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this podcast and so much more

Podcasts are free to enjoy without a subscription. We also offer ebooks, audiobooks, and so much more for just $11.99/month.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66 | 歐盟將提出規範歐盟晶片生產的法律草案,致力在2030年前,讓歐盟的晶片市佔率翻倍至20%。 /  2022年的通貨膨脹發展趨勢,怎麼解讀?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66 | 歐盟將提出規範歐盟晶片生產的法律草案,致力在2030年前,讓歐盟的晶片市佔率翻倍至20%。 / 2022年的通貨膨脹發展趨勢,怎麼解讀?

From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66 | 歐盟將提出規範歐盟晶片生產的法律草案,致力在2030年前,讓歐盟的晶片市佔率翻倍至20%。 / 2022年的通貨膨脹發展趨勢,怎麼解讀?

From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ratings:
Length:
14 minutes
Released:
Jan 25, 2022
Format:
Podcast episode

Description

一週財經聚焦 一、歐盟執委會主席範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WEF年會表示,歐盟將在2月初提出一份規範歐盟晶片生產的法律草案,致力在2030年前,讓歐盟的晶片市佔率翻倍至20%。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EU to Unveil Chips Plan Early Next Month to Fund More Production〉(歐盟將於下月初公佈晶片計劃,以資助更多生產) ●Reuters路透社:〈Taiwan to set up $200 mln fund to invest in Lithuania amid dispute with China〉(台灣將設立2億美元基金投資立陶宛) ●Focus Taiwan中央社:〈EU business group urges Taiwan government to ease border controls〉(歐盟工商團體敦促台灣政府放寬邊境管制) 分析解讀 WEF世界經濟論壇是一個以基金會形式成立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1971年,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它根據「瑞士東道國法」,於2015年1月獲得正式地位,以每年冬季在瑞士滑雪勝地達沃斯舉辦的年會聞名於世。歷次論壇均聚集全球工商、政治、學術、媒體等領域的領袖人物,討論世界所面臨最緊迫問題。 回到今天主題,歐盟這次的《歐洲晶片法案》包含了五大重點: 1.強化歐洲的研發和創新能力 2.確保歐洲在晶片設計與製造的領導力 3.修改國家援助規則,允許政府援助首款生產設備 4.改善晶片短缺和供給短缺問題 5.支援小型創新企業 晶片大缺貨衝擊全球產業,近幾個月來半導體成為市場關注焦點。晶片供給一直追不上需求,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掀起遠端工作和遠距教學熱潮,推升高科技產品的需求。 供應鏈瓶頸也加重晶片生產的挑戰,這其實給了台灣一個合縱連橫的大好機會。 無巧不成書,總統蔡英文元旦宣示了將提出「強化歐洲鏈結計畫」,據瞭解,這項計畫由國發會、經濟部、科技部、外交部、教育部等部會共同推動,強化對歐盟佈局、擴大經貿合作。 國發會過去推動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時,持續強化與歐洲的技術交流,去年10月率團出訪中東歐經貿考察,更體認到歐洲不論人才、軟體、產業,不只具有優勢,也和台灣存在互補、合作空間。 台灣長期和美國、中國大陸交流密切,對於東南亞則有新南向計畫;相較之下,過去和歐洲的鏈結相對偏少。其實歐洲這幾年變化之大、成長迅速 ,尤其在中美對峙之下,可以看到歐洲有許多不同以往的積極行動。 因此國發會官員表示,疫苗與防疫互助的契機,讓台灣歐洲互動更密切,歐洲國家外交上也願意表態支持台灣,如今正逢全球供應鏈重組時刻,台灣更應抓緊此機會,強化對歐佈局、擴大經貿合作,達到政府與民間雙贏的結果。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去年11月25日,歐洲商會向政府曾經提出年度建議書,要求政府針對170項議題改善,其中118項是曾經提出的問題,52項則是新提出的議題。 歐洲商會的建議之所以如此重要,因它是台灣最大的外僑商會。以經濟部投資統計觀察,歐洲來台投資共有607億美元,遠超過美國的240億美元和日本的232億美元。 而歐洲國家對台灣的巨額投資,也出乎許多人意料地,不是以德、英、法這些大國領先,而是由荷蘭領軍。荷蘭在台投資了逾800件,金額達363億美元,佔全歐來台投資過半。這當然和荷蘭是歐洲電子業最興盛的國家有密切關係,如荷蘭飛利浦就是台積電設立時的最大民間原始股東,迄今仍是台灣外資的領頭羊。 而台積電關鍵設備供應商-荷蘭的艾斯摩爾(ASML)去年也在台灣擴大投資,已僱用超過3,000名員工。 歐洲居次的德國雖有近千件投資,但總金額不過44億美元,只是荷蘭的12%;法國的700案只帶來13億美元投資, 但歐洲一般企業對台灣的瞭解非常不夠,乃至於多數行業對台灣都幾乎沒有投資,值得政府加大力道,促進歐州與台灣之間的相互瞭解,以發展針對歐洲的招商引資。 說到歐洲,很多人不知道脫歐紛爭之後,歐洲佔全球 GDP 的份額高過了四分之一。本來歐洲企業在全球所有的創業投資 (VC) 的份額中只佔據不到十分之一,但情況正在發生改變,2020年至2021年已增加至18%,顯示整個歐洲已出現截然不同的變化。 歐洲商會去年提出的白皮書,主題為「台灣揚名全球的契機」,議題範圍則廣泛包含了台灣沒有和國際接軌的規範或執行、外商進出臺灣的方便性和居留面對的困難、外商在台生活面對的困擾或阻礙…..