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millions of ebooks, audiobooks, and so much more with a free trial

Only $11.99/month after trial. Cancel anytime.

Portrait of My Father: 父親畫像散文集
Portrait of My Father: 父親畫像散文集
Portrait of My Father: 父親畫像散文集
Ebook230 pages26 minutes

Portrait of My Father: 父親畫像散文集

Rating: 0 out of 5 stars

()

Read preview

About this ebook

屢有所聞排華事件的印尼政治,廿世紀上半世紀(1900~1950年)曾經有過三種不同的體制。那就是(1)350年的荷蘭殖民政治。(2)3年半的日本極權政治。(3)1945年印尼宣布獨立後的共和政治。先父徐競先著述1941至1950獨立經過的「印尼十年」﹐已成為華人讀者公認為印尼現代史的經典之作之一。為紀念其為護僑奮鬥犧牲的一生﹐特撿附本人散文集編輯成冊問世﹐希有助於研經史者。

 

徐新漢出生自印尼華文報業世家,畢業於台北政大新聞系,歷任台北中央日報記者、加拿大溫哥華新民國報總編輯、至加拿大溫哥華世界日報總編輯一職榮休。曾任台灣大專院校旅加西友聯誼會首任會長。現任加西政大校友會會長﹑台灣各大學加西校友會聯會總召集人﹑及加拿大華文作家協會會長。 加拿大華文作

Language中文
PublisherEHGBooks
Release dateSep 1, 2013
ISBN9781625037978
Portrait of My Father: 父親畫像散文集

Related to Portrait of My Father

Related ebooks

Reviews for Portrait of My Father

Rating: 0 out of 5 stars
0 ratings

0 ratings0 reviews

What did you think?

Tap to rate

Review must be at least 10 words

    Book preview

    Portrait of My Father - John Hsu

    目錄

    目錄

    新聞世家 犧牲奉獻/程國強序

    父親畫像 自序/徐新漢序

    全球漢語熱 通曉華文前程似錦

    雲天高遠憶家風

    「珠還記」來由

    「突破」

    乘長風破萬里浪

    淨空心靈,讓經典呈現

    完美「愛」的圓心!

    愚人節症候群

    勇者的畫像

    為「鯨兒」一書再版續序

    再版感言

    周修棣遺著《鯨兒》引言

    修棣母愛留芳

    附錄/民生報新聞(1996-03-17)

    天下那有不散的宴席?

    (一)美國加州南端聖城歡樂聚會

    (二)政大校友2004年冰河之旅

    5W1H+1R新解

    集腋成裘 眾志成城

    加拿大華文傳媒發展綜述

    (一)加拿大華文傳媒產生和發展的背景

    (二)加拿大華文傳媒百年歷史回顧

    (三)加拿大華文傳媒的現狀和特點

    今天不回家

    嫦娥火箭 飲茶水箭

    「印尼十年」真本 在雅加達公善圖書館找到

    徐競先專輯

    (一)「印尼十年」序及導言

    導言

    (二)日本霸道的擴展

    (三)太平洋戰爭爆發

    珍珠港的襲擊

    菲律濱及其他地區

    暹羅、馬來亞及香港

    (四)聯軍退守荷印

    (五)爪哇海之戰

    (六)爪哇島的攻防戰

    東爪哇作戰概況

    西爪哇的決戰

    (七)加里椰地談判

    (八)荷印對日全面投降

    (九)一個目的三種心情(上)

    (十)日本鐵蹄下的印尼

    (十一)華僑抗日復興社

    (十二)太平洋上日軍敗績

    (十三)建國藍圖的描繪

    (十四)日本再衰三竭終屈降

    (十五)印尼共和國誕生

    (十六)一個目的三種心情(下)

