garden by NACWALA (2017 Collection) - NACWALA

    Logo.png

    二○一七作品集

    The Writers' Garden By NACWALA

    2017 Collection

    總編/楊強

    編委/岑霞、段金平、張五星、張炯烈

    顧問/彭南林

    封面設計/樊亞東

    NACWALA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 編

    衷心感謝

    這是本會每年必繳的一份成績單,

    謹以本書向所有關心本會、支持本會的

    社會賢達與會員、監事、顧問們

    致以衷心的感謝!

    thankyoublue.jpg

    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

    第十三屆會長:彭南林

    副會長:周玉華、岑霞

    祕書長:楊強

    副祕書長:段金平

    理事會成員:何念丹、丁麗華、張德匡、凌莉玫、

    張五星、朱凱湘、蕭萍、葉宗貞、樊亞東、董國仁、

    張炯烈、丹霞、林東、梁佩鳳

    榮譽理事:華之鷹、郎太碧

    監事:蓬丹、周愚、文驪、古冬、陳十美

    顧問:游芳憫、鄭惠芝、黎錦揚、瘂弦、盧遂顯、星雲大師、劉鍾毅、林元清、廖聰明、鄺鉅鈿、張儒和、陳文元、

    高立人、盧其宇、朱永寬

    會長序言

    會長的話

    彭南林(現任會長)

    會長的話/彭南林(現任會長)

    一九九一洛杉磯

    華人聚居天使城

    酷愛寫作常聚會

    創立作協寫華文

    文學活動來相聚

    以文會友多溫情

    回憶故鄉來時路

    移民故事多新題

    努力學習與工作

    退休在家也寫作

    勤於筆耕出佳作

    就寫他鄉與異國

    作家之家來筆耕

    文學平台多留痕

    真實感受餉讀者

    勵志故事惠後人

    總編感言

    海闊天空 任筆遨遊

    楊強

    海闊天空 任筆遨遊/楊強

    文學是記憶,是對人生的一種珍惜與挽留。寫作是一條孤獨的路,若不能飲盡孤獨與寂寞,或是文學的極度愛好者,實難以竟全功。

    奉會長彭南林指示出任本會2017年「作家之家」文集的總編,榮幸有編委岑霞副會長、段金平副秘書長、張五星理事、張炯烈理事鼎力相助;再加上顧問彭南林會長坐陣,樊亞東理事神來之筆設計封面。

    個人的力量是加法,團體的力量是乘法。不能不說:我們編輯團隊是個優秀的集體,每位都學有專長,又各自在文學領域中擁有一片天。三人同行,必有我師,他們對我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是我的摯友,也是我的良師。大夥齊心協力,遇難斷金,才能出色完成任務。

    2017年「作家之家」文集文稿不同於往年,不拘限於與北美地區有關,文友可以自由發揮,天南地北,古今中外。2017年文集徵會員【代表作】,另設專欄【美好回憶】,擷取歲月行囊中的美好記憶,成為本會年度文集的一頁,共襄盛舉,作者是愉悅的,也是驕傲的。本文集以收到應徵稿件先後順序排列,以鼓勵早送。藝術家樊亞東充滿靈氣雅緻又醒目的封面設計,巧妙顯示我們是位於洛杉磯的作家協會,更是為2017年「作家之家」錦上添花。

    文學就是人學,所以,在這個一日千里,科技飛躍,眾說紛紜的時代,每個人都是獨自媒體,都可以發表自己的作品,人人都是作家、詩人、小說家與劇作家。但是在與時俱進中,我們每個人還要創出自己作品的獨立風格,需要以文化、思想和情感打動人,這就全靠自己的智慧與領悟。

    在多年寫作散文中體會到;多讀,勤寫,常思想,只有多磨練,才能提升寫作技巧,創作出好作品。從愛與美,從正能量與光明面出發,讀者才能引起共鳴和深受感動。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生與死、愛與恨是永遠寫𣎴完,道不盡的主題。每一部作品都像是孩子一般寶貴,在記憶和生命中留下深深印記。

    讓我們以心靈寫詩歌,以感情寫散文,用想像寫小說,用語言寫戲劇,用畫面寫電影。寫作是腦力的激盪,心靈的享受。海闊天空,任筆遨遊!

    2017年「作家之家」文集展現我們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會員的文學修養和寫作功力,文友們繳出了一份傲人的成績單!

    特邀作品

    特邀作品.jpg

    波蘭的美麗與哀愁

    吳宗錦

    波蘭的美麗與哀愁/吳宗錦

    翻轉歷史與帶頭瓦解蘇聯的國家

    要不是歐洲華文作家協會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行年會,要不是歐華作協邀請我去演講,我大概沒有機會到波蘭旅遊。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遊輪公司排有波蘭行程,甚至路上旅遊,也少有旅行社排入到波蘭旅遊的行程。

    到波蘭之前,我對波蘭的印象是「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落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華勒沙領導的團結工會,推翻了共產專制政權,成為首批脫離蘇聯控制的東歐國家,把波蘭人民共和國改名為「波蘭共和國」,並選華勒沙為第一位民選總統。我印象中的波蘭就這麼多,對波蘭的歷史地理所知甚少,甚至不知道大鋼琴家蕭邦是波蘭人。

    因此在前往波蘭之前,趕緊查閱與波蘭有關的歷史、地理等資料,才知道波蘭是一個很可憐的國家。波蘭是歐洲各國中面積不算小的國家,有三十一萬平方公里,只比德國和西班牙略小,但其國土大部份是平原,易攻難守,四鄰又都是強國,因此在十八世紀,三度被普魯士、俄羅斯和奧地利給瓜分,於1795年亡國。二十世紀初,俄羅斯發生十月革命後,波蘭於1918年11月獲得獨立,成立了共和國。但是到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納粹德國從西部入侵,蘇聯從東部入侵,波蘭再度被瓜分亡國。 1941年德蘇戰爭,德國控制了波蘭全境。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波蘭屢次被戰火波及,首都華沙幾乎百分之九十被摧毀。波蘭境內幾十萬猶太人情況更慘,被納粹德國趕入集中營殘酷殺害。據估計,二戰期間波蘭人至少有六百萬人喪失生命。