等等。其中我比較在意的是,其中提到的「希望台灣能夠更國際化、更積極的跟國際接軌」,因此,我認為這是份非常積極、有建設性的建議書。 回顧過去一年,歐盟友台舉措真的是洋洋灑灑、近年罕見。去年上半年先是立陶宛、斯洛伐克和捷克陸續贈送疫苗;歐洲議會通過友台決議;6月美歐峰會聲明,也罕見論及台海兩岸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並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 去年下半年更是熱絡。10月,歐洲議會以多數同意方式,通過「歐洲台灣政治關係暨合作報告」,希望從政治經貿、衛生文教、科技供應鏈乃至於地緣政治、數位轉型等多重面向,提出台灣歐盟關係升級的建議。 雖然與台灣互動的最後決定權在歐盟執委會而非歐洲議會,但相較於過去僅涵蓋部分議題,或只是委員會決議、聲明層級,歐洲議會此份報告的份量無疑是升級版。 一向保守的歐盟執委會,先在5月的歐洲產業政策及自主性報告引用內部研究,建議在半導體領域擴大與台灣合作,並可嘗試擴大歐美雙邊貿易與科技會議,將台灣、日本及韓國納入並形成一種複邊機制。所以現在雙方的關係,比起過去是好太多了。 為什麼現在出現了這種樂觀的新局面?這些連歐洲專家都稱為罕見的新局面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大國競爭新局帶來的契機。 歐盟自2019年一改過去的戰略夥伴定位,將歐中關係重新定義為「合作夥伴、競爭對手、體制對抗」三位一體之後,與台灣的互動開始愈發彈性、多元,尺度大幅放寬。 第二則是台灣憑實力爭來的地位。 疫情導致各國高度重視產業安全、供應鏈韌性等所謂「戰略自主」政策,而台灣正是落實「戰略自主」的重要夥伴。 即便前景看好,但台灣在以下這些方面仍需努力: 1.我們對歐盟還是不夠了解。 掌握歐盟升級機會的重點,是深入掌握歐盟的產業發展及供應鏈環節需求,在這方面台灣需要更努力。 2.瞭解歐盟各成員國的需求及期待。 歐盟是聯邦制,因此每個成員國的需求和期待都不一樣,如何深入了解各個國家,了解其產業發展,是很重要的。 3.籌劃下世代對歐盟影響力的對策與做法。 例如歐盟執委會為了尋求27國的平衡,在歐盟決策體系中最為保守。近年來成員國及歐洲議會作法彈性大膽,連德國都有新局面,如何善用地方(各國)包圍中央(執委會)作法,進一步改變執委會保守心態,也是台灣需構思的方向。 二、美國勞工部(Labor Department)報告,2021年12月的CPI同比上漲7%,創1982年6月以來的最大漲幅。2022年的通貨膨脹發展趨勢,怎麼解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Inflation rises 7% over the past year, highest since 1982〉(過去一年通貨膨脹率上升 7%, 為 1982 年以來最高)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Inflation Surge Is on Many Executives’ List of 2022 Worries〉(通脹飆升是許多高管對 2022 年最擔憂的事)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Which alternative investments can work as inflation rises?〉(隨著通脹上升,有哪些投資可以發揮作用?) 分析解讀 首先我想先和大家談談,到底現在是哪一種通貨膨脹? 一開始有人認為,現在是需求型的通貨膨脹,這是因為美國的紓困政策造成需求爆發;接著發現,輸入型的成本推生了通貨膨脹;但隨著聯準會口徑的變化,許多人開始認為,這次的通貨膨脹似乎不是暫時性,而是永久的。這代表,它可能是「結構性通貨膨脹」。 結構性通貨膨脹(Structural inflation)定義: 通貨膨脹按形成的原因,一般可分為「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和「結構性通貨膨脹」。而結構性通貨膨脹就類似人類的慢性病,是當中最嚴重的。 結構性通貨膨脹,是指物價的上漲是在總體需求並不高,但某些產品的需求一下子劇增,造成部分產品的價格先上漲的現象,例如鋼鐵、豬肉、房價等。如果一時半載通貨膨脹沒有抑制下來,就會演變成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最後進一步造成全面的結構性通貨膨脹。  以產業角度解釋,就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有些產業發展特別快速,例如晶片,而有些部門則在萎縮,就會造成各部門之間勞力、資源等的移動卡住,於是迅速發展的產業將因短時間內勞力、資源的缺乏而引發急劇的物價上漲,最後波及整個經濟體系,並讓物價上漲欲罷不能。 現在還要堅持通貨膨脹只是「過渡性」已經沒有說服力,就連創造出「過渡性」一詞的聯準會也改口,於是「持久性」通膨已經成為當前的主流論點。 事實上,2021年通貨膨脹飆高,主要有幾個原因: 1.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攪亂原物料與零組件生產與運輸,導致供應鏈緊張,使總供給不足。 2.財
Released:
Jan 25, 2022
Format:
Podcast episode

Titles in the series (100)

「1號課堂」是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提供上班族進修的平台,內容包含時事分析、商業理財、自我成長、語言學習、親子教養等。 我們在Podcast版本上,會分享熱門的《丁學文的財經世界》,分析最新全球財經趨勢及國際財經雜誌重要議題;還有《城市學》帶你造訪台灣各縣市,探索各地大小事;《天下文化讀書會》邀請作者與各領域專家,帶你一起讀好書,擴大視野;《50+talk》分享各種最新的生活觀點,創造你的理想退休生活。 除此之外,還有職場不能不懂的溝通技巧、管理思維、數位行銷等課程都收入錄在《1課開始學》。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Spotify、KKBOX、firstory等平台訂閱收聽,也歡迎下載【1號課堂APP】,收聽更多內容。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