    (十七)印尼初獲半個天下

    (十八)浴血抗戰的開始

    (十九)談談打打中的悲劇

    (二十)崎嶇的和談之路

    (廿一)林牙椰地協定的簽訂

    附錄:林牙椰地基本協定全文

    (廿二)基本協定的毀棄

    (廿三)荷軍首次警衛行動

    (廿四)締結連菲爾協定

    附錄一:停火協定全文

    附錄二:政治原則十二點

    (廿五)共黨助長印尼政潮

    (廿六)茉莉芬共黨暴動

    (廿七)荷軍二次警衛行動

    (廿八)印尼政府還都日惹

    (廿九)圓桌會議的舉行

    附錄一:移交政權法案

    附錄二:荷蘭印尼聯合王國約章

    (三十)荷蘭移交印尼主權

    (卅一)前聯邦系相繼叛變

    (卅二)廢聯邦成大一統

    附錄:印尼政黨概況

    (一)印尼政黨史的發展

    (二)印尼政黨現狀

    (三)印尼政黨與國會

    附錄:印尼政治之演變

    印尼政治之演變(一)

    印尼政治之演變(二)

    印尼政治之演變(三)

    印尼政治之演變(四)

    印尼政治之演變(五)

    附錄:「印尼又十年」徐競先著(1950~1960)

    附錄:父親畫像自序英譯

    新聞世家 犧牲奉獻/程國強序

    一九七二年的夏天,我奉召返臺,參加中國國民黨召開的第十屆三中全會。因為我當時才以駐加總支部書記長的身份兼任溫哥華「新民國報」的社長兼總主筆,那是國父孫中山先生在民國初年在加西創立的一份黨報,知名的黨國元老胡漢民,陳樹人都曾為這份報紙盡過心力。它和加東的「醒華日報」和舊金山的「少年中國晨報」都是中國國民黨在美洲重要的宣傳機構,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九O年代才因為多種因素漸漸地式微而前後關閉。 所以在我返臺開會的時候,循例都會向中央黨部提出業務報告。

    我的直屬長官當時是中央黨部笫三組的主任馬樹禮問我,接任報社社長後有什麼需要他協助的地方?我當時只提出了一項要求;那就是在我接受這項任務之時,我感到報社缺少戰鬥力,由其在七O年代時,僑社的紛爭不斷,左派的勢力來勢洶洶,報社同仁缺乏鬥志就無法達到預期的宣傳効果。但是由於加拿大幾十年來的華人移民不易,海外黨報的總編輯向來都是由中央選派,包括革命元勳的馮自由、夏重民、後來當教育部長的黃季陸等等,但是因為不是學新聞的,辦起報來衝勁不夠。因此我就直接向馬樹禮報告請他另派學新聞的總編輯。

    過了兩天他約我在圓山飯店飲茶,同時帶來了一位衣著整齊的年輕人,他是印尼僑生,政大新聞系畢業,當時是中央日報的記者。他的名字叫徐新漢。

    我見他長得文質彬彬一副書生模樣,不像是能吃苦的人。因此就帶著懷疑的口氣對他說:到海外去很苦,而且還有生命危險。馬主任看出我的疑慮帶著笑容回說:我推薦他給你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第一他忠黨愛國是本黨重點培養的僑生,第二他的父親徐競先先生在印尼為黨國及新聞服務多年,後來為反共及護僑被當時的親共獨裁蘇卡諾關進政治犯牢裡最後為國捐軀,所以徐新漢及其兩弟妹在臺是以視同烈士的子弟受到政府的教育待遇。 我不再多問,因為馬樹禮在印尼辦報也曾坐過牢,我相信他的眼光。 半年後新漢來到溫哥華成了我未來十數年同甘共苦的夥伴。不到數月,他和我的配合就同時進入了情況,「新民國報」在華埠予人有一種一新耳目的朝氣。