    這次前往波蘭是在七分同情和三分好奇的情況下前往。波蘭於1999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2003年6月波蘭舉行全民公決,決定加入歐洲聯盟,並於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波蘭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已經把落後拋諸腦後,經濟建設欣欣向榮。抵達華沙蕭邦機場後,搭計程車前往市中心開會旅館的路上,已經看到一棟棟新建的大樓聳立而起,與過去老舊的共產時期的單調建築相映成趣。計程車司機知道我們是美國來的遊客,還很熱情地用有限的英文,主動為我們介紹哪裡是新的購物中心,哪裡是正在新建中的辦公大樓,一副對自己國家蓬勃發展很自豪的樣子。

    波蘭人對大音樂家蕭邦很引以為傲,在華沙最大的瓦津基公園入口,建有巨大的蕭邦銅像紀念碑。蕭邦的父親是法國移民,母親是波蘭人,在華沙近郊出生,其出生地故居建有佔地龐大的紀念公園。除了有蕭邦博物館和蕭邦音樂大學之外,首都華沙機場也以蕭邦命名。除了蕭邦外,《天體運行論》的科學家哥白尼,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和化學獎的居禮夫人,都是波蘭人,也是受到波蘭人很尊敬的重要人物,他們的故居都改成博物館供人參觀。羅馬天主教教宗約翰保羅二世是首位波蘭裔教宗,他更是多數波蘭天主教徒之驕傲 ,在他擔任過主教的教堂,都建有紀念他的銅像。這些當然是我前往參觀的重點,在華沙開了二天會後,大會安排了華沙一日遊,就是去參觀這些地方。

    在華沙年會之後,歐華作協安排了一趟五天四夜的「波蘭文化之旅」,我們前往波蘭南部和東南部的幾處文化古蹟參觀訪問。第一天,我們前往華沙西南方約三小時車程的小城琴斯托霍瓦(Czestochowa),參觀光明山黑面聖母修道院 ,進入教堂晉見著名的黑面聖母瑪利亞,對百分之九十幾波蘭的天主教徒而言,這裡是他們的宗教聖地。我們到訪的時候,看到很多波蘭人都把小女生打扮得像小天使一樣,來此禮拜黑面聖母。這個小城的最高點就是修道院的天主教堂,正對著往山丘下延伸的城市中軸線,就是人行步道大街,晚上有各種商攤展覽,是當地居民晚上休閒逛街約會的好去處。

    第二天,我們一早前往建於十三世紀的奧格羅傑尼克城堡(Ogrodzieniec Castle),這個城堡建於克拉科夫近郊的一處山丘上,中古世紀時對保護波蘭王國首都克拉科夫曾經做出貢獻,現在僅做觀光用途,有很多學校安排學生來此郊遊和校外教學。下午我們前往十六世紀波蘭王國首都克拉科夫(Krakow)古城區,在一家米其林二星餐廳品嚐波蘭菜後,到維斯杜拉河畔的瓦維爾皇家城堡(WawelRoyalCastle)參觀,傍晚就在克拉科夫古城區廣場逛其中央市場,並在廣場旁的百年老餐廳吃著名的豬腳飯。

    第三天一大早,我們安排一早八點要進入曾經是世界最大鹽礦的維利奇卡鹽礦坑(WieliczskaSaltMines)參觀,這個鹽礦最深處到達地下150公尺,自公元1044年被發現開採,其岩鹽的販賣所得曾經是波蘭王國的最重要經濟收入,地下像一座城市一樣,礦坑四通八達,上世紀七十年代停止開採,改為鹽礦博物館,其觀光的收入比開採鹽礦的收入還多,這裡的礦工後代多半成為鹽礦博物館的導遊和工作人員。維利奇卡鹽礦坑建有大教堂,展出各種鹽雕宗教壁畫,並有地下大禮堂和餐廳,可供舉行各種大型活動或婚禮之用。維利奇卡鹽礦於1986年成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公佈的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

    傍晚我們趕到波蘭東南部靠近烏克蘭的波蘭猶太人老城盧布林(Lublin),正巧碰上當地的猶太人在慶祝猶太節日。這個城市的猶太人在二次大戰期間,大半被納粹德國軍隊送入集中營,被殘害犧牲了。我們在此城旅館住了一宿,但一想到當時被迫害的猶太人慘況,一夜都睡不安穩。

    第四天上午,我們趕到波蘭著名的藝術小鎮卡奇米日多爾尼(Kazimierz Dolny),這裡是波蘭藝術家最喜歡的地方,鎮上藝廊櫛次鱗比,很有藝術氣氛。教宗約翰保祿二世在當上教宗以前,曾經在此鎮上的大教堂擔任過本堂神父。

    我們在小鎮一家波蘭猶太餐廳用過午餐後,搭車趕往華沙近郊的熱拉佐瓦沃拉(ZelazowaWola),趕在傍晚七點關園之前,入園參觀蕭邦出生地故居和紀念公園等。蕭邦於1810年在此出生,當年秋天就隨其父母搬到華沙,後來在蕭邦移居法國之前,雖然回來過,但後故居發生火災,於十九世紀末被拆掉。到了二十世紀初,為了紀念蕭邦,於1931年由蕭邦基金會集資照原樣重建,並收購附近土地,建成蕭邦紀念公園。

    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此話一點不假。要不是有這次前往波蘭旅行的機會,我是不可能會深入了解波蘭這個國家的。

