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this podcast and so much more

Podcasts are free to enjoy without a subscription. We also offer ebooks, audiobooks, and so much more for just $11.99/month.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73|頻頻掃到地緣政治颱風尾~跨國企業改當乖乖牌/Fed、央行皆升息一碼!世界能否安然度過通膨難關?/經濟學人:中俄友誼"無極限"!?另一種世界秩序正崛起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73|頻頻掃到地緣政治颱風尾~跨國企業改當乖乖牌/Fed、央行皆升息一碼!世界能否安然度過通膨難關?/經濟學人:中俄友誼"無極限"!?另一種世界秩序正崛起

From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73|頻頻掃到地緣政治颱風尾~跨國企業改當乖乖牌/Fed、央行皆升息一碼!世界能否安然度過通膨難關?/經濟學人:中俄友誼"無極限"!?另一種世界秩序正崛起

From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ratings:
Length:
12 minutes
Released:
Mar 22, 2022
Format:
Podcast episode

Description

(00:00:43) 頻頻掃到地緣政治颱風尾~跨國企業改當乖乖牌 (00:05:19) Fed、央行皆升息一碼!世界能否安然度過通膨難關? (00:09:41) 經濟學人:中俄友誼"無極限"!?另一種世界秩序正崛起 ?喜歡丁學文老師的節目? 請用3個小動作支持我們,讓更多人聽見優質內容: (1) 至1號課堂頻道主頁 ?Apple ?Spotify​ (2) 訂閱1號課堂頻道 (3) 給5星好評並留言 ✋不知道怎麼操作?操作示範影片這裡看! 一週財經聚焦: 一, 三月11日,全球知名的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公開表示將切斷與俄羅斯政府的所有聯繫,在麥肯錫發表聲明前,包括波士頓諮詢集團BCG等競爭對手也採取了類似舉措。 二, 三月17日,美國聯準會Fed宣佈升息一碼,而且是自 2018 年底以來,睽違 3 年多來的首次升息,也使得原本的近 0 利率來到 0.25~0.5% 的區間。 解讀: 1, NY Times Sanctions against Russia may cost BNY Mellon $200 million this year. 對俄羅斯的制裁今年可能會使紐約梅隆銀行損失2億美元。 2, Economist Amid Russia’s war, America Inc reckons with the promise and peril of foreign markets 在俄羅斯發動的戰爭期間,美國企業(America Inc.)重新考量外國市場的前景和風險 3, CNN Citi expands its exit from Russia 花旗擴大從俄羅斯的退出 面對因為制裁紛紛撤出俄羅斯的跨國企業,俄羅斯第一副總理Andrei Belousov宣佈,所有在俄跨國企業只剩三個選項, 一是繼續在俄羅斯全面展開業務; 二是將股份轉給俄羅斯合作夥伴管理,並在日後重返俄國市場; 三是永久中止俄羅斯業務,關閉生產線並解僱員工。 Belousov透露还針對想退出俄羅斯的企業提供「快速破產計畫」,用來支持公民就業和社會福祉,讓真正的企業家能夠有效運作企業。 事實上,從2021年2月緬甸政變、泰國政變到敘利亞內戰,全球企業如何處理涉及政府的危機,已成為觀察指標。 相較上一次大量跨國企業與一個國家保持距離,是中國大陸對境內新疆進行種族滅絕和強迫勞動,當時眾多西方企業宣佈與中國棉花行業斷絕貿易。 