    新漢年紀雖輕然而他是一個工作狂,每天都工作超過十二小時,簡直是以報社為家。他不但把他在學校所學的新聞理論應用到實務上去,同時更能在版面上作些改變。那個年代的僑報都是以黑白為主,但是經過半年的試驗我們居然可以刊頭套紅,還因此得到中央黨部和僑委會的嘉獎。後來我們在有限經費下,胼手胼足自設暗房,新漢自己新聞照相、自己沖洗照片、自己做印圖片的電版、自己鑄紙版、自己鑄鉛字、自己爬上大印刷機修理、兩次親手打掉大凸字版印刷機換上舊型平版印刷機,進入照像版印刷時代。當時的總支部常委關雲龍形容徐新漢在報館是「修船」的,修車修不好最多原地拋錨,修船修不好會沒頂的,不論再怎麼困難新民國報都維持天天出報。

    至於在新聞方面,我們曾經用原始傳真機當天報導李小龍在港驟逝的消息,新民國報創出連續兩三週內打破發行量天天超過四倍的紀錄,令只靠剪貼郵寄港報的友報瞠乎其後。我們還用過「楊小萍宣慰僑胞」、「李棠華雜技轟動華埠」、「葉醉白畫馬娛僑」等新鮮標題。1977年7月7日范園炎在駕機投奔自由的當天,我就從臺北帶回大幅照片二十幅張帖在報社門外的玻璃窗上,還因此接到左派的多次恐嚇電話,我們巳經習以為常。

    報社六十周年時,中央黨報並頒獎鼓勵,該項報導且榮登「新聞天地」及「展望」的封面,可說在僑社中崢露頭角。

    如今四十年已經過去,新漢居溫多年,後來在世界日報總編輯任上退休。并歷任政大校友會會長、加拿大華文作家協會會長、台灣大專院校加西校友會創會會長、台灣各大學加西校友會總召集人、及中國國民黨加拿大總支部常委。偶而見面談及往事不勝唏噓。新漢今以完成散文集「父親畫像」索序於我。忝為老友,敢不從命。自古忠臣出孝子之門,競先先生家門之光照予宇宙。乃舉當年可憶之事兼以代序。

    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

    程國強 敬識

    父親畫像 自序/徐新漢序

    謹以此書悼念先父逝世50周年

    娃娃:

    我親愛的娃娃,雖然你的女兒囡囡已經上大學了,我到現在還是叫你「娃娃」比較親切,這乳名是你媽依上海人習慣叫的,連我叫你弟弟也跟著叫「弟弟」。想到你在台灣時出生時不足7個月,不到6 磅重,在保溫箱養到8磅才能抱回家,每晚要抱著才能睡,不然可哭到天亮,整個弄堂的鄰居都給你哭出名。8歲隨全家人移民加拿大,直到陪你參加UBC(卑詩大學)畢業典禮,挽著你哆嗦的手,在教堂婚禮上把你交給你心愛的丈夫,這片段歷歷在目,猶在眼前。

    你媽媽25年前離家出走之後,幾個月前你送她進醫院健檢的驟然逝世,給大家不少震撼,你三個兒女在她的追思禮上分別強忍眼淚彈鋼琴、念悼詞、吹小號,足證你們平時教導有方,知書達禮。只可惜你媽進醫院不到一天,來不及交待就走了。今天是清明節,你們帶他們去給婆婆墳前掃墓,提醒了我要寫這篇文章,幫你給兒女們認識自己祖先步伐的起始,甚至慎終追遠,希望可世世代代傳下去。

    我父親──你爺爺名叫徐競先,廣東蕉嶺人。奶奶是李雪梅,廣東梅縣人,我們都是客家人,兩地距離才不到一小時車程,兩邊的客家話竟然有幾個字音同義不同。說你也不相信,當年你大姑媽陪我去蕉嶺訪祖居時,大大姑媽(我在原鄉童養媳的大媽生的女兒,因為比我的大姐歲數大,只好如此區別)帶著兒孫到梅縣機場迎接我們,在到蕉嶺的車上我問蕉嶺有甚麼特產﹖,我習慣講梅縣話,誤將你大大舅公說「水泥」蕉嶺話誤為梅縣話的「洗泥」可淘金,令全車人捧腹大笑。