    吳宗錦先生,台灣台南人,台南市出生,高雄市長大。台灣大學文學院圖書館學系畢業,1983年移居美國,擔任《華商年鑑》發行人兼總編輯,美國華商博覽會總裁;曾任美國聖瑪利諾獅子會會長、南加州台灣大學校友會會長及理事長、南加州中國大專院校聯合校友會理事長、南加州華人寫作協會會長;現任北美洲華文作家協會總會會長、南加《文苑》雜誌發行人兼總編輯、《華商世界》雜誌副社長兼總編輯。著作有:《歐遊行腳》、《神州大地如此多嬌》、《台灣關鍵時刻》、《雲遊神州萬里行》、《加州‧故鄉‧夢》、《飛越太平洋》、《青澀的歲月》,中國大陸簡體字版《雲遊旅情》一套三冊等書,編有《世界旅行全集》一套九册,及其他圖書、雜誌數百種。

    時光長巷

    姚嘉為

    時光長巷/姚嘉為

    近年來我成了候鳥族,每逢櫻花初放時節,回到台北,在溫州街附近賃屋而居,初夏離去。初來時,如同在霧中行走,街上的陌生地景、年輕世代,不時提醒我,中間橫亙著數十年的生活斷層。偶見舊時建築,驚喜如遇故友,問一聲,台北好,風景舊曾諳?

    公寓前有一座社區公園,花木扶疏,綠意蔥籠,居民在這裡運動、遛狗、談天。陸橋下的活動中心傳來卡拉OK,有人深情款款,反覆唱著同一首歌。橋上車聲不息,入夜方歇,這時小池塘裡牛蛙粗啞的叫聲傳來,聲聲入耳,令人無眠。

    公園旁的土地廟前,幾位男子在榕樹下談天下棋,意態悠閒。右轉上溫州街,又見一座公園,和社區公園不同的是,這裡視野開闊,綠草如茵,雄偉的大學體育館聳入藍天,人們三三兩兩漫步其間,邊緣的小溝渠流水淙淙,賞心悅目。我總是匆匆路過,後來見人導覽,方知是瑠公圳支流遺址。

    街道窄長,一眼望不見盡頭。左邊有家網咖,名字很特別,深褐色的木造房子,旁邊一株高大楓樹,有風吹起,樹葉便應聲搖落,灑滿一地。走廊上,年輕人朗聲談笑,室內燈光暈黃,人影搖晃,談天、看書、敲鍵,畫面頗為美國風。吧台上有隻褐黃貓,慵懶地躺著,偶爾起身,走近年輕顧客,親暱地東聞聞西嗅嗅。店主三十多歲,開咖啡店是他的夢想,剛開張時,撿到這隻貓,於是取了這店名。他聳聳肩,就這麼簡單,沒什麼神秘的。

    往南走,小店林立,幾乎都是餐飲店,門面小巧玲瓏,店名俏皮,大多是中外文並列,充滿歐風。咖啡輕食、義大利麵、法式麵包、韓國烤肉、日式料理、南洋風味,台灣的飲食口味已經全球化了。餐飲店之間,三步一書店,五步一影印店。這些小型書店各有特色,有專賣教科書的,有著重性別、鄉土意識的,有買賣二手書的,這是生存之道吧,得以和誠品、聯經等大書店共存。影印店的櫃台上堆著一疊疊報告、講義和海報,家家如此,生意興隆,是大學附近特有的景觀吧!

    主街兩旁的巷弄彎曲幽深,向四面八方延伸。新舊公寓雜陳,偶見一兩棟平房,青苔覆頂,屋瓦失修,房頂冒出一蓬雜草,矮牆上爬滿久未修剪的藤蔓,看不出是否有人居住。忽見一家媽媽廚房,以中式快餐為號召,好生親切,連忙走進去。老闆娘笑靨迎人,飯菜可口,氣氛溫馨,顧客彼此話家常,恍如置身韓劇中。

    這完全不是我記憶中的溫州街,一個寧靜的文教住宅區,日式房舍中,住著經過五四洗禮的學者作家,院落裡飄著幽幽桂花香。大學時代,著迷五四人物,勤讀五四作品,畢業後,我曾異想天開,到溫州街找租屋,未能如願。如今終於如願,地貌已然殊異,聽鄰居說,公寓即將都更,改建為大廈,五四遺韻將更難追尋。

    南段走到底,羅斯福路與新生南路交會處,大學時代,我無數次走過,到耕莘文教院附近當家教。對面曾有一家「我們咖啡屋」,是當時的文青們聚會之處。台大校刊大新社定期在這裡舉行讀書會,以醫科為主的文青們,人手一支菸,暢談精神分析和存在主義,一片煙霧繚繞中,我聽得一知半解,被煙燻得幾乎窒息,卻聽懂了「昨天又被警總約談」的神祕意涵。

    大學畢業後,我在這一帶租屋而居,鴿籠般的房間臨著大馬路,車聲晝夜不息。緊鄰的唱片行,整天播放著西洋流行歌曲,震天價響,可謂深居鬧市,披頭四、木匠兄妹、蜜蜂兄弟的歌聲,至今銘刻在心。

    如今這一帶商店林立,日式精品女裝、美式運動裝、德國黑麥麵包、有機食品、手機店、旅行社,充滿了全球化的同質性。對街是迷宮般的美食巷道,各色經濟小吃,中西餐廳,經常滿座,訝異的是,座中大多是年輕人,似乎都消費得起。不像從前,寥寥幾家餐廳,我們偶而湊份子吃頓客飯,就是莫大的幸福了。

    每逢月初,我到書店去拿文藝活動手冊,有的厚達二、三十頁,印刷精美,琳瑯滿目,詳列當月的文學演講、戲劇表演、音樂會、畫展、講座課程,成為我進入當今台北文化生活的指南。周末搭乘四通八達的捷運去參加活動,地點常與文學、藝術、歷史古蹟有關,以前不曾聽過的歷史建築、作家故居、文學咖啡館、茶館都冒出來了。國家圖書館、中山堂不時舉行大型文史資料展覽,我得以重新認識這座城市的歷史,學到最新的流行語,「文青」、「小確幸 」,等。活動如此多,卻總是滿座,戲劇表演、音樂會常一票難求。台北人對文藝活動的熱愛,令我驚訝,誰說文學式微?