不過,這次參與制裁俄羅斯的跨國企業數目,遠遠超出了當初制裁中國對新疆棉花業不當勞動的數量,原因就在於,烏克蘭戰爭不僅是社交媒體上的新聞,「而且已經發生在歐洲門口、以及許多大公司的總部,」非常容易喚起歐美人們對二戰、冷戰的回憶。 過去三十年,資本主義興起黏合了國與國之間的鴻溝,美國的強勢主導造就了全球化的糖衣,更進一步推動了跨國企業的繁榮發展,但今天,我發現一切都不一樣了。 俄羅斯入侵帶來的衝擊前所未有。普丁入侵烏克蘭不到幾天,從Apple到ExxonMobil等美國企業就暫停了在俄羅斯的業務。俄羅斯當局也在3月4日讓Facebook無法在俄羅斯境內登錄,一天後,Visa和Master卡跟著表示將暫停在俄羅斯的所有業務。 許多仍在跨國企業工作的朋友告訴我,跨國企業的日子確實越來越不好過,它們現在正跨坐在一個分裂的嶄新世界裡。曾經利用商業來緩和與地緣競爭對手關係的各國政府越來越多的開始利用關稅和制裁來削弱對手。 同時呢,也開始謀劃產業政策來提升自己的產業發展,甚至藉由補貼來加強國內企業的競爭力。美國總統拜登在3月1日發表的國情咨文時,甚至全篇都在贊揚保護主義的好處。 據Goldman Sachs的數據,今年年初以來,專注於內需市場的美國企業股價僅下跌5%。但依賴海外收入的跨國企業股價則跌到只剩三分之一。不久前,跨國企業還被全世界寵著愛著,但一夕之間什麼都不是了,地緣政治的風險再也不能小覷。 當大家聚焦在俄羅斯的跨國企業撤出之際,關稅制裁不但沒有壓制中國大陸的向外發展,中國大陸的內縮已經先讓跨國企業在中國大陸境內步履蹣跚,大陸政府支持的國營企業收入現在佔據了全球500強企業的27%,但十年前這一比例只有19%。其他有著經濟民族主義歷史的國家也在摒棄舊有觀念。印度總理Modi開始呼籲自給自足,並著手徵收關稅支持印度當地的製造商。墨西哥政府大刺刺決定對墨西哥石油進行紓困。 跨國企業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適應。為了減少對中國大陸的依賴,跨國企業越來越多地從台灣、泰國和越南採購產品和投入。然而,重新配置供應鏈既不簡單,也不便宜。 Intel的CEO Pat Gelsinger今年1月表示,他正在尋求「A duplicity of supply chains全球供應鏈的雙重安排」。這包括在成本較高的富裕國家發展製造業。Goldman Sachs公開表示:跨國企業需要在系統中加大重置及彈性的準備,但這會降低營運資金的使用效率。當然,回國接受政府的慷慨補貼來加大投資聽起來很爽,但按照政治人物的喜好發展企業肯定充滿風險。 這是一個正在翻轉的年代,大環境的變化已經逼得曾經高高在上的跨國企業盡皆變成了身段柔軟的乖乖牌。在俄羅斯,大多數美國科技企業不情願的撤離了部分業務,但Apple仍然決定與一家當地企業共享iPhone用戶的數據。專門研究智慧財產權的Rouse追蹤的案例也顯示,美國企業最近三年幾乎停止了在中國大陸法院對專利侵權提起的訴訟,但這並不是因為侵權行為已經停止,而是它們更擔心來自中國大陸政府的報復行為。我相信,隨著20世紀90年代全球化市場的破滅,跨國企業正在面臨一個殘酷而截然不同的營運調整,但過去的美好時光肯定是一去不會再復返了。 拉回台灣,同樣情況也是不遑多讓,就說說前陣子的花旗銀行,只要是在台灣金融機構待了超過十年的人肯定都聽過花旗銀行的MA(儲備幹部)或是花旗寶寶,也一定經歷過花旗銀行引領台灣消費金融以及獨霸信用卡業務的時代,更不要說2003年台灣金控還沒成型前花旗銀行幾十名花旗寶寶跳槽中信銀的爆炸新聞。如果你是其中之一的經歷者,那你一定和我一樣會對前陣子花旗銀行有可能把花旗在台灣的消費金融賣給DBS的事情感受良多。是的,現任CEO Jane Fraser去年上任提到的「dilly-dallying浪費時間」這個字眼來形容曾經獨領風騷的花旗消費金融業務。甚至用日本柯達的走入歷史來比喻不再處處可見的花旗藍白Logo。而且台灣不是花旗甩賣的唯一一個消費金融分行,去年8月它就將澳大利亞賣給了澳大利亞國民銀行;10月賣韓國;12月將其菲律賓業務出售給UnionBank;今年1月Citi也將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分行則出售給了UOB。