    我在家裡不教你們學講客家話,因為你媽是講上海話的北京人,來到溫哥華家裡要學講國語,上學講英文,上街講廣東話,已經令人混攪不已。客家人是在2000多年前起源中國的西晉王朝,因為五胡亂華到近代不停戰亂,經過五次大遷徙從中原河南一帶南遷到江西的南部、福建、廣東、廣西、四川,後來清兵追屠太平天國的客家人,他們只好到台灣及海外各地發展。在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天祥、孫中山、丘逢甲、鄧小平、朱德、李先念、馬英九、蔡英文、李光耀、李登輝等,都是客家人。

    父親追悼會

    光是在台灣的客家話共有6種,客家電視台播新聞時都用兩種幾乎不同的「四縣」及「河洛」客家話來播報。據報導全世界的客家人有7000萬人,是漢族一大支族,其勤勞、儉樸、「硬頸」性格的「客家精神」是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體現。你相信嗎,在溫哥華也有3到4萬客家人,客家人當醫生的不少,華埠30多家參茸行有20 家是客家人開的、只是華人都慣說國語和粵語,把客家話不自禁的隱藏起來。你可在Youtube上看100集的「客家足跡行」影片,瞭解全球客家人的來龍去脈。

    娃娃,你知道你爺爺和奶奶是在大陸戰亂時分別「跑」到印尼,我的八個兄弟姐妹中,我和你大姑、三姑、二叔在半世紀前印尼大排華時又「跑」回到中國和台灣,後來才分別移民到加拿大和美國。奶奶和留在雅加達的四個姑姑和叔叔,也陪著為了護僑遭到當地政治迫害的你爺爺,憑著客家堅忍精神才衝出非人的生活。那時我和你三姑、二叔已經到台灣唸書,我含著淚寫的「訃文」(不是「訃聞」)──「印尼僑領徐競先先生生平事略及殉難經過」,經各報刊出後引起社會反響。台北的僑聯總會和我就讀的政大新聞館分別辦了兩次追悼會,蔣總統還頒了橫匾給你爺爺和其他三位僑領「軫念僑賢」,我們也憑著教育部頒贈我們三兄妹為「視同烈屬子弟」的待遇,才順利完成學業。

    媽cca220001-hp-cdn0111034-0001-i

    這「訃文」內容大意為你爺爺1909年12月1 日出生在家鄉的廣東蕉嶺,1928年由你叔公太邀請到印尼執教於各地華校及僑報。說你也不大相信,我們8個兄弟姐妹的出生地共有5個不同地方。日軍南侵後1945年印尼擺脫荷蘭350多年的統治而獨立,他在1953年出了一本講述印尼建國歷程的「印尼十年」,1948年創刊「星期日報」,後轉任「天聲日報」編輯,亟力宣揚中華文化,兼理僑教、黨務及護僑工作。1960年印尼大排華,僑界展開護僑外,由於你爺爺排除萬難洽租輪船協助1,400難僑返台而被捕入獄200天。1961年出獄次年不幸碰到第四屆印尼籌開亞運會的「白卡片事件」,你爺爺和幾位僑領到機場迎接中國奧林匹委員郝更生未成,卻得罪了當地政府政策令再次入獄,在獄中抱病續撰「印尼又十年」時,不幸於1962年10月23日病逝。

    圖為母親(中右)以印尼無國籍護照

    赴台探視子孫(左為妹妹及外孫女)

    「印尼十年」這本書的出版經過政治風暴逾半世紀幾成絕版,我曾接到星加坡一教授來函索購無成,網上只知道在日本的某圖書館收藏有一本,但無法上網搜索到內容。後來在政大圖書館找到影印本,承好友徐喚民的協助重新打字,終於鋪上到在加華作協的「希望文坊」網站公開面世。去年底我在印尼遇到「亞洲週刊」資深政論家余歌滄,在他所主持的「公善圖書館」找到真版的「印尼十年」,我如獲至寶的影印幾本回來。