    溫州街如同一條時光長巷,一端是青春時代的記憶,另一端是眾聲喧嘩的台北。我每天行走其間,摸索尋覓,召喚舊時記憶,在心中補綴一幅地圖,試著銜接數十年的生活斷層。

    一場華文文學會議後,訪台的對岸學者問我,溫州街怎麼去? 原來溫州街已成為台灣文學符碼的一部分了。我自告奮勇,陪他們走一趟。

    天下著微雨,朦朧的街燈下,溫州街的長巷寂寥冷清。穿過辛亥路,在小公園前駐足,我簡述瑠公圳的歷史,數一遍曾在此間居住的南來學者文人。日式房舍幾乎消失,但附近仍可以看到維護良好的青田七六和紫藤廬等日式建築。雲和街的梁實秋故居和溫州街的殷海光故居,讓我們仍能懷想五四的人文精神和自由主義者的風骨。

    看著他們嚮往的神情,我發現,短住數月後,自己竟能差強人意地導覽這條街了。

    (原載 世界日報副刊6/16/2016)

    姚嘉為,台大外文系學士,明尼蘇達大學新聞碩士,休士頓大學電腦碩士,曾任職石油公司資訊部門。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副會長,中華民國筆會會員,曾任北美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暨網站主編。

    曾獲梁實秋文學獎散文獎、譯文獎第一名及譯詩獎,北美作協徵文獎散文第一名,中央日報散文獎。出版著作:《越界後,眾聲喧嘩》、《在寫作中還鄉》、《湖畔秋深了》、《深情不留白》、《放風箏的手》、《教養兒女的藝術》、《愛冒險的酷文豪》、《會走動的百科全書》、《震撼舞台的人》,主編《亦俠亦狂一書生--夏志清先生紀念文集》。

    代表作 散文

    代表作 散文.jpg

    沒有抽水馬桶的歲月

    楊強

    沒有抽水馬桶的歲月/楊強

    人生每天的大事,就是「進」與「出」。剛改革開放時,海外僑胞到大陸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廁所的髒臭。沒有抽水馬桶,使得如廁痛苦不堪,怨聲載道。

    我有生以來第一次享受到抽水馬桶是1955年春天。那次跟隨劇團到北京演出,住在剛剛建設好的首都劇場,那是德國人設計的,是中國當時最現代化的話劇劇場。觀眾席的樓上、樓下一共有一千多個座位,不需用麥克風,音響特別好,觀眾看戲非常舒適。而後台則是三層樓高,電動操縱吊桿上下、電動開關大幕,舞台可用三個快、中、慢不同的速度轉動,俗稱「轉台」。我們全體演職員近百人,居住在後台周圍的二、三樓上,最讓人感到舒適方便的,就是到處都有男、女廁所,有坐式和蹲式兩種馬桶,都有一人高的木板牆隔間,前面有門可關上,任君選用,真是隱蔽又衛生,十分講究。我們這群從大西北來的土包子,好像進了天堂,享受了一個月高檔次的待遇,人人留戀難忘。

    當時全國各城市各機關單位和各大工廠的男、女公用廁所,都是蹲坑式,大完便就擺在那裡,不會自動滑下去,廁所的後面是一道屎尿池,專供城市郊區的農民進城來用人力車拉走,給蔬菜、果樹施肥。每當天氣暖和時,臭氣熏天,蒼蠅滿天飛,白蛆到處爬。那時最講究、最高檔次的公廁,每個蹲坑之間有半人高的隔板與木板門,蹲下來誰也看不見誰,還有點隱私,如果碰到認識的人,還能隔著木板互相聊天,說笑抽菸,抽菸可以起到消臭的作用。

    我父母住在北京的四合院裡,西南角有個小茅房,雖然只有兩戶人家,算起來全院也有十二口人之多,我回家探親就變成十三口了,每人每天一泡,也有一大堆黃金了。幸虧我回京和陶二叔一同挖了小便池,讓屎尿分家,不然混在一起,就更多更臭了。男女老少不管誰要進入使用,以咳嗽兩聲為信號,不至於有撞人事件發生。最讓人討厭的是每天清晨五、六點鐘,大家睡得正香的時候,掏大糞的人揹著大木糞桶,拿著長柄勺子來鐺鐺地敲門。如果你不開門,他就一直敲下去。大家只好穿著內褲、趿拖鞋跑去開門,冬天很冷也得披著大棉衣去開門,實在非常不方便。而且有時被敲後,就再也睡不著了。經兩家商議,為了不讓掏大糞的敲門,晚上不給院門上插銷,結果他還是照敲,只好把兩扇門錯開點縫。沒想到睡到半夜小偷來院子裡偷東西,不值錢小東西丟就丟了吧,但是,小偷把陶二叔剛買的永久牌自行車給偷走了。那年月一輛永久牌自行車,不吃不喝也要三個月的工資才能買到。永久牌永久沒有了,院門又永久地上插銷了。

    好在掏大糞的沒敲幾年門,北京市政府關心市民,在每個胡同中間修建了一個男女公廁,男廁有一排小便池,五個蹲坑,中間沒有隔板,方便倒尿盆,更方便街坊四鄰聊天,借火點菸。但是男、女廁所之間一點也不隔音,什麼動靜都聽得真真切切。而中國老百姓容易知足,也很善良,什麼事情都可以習以為常地忍受著。