眾所周知下一個是印度。 深入研究背後的原因,除了長年的虧損,更重要的是各國的監管法規,助長了在地銀行的發展空間,卻讓外商銀行的優勢不再。而ATM、信用卡以及電子支付也不再是花旗銀行所謂的科技優勢,層出不窮的科技獨角獸,像新加坡的Grab、中國的螞蟻金服和英國的Wise更是搜刮了年輕一代的數位客戶,多年前,JPMorgan 的老闆Jamie Dimon也曾考慮複製花旗的全球網絡戰略,後來決定縮手。同樣的,作為崛起的巨人,中國的銀行從來沒有大力發展外國零售業務。 很多人會把花旗的撤退視為想在全球消費金融主導的一次嘗試失敗。但向跨國企業的美好時光說再見的日子確實來了。 解讀: 1, CNBC Fed may get more aggressive, more quickly than the market thinks: Moody's Mark Zandi 穆迪(Moody's)的馬克·贊迪(Mark Zandi)表示,美國聯準會可能會變得更加激進,速度比市場想象的要快 2, NY Times Inflation vs. Recession: The Fed Is Walking a Tightrope 通貨膨脹與衰退:美國聯準會正在走鋼絲 3, Nikkei Asia Taiwan central bank surprises with 0.25% rate hike 台灣央行加息0.25%出人意料 全球通貨膨脹(inflation) 已持續多時,近兩年由於疫情、塞港、缺櫃及 俄烏戰爭 等因素,問題更為凸顯,美國通貨膨脹更創下了 40 年新高。 一如市場預期,美國聯準會一宣布升息,台灣央行也決定跟進,自18日起升息一碼,終結連 7 凍。這不僅是央行總裁楊金龍任內首次升息,也是台灣央行睽違逾 10 年的升息舉動。 根據聯準會釋出的最新利率點陣圖,預計今(2022)年剩餘 6 次的利率會議都會升息,也就是說今年將有 6~7 次升息,明(2023)年將再升息 3 次,2024 年不會升息。同時同步也下修美國今年 GDP 增長率預期,從 4% 下降為 2.8%,通膨預測則從2.7% 上修至 4.1%。 聯準會是美國的「央行」,也就是「所有銀行的銀行」,主要工作是監督各銀行的資金狀況、適度利用貨幣政策調節市場,以及發行每天流通的貨幣等。而「升息」與「降息」就是聯準會用來調節金融市場上貨幣流通量的方法。 聯準會的「息」,指的是「美國聯邦基準利率」(Federal Fund Rate),為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對各銀行放款的利率。而我們一般人向銀行存款和借款的利率,則是以基準利率再加上一段利率。 理論上來說,借錢和存錢的利率,都會隨著各地央行升息或降息而浮動。新聞常見到的半碼、一碼,則分別指 0.125%、0.25% 的利率。 當聯準會評估市場處於過熱程度、有惡意炒作,甚至可能導致
Released:
Mar 22, 2022
Format:
Podcast episode

Titles in the series (100)

「1號課堂」是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提供上班族進修的平台,內容包含時事分析、商業理財、自我成長、語言學習、親子教養等。 我們在Podcast版本上,會分享熱門的《丁學文的財經世界》,分析最新全球財經趨勢及國際財經雜誌重要議題;還有《城市學》帶你造訪台灣各縣市,探索各地大小事;《天下文化讀書會》邀請作者與各領域專家,帶你一起讀好書,擴大視野;《50+talk》分享各種最新的生活觀點,創造你的理想退休生活。 除此之外,還有職場不能不懂的溝通技巧、管理思維、數位行銷等課程都收入錄在《1課開始學》。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Spotify、KKBOX、firstory等平台訂閱收聽,也歡迎下載【1號課堂APP】,收聽更多內容。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