    余歌滄還對我說,「印尼十年」一書計二百五十頁,包括從日軍南進後的印尼、迄至宣布獨立、荷蘭移交政權及最後廢除聯邦制的一段關健性史實,並附有珍貴的印尼政黨史。是和前雅加達「中華商報」創辦人馬樹禮編著的「印尼獨立運動史」、曾在雅加達居住的教育家鄭學稼和丘正歐所編撰「印度尼西亞史」和「印尼排華史實」,以及吳世璜編著的「印尼史話」,被華人讀者公認為印尼現代史的經典之作。

    我為了紀念你爺爺生前對印尼史實的貢獻,決定公諸附錄於「父親畫像」散文集一書的後面,來紀念他逝世50周年。至於「印尼又十年」的內容,當時當地政府將你爺爺的遺物歸還給我們手中,四篇「目錄」中只有第一篇有內容(見封面爺爺寫書真蹟),第二篇以後只有目錄沒有內容,成了未完成之作的遺憾。本來2009年我在印尼和你敬能叔公商量好,要著手補寫「印尼又十年」的內容,甚至後續幾十年,可惜此壯志未成,能叔公卻驟然心臟病逝世,我特將此事的經過寫了篇「雲天高遠憶家風」來紀念能叔。現在只好將該目錄附在「印尼十年」全文後面,留給有學者去「研發」吧。

    面對在泛黃滲有斑點的透明薄紙上寫上調調正正、字字珠璣成章的文稿,想像到你爺爺五十年前在環境簡陋的牢房裡,強忍心中悲憤淚水,冒著炎暑煎熬的汗水、加上痔廔的血水,為歷史照日月的見證文獻,我也強忍淚水逐一打出字來,恨不得能透過時光隧道,照一張「父親的畫像」回來。

    在這裡我要特別感謝完成這本書出版的幾位好友:中評委程國強的寫序、西雅圖的徐喚民及台北的郭奇榮的重現該文獻和溫哥華的江先聲的英譯,功不可歿。

    畫像壇2

    究竟我「父親畫像」真正在那裡呢﹖它是掛在雅加達四叔叔家的祭壇牆上,那是幾年前你大姑的次子──你表弟凱凱跟他媽媽到印尼時,根據以前拍的全家照用鉛筆畫出來的大畫像,他的藝術天分很高,在電台主持音樂節目,跟他媽學印尼話居然還當起導遊呢。當然奶奶的畫像也掛在一起。我們海外遊子每次回到印尼一下機,頭一件事就是到這祭壇燒香膜拜,第二或第三天我們一定去離雅加達一小時車程的茂物,給她們合葬的墓前除草、祭拜,請求他們在天之靈繼續保佑大家安康。

    你奶奶比你爺爺多活30年,她過世時我們在海外的子女還來得及趕回雅加達看她最後一面。你爺爺過世時我們都因為出境時被取消回境權,他出殯時本來應該由我這長子捧遺照,只好由三弟代行。我是在你爺爺過世30多年後,由於都市墳地明令拆遷,我揮著淚水捧著你爺爺移靈的一盆白骨,葬在你奶奶的墳上。

    娃娃,你爺爺的一生亂世遭遇與政治所害,你姑叔們看到我繼承父志搞新聞,都說不該再去「惹政治」。實際上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那是政務不是政治,跟新聞是兩碼事。

    你相信嗎,我日夜思念著父親希望他能入夢來。這麼些年來,我只夢見你爺爺一次,那是在他常坐在通風走廊的滕椅上看報紙,若有所思的一聲長嘆,起身往屋裡走。我望著他的背影,揣摩他那聲長嘆,想起其一生無怨、無悔、無助,百感交集。他的一生就好像中國文學名著的父親的背影背國旗的人的故事﹐那樣悲戚﹐那樣悲壯。