    我真的遇到幾件不能習以為常、不能忍受的事。那年夏天到長春製片廠拍電影,住在第一宿舍樓。那是偽滿時日本人修建的,從一樓到三樓都是男女共用的廁所,外間有一排水池可供洗臉漱口,女演員常在水池洗衣服,正好可以看見裡間男人的小便池。男同志為了躲避,只好到身後有一人高木板隔間的抽水馬桶裡小便。有次沒有人洗衣服,我就大大方方地在小便池小便,正尿到一半時,身後大便的木板門開了,我很自然地回頭一看,是一位年輕漂亮的女演員走出來,我倆目瞪口呆,都感到很彆扭,我的小便立即自動停止,再也尿不出來。她站在我身後不知是走出去好,還是再回去關上門好。雖然彼此只停留了幾秒鐘,但感覺比幾分鐘還長。她迅速地跑出去後,我費了半天的勁,才把剛才被嚇回去的尿尿完,從此上廁所加倍小心。

    從小就聽說過茅樓,但從未見過,有一年到西北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河州市演出,才見到真正的茅樓。上廁所要登上二層樓梯進屋蹲坑,向下看一樓很乾淨,大小便都有專人用黃土蓋起來,不但沒有蒼蠅,更沒有臭味,上面的人乾淨衛生,給下面積肥拉糞的人也非常方便,下面很寬敞,可以把小毛驢車倒進去,直著腰裝肥卸土。有一天,我們劇團一位女演員跑來說,剛才上廁所,她一低頭,發現樓下有個男人正在偷看她。我們幾個小夥子馬上衝向茅樓去抓流氓,但茅樓周圍找遍了也不見人影。可見茅樓也會給小人可乘之機。

    我跟隨劇團經常去農村,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農民的茅坑四周有半人多高的土圍牆,裡面有一把鐵銑,大完便順手鏟土蓋好。在隴東黃土高原,家家的豬和雞是自由放養,一群雞把茅坑弄得很髒,幸好手一揮就都嚇跑了。但是,豬一聞到味道就跑來了,牠不但不怕人,還迫不及待搶著吃屎,我只好用土坷垃不停地打牠,讓牠耐心地等待。每次大便都要和豬有一場激烈的搏鬥。

    1957年夏天,第一次到上海演出,住在「大舞台」劇場樓上。每天早上,就聽見滿大街都是唰唰的噪音,吵得我們這些演完夜場戲的人,根本不能睡覺,我只好起床去調查這是什麼聲音。原來一群婦女在弄堂裡刷洗自家的金絲馬桶,我很奇怪水和木桶怎麼會產生這麼大的響聲,走近一看,原來是馬桶內的田螺和竹刷碰撞聲。在上海這寸土寸金的地方,家家戶戶一個小小的馬桶,代替了廁所,也是沒辦法的辦法。

    幾年後,一個越劇團從上海來支援大西北,臨時擠住在我們劇團裡。她們都是年輕的女演員,和我們是門對門,很快熟悉了,互相串門子。有一次大家正聊得熱鬧,她們一位女演員到屋內角落的布簾後,坐在金絲馬桶上小便,更誇張的是,還和我們男生對話,真是大殺風景,從此我再也不進她們宿舍。

    這些年全國各地努力修建廁所,改進環境衛生,除農村外,已經很有成效,現在很多旅遊景點還出現五星級的廁所,人們已經不再把廁所作為一個必談的話題。

    我深深覺得,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就是抽水馬桶,真是了不起。它造福人們,徹底改善人類生活品質。抽水馬桶萬歲!(原載世界日報副刊3-01-2017)

    讀者感言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勇氣,將這樁人生大事這樣直白描寫出來。

    *作者順手拈來一件往事,就能描述的讓人如同身臨其境,佩服啊!

    *作者的文筆太好了,一個廁所能寫得如此出神入化,佩服之至!

    楊強,中央戲劇學院畢業,任職編、導、演。美國好來塢演員工會會員。

    1993加入本會,現任本會祕書長,2016「作家傳記」編委,2017「作家之家」文集總編輯。

    榮獲23項文學獎:(罌粟花開)行政院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華文著述獎小說第一名、詩歌第一名、散文第三名。全球李白詩歌大賽第二名。(一首唱不完的歌)入選全球世界華文散文大賽優秀作品。南加寫作協會優良劇本獎及16項華文著述佳作獎。

    出版六本書:劇本(罌粟花開)、散文(天水白娃娃)、小說集(紅蜻蜓)、劇本集(東西方女人)、小說(盜墓賊和他的女人)及(楊強文集)。

    少時,快樂很簡單;老時,簡單很快樂

    黃慈雲

    少時,快樂很簡單;老時,簡單很快樂/黃慈雲

    一早打開iPad,跳進眼簾的是友人從Line傳來:「少時,快樂很簡單;老時,簡單很快樂 」。頓時心中大喜,是何人竟然能以短短的十四個字,道出人生如此精闢的領悟?與我頗有同感!

    在此,且先説説「少時,快樂很簡單」。

    第一個想到的是小時候,幾乎每個小女孩都玩過的「踢毽子」。毽子的種類有雞毛毽、紙條毽、毛線毽等等。毽子的踢法有最基本的左右脚內側輪換踢、兩脚外側互換踢以及交叉踢。踢毽子時,通常是以腳的內側踢,一脚支持體重,另外一脚踢。有些同伴能夠連續踢上百下,毽子也不會掉落地,還有的會變換花樣,可不知羨煞多少其他小女生呢!