    你有一次問過客家人像不像吉普賽人﹖我說有點像也不很像。在很多國家的歷史軌跡裡,一個民族大遷徙大多是因為天災人禍,改朝換代,成王敗寇,更重要是成王者為了世代當權,不惜趕盡殺絕敗寇,這種禍患有些還一直延續發生在現代的國家。加拿大真是理想的天堂,參加政黨只是將自己的理念用選票交給理想的代理人(議員)組成政府去執行,選舉國會議員、省議員或縣市議員時,你可加入不同政黨,這次選完了下次可以隨時參加別的政黨去投別的選候選人。參(加)政(黨)不是賣身,不用趕盡殺絕,打殺難消仇恨,父債不用子還,沒有天生奴隸….等等。

    美國小孩會說,他們有:花生總統(卡特)、花花總統(克林頓)、影星總統(雷根)。加拿大小孩也會說:我的未來不是夢。

    財(才)不過三代,我不後悔我一輩子所學、所就的新聞技能,由於語言及文化隔閡沒有辦法完全傳給你們。當了一輩子記者驀然回首有些難忘之作,其中有幾篇當年(30多年前)投稿中央社發表全球寫過影響發展至今的「抗癌英雄畫像泰利福(克斯 Terry Fox)」、「水箭(Water Jet)可切割4吋厚鋼板」、「綠島深水溫差可發電」等,可惜原稿已經找不到了,不然可作古今對照。

    娃娃,請你要時刻提醒孩子們,要記住他們公公因事制宜的家訓:凡事是要掌握5W1H+1R(何人、何時、何地、何物、為何、如何及何果),先想到後果再找原因,三思而後行,必可無戰不克,無往不利。

    全家福1

    爸字2013.04.05清明節

    1959年10月11日攝於椰嘉達(雅加達)

    reunion21

    2002年溫哥華團聚

    2013年洛杉磯團聚.JPG

    2013年洛杉磯團聚

    全球漢語熱 通曉華文前程似錦

    「路邊一棵榕樹下,是我們見面的地方……」, 每每聽到這首流行歌曲,眼前映出的是魂牽夢縈印尼雅加達市印華商校門前的那兩棵芒果樹,樹下是籃球(操)場,我的六年中學就在這樹下完成,到如今事隔五、六十年,雖然人面桃花不相映,不知這兩棵樹現在是否還安在?

    印尼華僑公立高級商業學校暨實驗中學附設高級師範學校「誠勤儉毅」的校訓,與當年王秀南校長及師長們的諄之善誘,真的叫人沒齒難忘。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劫後餘生的華校如今像雨後春筍紛紛復校,朗朗書聲溢滿四方,聞之令人振奮。

    2009年我去參觀Tangerang一間三語學校大興土木復校時,一位董事向校務人員說了這段發人深省的故事。有一名小男孩來學校報名,他隨興問小孩為甚麼來唸華校﹖那男孩理直氣壯的說:「我阿公說,讀華文將來會發財!」這句話當然引來大家會心的笑聲。

    百餘年來,在印尼的華校究竟有沒有教我們「發財術」?相信答案是否定的,但是教我們「發達術」是很有可能,不但教我們讀書解惑,還有潛移默化的傳授中華文化的道德精髓。所以,商校、中山及其他學校校友在印尼國內外到處都有當醫生、教師、工程師、大企業家等各種專業人士,遍地開花。

    目前全球興起中文熱,中國大陸在經濟高速發展下,世界各國為認識中華文化或者到中國大陸貿易,掀起學習漢語的熱潮。目前外國人學習中文的人數在不斷攀升,相對的中文教師的需求也大增。

    你相信嗎,2010年底海外學漢語人數達一億人,估計今年底將達一億5000萬人。在美國至少600所大學提供專門中文課程,2000所中小學將中文列為選修課程,一些幼稚園已開了中文課。就連在印度的教育部門,目前有500所中學開設漢語課,近年將逐步普及到1萬1500所。