    其次有踢瓦片遊戲;玩法是在地上畫一房子。最上面是一三角形,權當是屋頂,接下來是一方格,再接著的是橫排三格,再連接著兩個單獨一格。玩法是單腳踢瓦片,由眼前的一格往前踢,遇到橫向三格時,也需一格格踢進,之後再繼續往屋頂方向踢。踢進屋頂格後,再折返回起點,為一回合,換別個小朋友踢。難處在於踢瓦片時,瓦片不得超出格子,倘若超出格,即被淘汰。

    還有就是拾沙包(已記不住確實名稱)遊戲,玩法有三種。其中之一是將五個乒乓球般大小的小布袋(内裝或者是細沙,或者是豆子,還有裝小石子的)撒在地上,先拾起一粒,往上拋,緊接著同時要在地上拾起另外一粒。此時,手中有兩粒,往上拋出一粒,手裡握著一粒,同時又需拾起地上一粒,此時手中兩粒,連同空中一粒,共三粒,小沙包都不得落地,繼續拋、繼續拾,手中沙包愈來愈多,直到地上無沙包,其間,沙包不得落地,非常刺激。由於小女生的手都不大,要想五粒小沙包同時抓在手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呢!只可惜現今似乎已不見此遊戲。

    倒是,跳房子遊戲,竟然在西方世界,也可見到有小朋友們在玩。而踢毽子,更是可遠遠追溯至漢朝,可謂淵遠流長,稱之為中華國粹,實不為過!

    前面提到的是女孩子們的遊戲,要説到男孩們的花樣,那可就更多了。

    首先想到的是烤蕃薯(又名地瓜)。那可是又有得玩又有得吃的玩意兒!

    說到烤蕃薯,大多是在玉米田、地瓜田或是甘蔗田裡進行。先在地上挖個四、五寸深的圓坑,在坑的周圍以田裡的土塊,小心翼翼地一層層往上疊,疊成一有如金字塔的小土窯。且需在小土窯底部留一洞口,以方便填進甘蔗葉、小樹枝等起火。待土塊轉成紅色時,將窯頂的土塊拿掉幾塊,蕃薯即由窯頂投入窯內。隨即蓋上厚厚一層土,防止熱氣散去。此時,大夥兒四散玩去,或者是騎馬打仗,或者是警察捉小偷,或者是捉迷藏,甚至於到河裡抓小魚、小蝦......

    大約四十分鐘至一小時後,回到衆小男生齊心協力築成的小土窯,先以手試探土窯溫度,倘若溫度仍高,即表示蕃薯尚未熟,尚不得食。待溫度降下,即將泥土撥開,再慢慢挖出蕃薯。有時候,遇到中間部份的蕃薯,還不很熟,可是,由於玩得飢腸轆轆,顧不得許多,照吃不誤。五、六個或七、八個小男孩,總共十多隻沾滿泥土的手,在衣服、褲子上隨意一抹,挖出蕃薯就往嘴裡送,也不見有人吃壞肚子,而且個個壯得像小土牛似的。

    除了烤蕃薯以外,還有彈彈珠、彈橄㰖子,甚至將草打結,互相拉扯,也可玩出名堂。還有將冰棒枝編成小竹筏,置於水中比賽,看看誰的竹筏跑得遠,而且不會翻船或是沉入水底......即便是幾條手帕,每條手帕角上打個結,就是掌中布袋戲,自編、自導、自演,自娛娛他,說不完、道不盡。總之一句話:很簡單就能得到快樂,也很容易就得到滿足!

    上面說的是「少時,快樂很簡單」。接著要說的是「老時,簡單很快樂」。

    吾友嵐若,可謂是深曉個中三昧。嵐若生性淡泊、脫俗。從不見她與人相爭,亦不與人計較。她,寡言少語,甚至予人「笨拙、木訥」的感覺。然而,她善於默默觀察、善於思考。在她年過耳順之後,益發感覺到「身外之物,越少越好,生活力求簡單化」;於是將她家一套七、八成新的客廳紅木家具,珍貴的全套泡茶茶具、全新的整組精美餐具和廚具捐出。甚至她的最愛 - 書,也趁著搬家時,捐出五、六大紙箱至當地巿政府圖書館。其他如衣服、雜物等等,更是不知捐出多少到Goodwill、救世軍等機構!

    走進她家,給人的感覺是簡潔淡雅、清爽宜人,與豪華、富麗堂皇絕對沾不上邊。除了必需的家具外,別無雜物。她家甚至無電視,她常自我調侃係「生活在現代的古人」。她常云:身外之物越少越好,走時化做輕煙一縷,無有任何牽掛,揮揮衣袖,甚至不帶走任何一片天邊的雲彩.......

    前面所提到的,多是外在世界的力求簡單。在她的內心世界,更是極力推崇「簡單」、「單純」、「純淨無染」,不存任何雜質在心中,常保一顆「赤子之心」。她,不與人爭,不與人計較,為的是不浪費時間、不浪費精力於無意義的世事;充分利用時間,充實自我,活出有品質的、精彩的人生。

    偶然在網絡上看到短短兩句,擲地有聲話語「有了月白風清的淡定,才有恬淡如菊的從容;有了天高雲遠的瀟灑,才有流水潺潺的心情」。淡是人生最濃的色彩。誠哉斯言!

    理想的老來生活,應該是一個簡單、平實、舒適和知足的生活。

    黃慈雲又名黃梨雲,本名黃瓊蘭。1980年應聘來美。90年代早期加入本會,曾任理事多年,副秘書長兼財務。日後雖因遷居而鮮少出現本會活動,然並未忘情筆耕與本會。曾仼教於南加州中文學校,致力於中華文化海外之傳揚,樂此不疲。2014年健康上出狀況,因而辭去教職,遷居愈遠,至距離洛杉磯車程一小時之近郊。家中一副字畫「靜坐得幽趣,清遊快此生」係友人親筆所書相贈。對筆者之寫照最為傳神。因筆者無論處於任何情況,皆可自得其樂;個性恬淡,與人無爭,唯願清清快快過此生。

    難以忘卻的酸菜的記憶

    曉光

    難以忘卻的酸菜的記憶/曉光

    幾個月前回中國,有機會逛了趟老家瀋陽的早市。一進街口,那種溫馨的家鄉氣息撲面而來。人行道上,一個個小攤兒你擁我擠地湊在一起,遠遠望去,茄子、辣椒、西紅柿……各色瓜果菜蔬好似一個沙拉大拼盤;零星的小貨車停在道邊,上面裝滿東北特有的扁扁長芸豆,攤主們此起彼伏地大聲吆喝著:「茄子茄子,一塊錢三斤,扁芸豆一塊錢二斤……」旁邊是燒餅鋪,各樣剛出爐的鬆軟燒餅擺成一排,白麵的、大米麵的、小米麵的、苞米麵的……油條在油鍋中'吱吱啦啦'作響。「豆腐腦,新鮮的!」我本能地咽一下口水,腳像被磁鐵吸住一般挪不動半步。於是,坐在豆腐腦攤位的小桌邊:「老闆,來碗豆腐腦,兩根油條。」喧鬧的菜市場帶我飛回那難忘的童年……

    那是改革開放前70年代中期,我大概上小學二、三年級,當時還沒有實行南菜北調,只能當地自給自足。因北方資源有限,買菜需要街道發放的買菜卡,夏天的蔬菜,茄子、辣椒、西紅柿等,每次每家限量採購一斤,冬天的蘿蔔、白菜另算。菜卡上印有30個小格子,格子中印有從一到三十的數字,代表每天的日期。買菜時,售貨員就在當天的日期上畫一個勾,證明當天已經買過。

    秋天是北方最繁忙的買秋菜季節。北國的冬天,除了白菜、蘿蔔,見不到任何其他菜葉。為熬過幾個月漫長的冬季,家家戶戶只有在秋季時買上成堆的白菜醃漬酸菜,用來過冬。一來方便儲存,二來增添餐桌佳餚的品種。我們家五口人,每年要買上五、六百斤的大白菜,這是每年秋天的重頭戲。

    買菜前,父母先到各個菜點巡視,不是小數目,可要貨比三家。醃酸菜的白菜不同於平時吃的白菜,菜心不能太大,否則醃時容易爛。要選瘦長的,當然還要便宜。父母精挑細選好後,我們全家上陣。售貨員將稱好的菜搬下磅秤堆在一片空地上,父母帶兩塊長條形木板和事先準備好的繩子,將自行車停到稱好的白菜堆旁。父親小心翼翼地像擺平衡木一樣將木板橫搭上自行車的後座,用繩子綁穩,我們姐妹將白菜一棵一棵移到板上。看著整整齊齊的一排排,像士兵一樣,父親滿意地連連稱讚:「嗯,擺的好,就這樣,沒問題。」順手再將繩子纏繞兩圈,推上自行車將這些士兵們運回我們的大本營。我和姐留守菜堆,這樣來回幾趟,買秋菜戰役總算告捷。

    菜雖然買回來了,可還不能馬上醃。醃漬前,白菜要每天搬到陽光可及之處,吹吹乾,這樣,醃漬在缸裡時不容易爛。我們姐妹每天早晨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把這些白菜一棵棵地搬到外面,擺在窗台上、牆邊的地面上;晚上再搬回樓棟,擺在走廊的空地和樓梯邊上。白菜先是平躺著曬,幾天後站起來曬,那憨態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可愛。持續奮戰一個星期,四面都曬乾後,艱鉅任務告一段落。

    該輪到母親醃漬酸菜。先要清洗高約一米二,直徑六、七十厘米的醃菜缸。缸很重,裝上水後即使幾個人也無法抬動。每次清洗缸時,母親會一小盆一小盆地將水倒進缸裡,用刷子裡裡外外仔細用力刷洗後,再一小盆一小盆地把髒水搯出來倒掉,這樣來回反覆至少三、四次,確保缸刷的乾淨。每年醃漬酸菜時,已是秋風瑟瑟。瀋陽的地下水格外的涼,那個年代甚至沒有膠皮手套,母親每年就是這樣徒手刷缸。缸刷好後,母親開始一棵棵地清理白菜,只見她拿起菜刀,毫不留情地削掉破爛的葉子,砍掉多餘的菜頭,在三分之一處切掉菜葉部分。葉子醃漬後一來容易爛,二來不好吃。這樣處理過的白菜算競選過關,一棵棵擺入缸內,擺滿一層後,撒上大粒鹽;再擺第二層,再撒鹽,直到擺滿至缸口。最後,找一個洗乾淨的大石頭壓在最上面,蒙上一塊大塑料布,在缸口用繩子紮緊,以防灰塵或髒東西進入,酸菜徹底醃漬完畢。母親的每一個動作都是那麼的麻利,一切安排的都是那樣井然有序。現在想起來,真不知她是怎樣熬過那20多年寒蟬淒切的醃酸菜季節的……

    一個月後,全家終於可以吃上盼望已久的白肉酸菜燉粉條了!酸菜特別吃油,除了放白肉片外,再放點葷油更好吃。那個年代,不僅買菜限量,豆油也一樣,每家每月限買三兩,市長因此得外號「陳三兩」。沒辦法,母親就買些豬板油回家熇,熇出的葷油,連同熇到最後的油滋了(乾肉末)一起存入罐中,炒菜用。有一次,趁母親不在時,我和姐偷偷挖上一大勺帶油滋了的葷油,拌在大米飯中,再淋點醬油。那味道,用父親的口頭語說,真是「香到後腦勺了」!我真真正正地覺得那就是共產主義生活了。

    燉鍋「咕嘟咕嘟」在瓦斯爐上作響,白肉片像跑累了的長跑運動員,隨著咕嘟聲上下喘著粗氣,水晶般透明的寬粉條藏在酸菜和肉片間依稀可見。母親拿出裝葷油的罐子,自言自語:「這葷油怎麼吃的這麼快?」我和姐憋住笑,偷偷互望,做著鬼臉。 「媽,多放點油滋了啊。」燉上半個多小時,熱騰騰的肉片酸菜燉粉條終於出爐。幾雙眼睛不約而同地落在餐桌的湯盆上,我們姐妹屏住呼吸,鼻子使勁一吸,「嗯,哈……好香啊!」然後一碗接一碗,酸菜「嘎子兒嘎子兒」在嘴裡作響,軟軟的肉片剛進嘴一抿就化了。喝著酸溜溜、熱呼呼的肉湯,嚼著肉呼呼、筋叨叨的粉條,不知不覺間,「啊,我的肚子要爆炸啦!」「那就留著給我吧,哈哈哈。」笑聲在小小的房間中瀰漫著……