    許多國家都因漢語發展速度太快,現在面臨著漢語教師嚴重不足的局面。

    據統計,全球漢語教師需求量達500萬人以上。由於需求旺盛,對外漢語教師的薪資水平頗高。在新加坡,漢語教師的月收入為1.5萬至3萬元人民幣;在美國,漢語教師的年收入已達到6.5萬至10萬美元;歐洲國家薪資更高。即使在中國大陸內部,對外漢語教師工資也已達人民幣80元到300元/課時,月薪過萬元是普遍現象。

    現在全球的中國人或華人有個普遍現象,就是莫名的喜歡「8」字,有的甚至信到成迷,北京的奧運會硬是訂在2008年8月8月8日晚上8時開幕。去年在台灣的8888-88車牌可拍賣到358萬元新台幣天價。在廣州的粵A8888V車牌賣到90.1萬元人民幣。在香港的8888車牌更年年天價。

    最普通的解釋,是「八」與廣東話的「發」字讀音相同,用來招財進寶之用,是一種吉祥祝福之義。海外華人的車牌、門牌、電話等號碼、甚至招牌都喜歡用328(生意發)、168(一路發)。沒有888沒關係,88也可以,只有一個8也好過沒有。好像有了8就一字將來就一定會發財,但是如果問他為甚麼取了8字就會發財?十個有九個人不一定答得出來。

    事實上這也不是甚麼迷信,這就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如果「不知道」這8字沒關係,如果「不記得」也無所謂,但是如果「忘」記了則可就不得了。

    民間常以流傳的罵人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孝悌忠信禮義廉」。來隱諭此人之德行,獨缺「八」與「恥」。

    由此可見,立國之四維以及立命的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才是中華文化的根本由此,以上的「四維八德」確實是我們教育的「發達術」,如此待人接物,持之以恆,齊家立業,放之四海皆準,所以日後你不想發財也難。

    據統計,十多年前印尼改革開放華文教育以來,華文學校遍地林立,印尼教育部允許成立的三語學校目前已有五十多所,其中由校友會成立復校外,另有五所三語大專學府:印尼東部有瑪琅的瑪中大學,中部有雅加達的慈育大學,西部有蘇門答臘棉蘭的亞洲國際友好學院,大力推展三語(母語印尼文、華文和英文)教育。有的學府更是辦一所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學院到大學的完整學府。再加上較早前已設立、以培養華文師資為目標的雅加達新雅學院和萬隆外語學院,華文教育在印尼的前景,真是亮麗得很。

    此外,印尼國立大學、省立大學及私立大學,目前已有近20所設立了中文系或漢語專科,得到學生們的熱烈回應。其中雅加達的建國大學中文系,就有400多名學生就讀,學校還由國外聘請中文教師來教學。

    我認為印尼目前允許普遍設立三語學校是甚具科學及符合現實之教育政策,印尼文直接拼音比學太多不規則文法的英文易學易記外,優美的印尼文化經過悠美歌曲,原曲或譯曲傳遍東南亞各國,更流行在兩岸三地,世紀以來一曲梭羅河畔流行全球,有的更成為商家招牌。鄧麗君的委婉歌聲更傳透銅牆鐵壁流行於華人世界久久不輟。英文目前已成為溝通全球最多的語言工具,會講英文就可走天下,從商、從政、從學,都少不了它。

    如果我現在重回學校唸書,我不但會把這印、中、英三語學好,而且還要不畏艱苦訓練自已出口成章與能言善道。當然做個成功的人除了博古通今經綸滿腹,更重要的是做人要會守住上述的「8」字。

    興辦華校是傳承教育的使命,在印尼的華校校友會紛紛競相復校,群策群力,功德圓滿。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任何語言與文化只是個應用在生活上的工具而已,與思維或主義不同。全球14億人會英文不可能都成為西方思維的英國人,同樣全球1億人勤華文,只會感染中華文化精髓的道德素養而不會成為中國人。目前中國在100多國家和地區成立了358孔子學院及500個孔子學堂。台灣學院也在美國大都市也開始成立。