    我這樣想著、寫著,三十幾年過去了。僅有白菜加蘿蔔的歲月不復存在,現在的老家也不再需買菜卡、不用買秋菜。然而,那個艱辛歲月燉出的酸菜的味道卻令我無法忘懷,像一株玫瑰開放在我心靈的花園中,時時散發著絲絲的幽香;並提醒我應感恩且珍惜當下的每一刻。( 曾刊登于世界日報副刊)

    原名吳曉光,遼寧人,2000年移居美國。作品散見於美國世界日報、海外校園、傳揚雜誌、中國海外文摘、台灣聯合報等。現與先生、兩個兒子居住洛杉磯,從事房地產業務。喜歡讀書、旅遊、攝影,享受大自然的美麗。

    祖父治理都江堰的對聯

    張良羽

    祖父治理都江堰的對聯/張良羽

    從某種意義上說,成都平原的開發歷史,就是蜀國人民世代治水的歷史,而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正是這一歷史長河中最著名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於中國四川岷江上游末端龍門山脈和成都平原斷陷盆地的結合處,是公元前256年戰國後期,秦蜀郡守李冰在古蜀國治水工程基礎上組織人民創建的灌溉、防洪、漂木和工業用水等多種功能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歷經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國各個時代,至2017年已有二千二百七十三年的歷史。

    世界上所有古老大型的水利工程,均隨時光流逝遭受泥沙衝入而逐年淤滿管道,以致工程失效而消失。古巴比倫王國建於幼發拉底河上的納爾 - 漢謨拉比渠和古羅馬的人工管道都早已荒廢,唯有中國四川的都江堰,充分利用自然水利資源及地形地勢,成功地解決了分水、引水、泄洪、排沙等水利工程技術上許多複雜問題而獨樹一幟,成為順應自然、乘勢利導、無壩引水排沙的水利壯觀。兩千多年以來,都江堰獨步千古,持續地發揮效力,永續利用,長盛不衰,充滿活力向前發展,成為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大奇蹟,人類優秀文化遺產中的一座豐碑。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4屆大會確定都江堰為世界文化遺產。

    千百年來,人民造就了偉大的都江堰,同時也造就了與都江堰渾為一體的名勝古蹟。那肅穆幽美的自然風光和延綿不斷的歷代人文景觀,是川西壩子一道獨特靚麗的風景線。二王廟是都江堰第一園林,是紀念都江堰的開鑿者李冰父子的祀廟。它位於都江堰內江東岸玉壘山麓,負山臨水,隨山造勢,重樓凌空,亭閣相扶。廟宇掩映在青山叢中,與都江堰魚嘴分水大堤隔江相望。二王廟大殿門兩旁,陳列著我的祖父親筆用隷書字體揮毫而就的一副治水對聯。七十年來,這副對聯默默地見證著二十世紀都江堰的歷史功臣 - 我的祖父張沅和我的父親張世齡那鮮為人知的治水事蹟。

    張沅,字子聰,1880年3月17日生於成都,光緒二十九年(1903)官費留學日本,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日本東京中國同盟會創會會員、四川水利知事、四川工業講習所所長、中華民國四川省水利局首任局長。四川工業講習所後更名為四川甲種工業學校,培養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其中就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陳毅,他於1916 - 1918年就讀於該講習所,在校長張沅的幫助下,考入勤工儉學留法預備班,於1919年得到張沅集資幫助後去法國留學。

    據《四川水利志》記載,祖父張沅連續治理都江堰近四十年,三次主持大修都江堰,是都江堰歷史上治堰時間最長的堰功。

    1933年疊溪地震徹底毀滅了都江堰,重建都江堰的歷史使命自然落在了祖父肩上。他萬難不辭,安排自己的小兒子、我的父親張世齡從高中輟學,跟他一起奮戰在重建都江堰的工地上。

    1946年,祖父總結了歷代先賢治理都江堰的經驗,以四川省都江堰流域堰務管理處處長的身份,將都江堰的治水格言編入了一副對聯,並親筆用隷書揮毫,寫下了這幅對聯。上聯:深淘灘,低作堰,懿訓昭垂,為準為則;下聯:灣截角,正抽心,儀型足式,無頗無偏;落款:丙戌年仲秋月,四川省都江堰流域堰務管理處處長張沅敬題

    深淘灘,低作堰傳為李冰治水六字訣。深淘灘指都江堰每年歲修淘淤時,必須淘至內江鳳棲窩山腳下的河床底部所埋的臥鐵顯現為止,使內江河床保持一定的深度。低作堰是指飛沙堰不宜築得過高,否則會影響其泄洪和排沙效果。灣截角指河床彎段採取凸岸截角,與凹岸挑流護岸相配合,使彎道改得順直一些,減輕主流對凹岸的沖刷。正抽心指遇到順直的河段,河道岔溝多時,應當疏深河槽中間部分,再利用水流沖大其過水斷面,使主流改直,防止洪水沖刷堤岸。懿訓是好經驗。儀型是良好的制度和法規。足式之意是足以作為完善的模式。

    祖父張沅親筆書寫的這幅都江堰治水對聯,七十年來被人們超越世態炎涼、人間滄桑,妥善保存至今,陳列於二王廟大殿門上,實在難得。

    這副對聯乘勢利導、因時制宜的治水思想,哺育了我的父親、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代水利總工程師張世齡的治水理念。

    1938年,父親考入唐山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成為茅以升教授的高才學生。抗日戰爭期間,唐山交通大學(其前身是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創建於1896年,即當今的西南交通大學)

    Enjoying the preview?
    Page 1 of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