    曾經禁止華文教育長達30多年的印尼,目前已成立了6所孔子學院。其中1所是雅加達的回教阿拉扎大學與中國福建師大合作設立的華文中心「孔子學院」,其捐助人是印尼華商黃雙安,他夫人就是前曾在台灣聞名的電視女主播白嘉莉。據稱,該校自與福建師大締結合作關係,以及設立華文中心,所有軟、硬體設施建設都獲得黃雙安資助。此外,這位林源帝企業集團創辦人也已承諾,向即將啟動的培訓一千名原住民華文師資計劃提供所需經費。

    各國推廣漢語財源廣進,通曉華文更是前途似錦。

    雲天高遠憶家風

    ─走過時代和歷史長河─

    2009年3月31日,從雅加達回到溫哥華的這幾天,老是心神不寧,好像不只是時差,加上感冒作祟,連夜裡做夢也夢到自己還在印尼,因為那幾乎天天與活生生的能叔在一起,回來不過幾天就驚傳他的噩耗,宛如晴天霹靂。

    打開電腦,接到印尼作協袁會長的電信(E-mail),上面寫著:您好!很抱歉,您來印尼時,我剛好在國外,三十一日那天在新加坡機場轉機。真是對不起。我不知道徐敬能老師就是您的叔叔。看報上的訃告讀到您的名字,一直在猜著是不是在加拿大的您。徐老師是我們尊敬的前輩,作了很多振興華文教育的事情,對他的逝世,我們都深感痛心。希望下次您回來,我們有機會見面,袁霓。

    我這次經過台北,投了票,即轉到出生地的印尼,主要是為了替過世的雙親去掃墓,因為有兩年沒回去,今年無論如何也要走一趟。事前我寫電信給袁霓,約她在雅加達見面,並且和能叔一起去拜訪她們作協,只是不巧與她失之交臂。

    我對這位能叔,老實說是既。親的是,雖然他是我的堂叔,可是當年是他父親──我叔公,把我父親從廣東客家鄉下接到海外,在路過香港時患病誤了考學校,就只好到印尼找叔叔。

    我父親本來在原鄉是中學老師,到印尼後自然是各地僑校爭聘的對象,我媽也是老師,似乎是近水樓台而結合,我們八個兄弟姐妹,因父親時常換學校而在五個不同城市出生,而我就是在叔公家出生的。

    幾年後,叔公與叔婆離異,不久又過世,我父親受託撫養比我大幾歲的能叔和他哥哥、妹妹三人,在我家住至成年。能叔沒大我幾歲,自然是成了我的大哥大。

    我們十三人擠在小屋裡,每天能吃飽和上學,在印尼建國初期的政經混濁時期,已經很幸運了。誰相信十三這個數字是不祥的徵兆,說不去迷信它也逃不過命運。

    後來因為印尼僑界隨中國大陸變色而大鬧意識形態,左右兩派壁壘分明。我父親當年是國民黨的領導人物之一,在力輓狂瀾忙於應付印尼政府排華及僑社輪替之際,我們幾個兄妹也回祖國各奔前程。

    此時,盛氣凌人的能叔,鬥得我們全家雞犬不寧,我父親為了護僑甚至被印尼政府抓去坐牢且病死在獄中。

    政治立場迴異的能叔,非但沒有對我們家人伸出援手或反饋,四十多年來竟接連不斷對我們家人百般欺辱,還我們家人一筆的欠債不還。在印尼的家人每次找他理論,他總是淚聲俱下的說給他時間來還,結果給他一直拖到也仍然沒有還,鬧得兩家人幾乎不相往來。

    不知是兩岸情勢緩和還是他年老後漸趨謙和的關係,這兩年常在電話裡聽到在印尼的弟妹提起能叔,我猜大概彼此的關係已漸漸修好。這次我一到雅加達,能叔就來電話邀約共進午餐,生心好奇可又說不出口。

    我們參觀了他擔任院長的新雅旅遊學院,在對面餐廳進餐時,我向能叔提到我在長沙、武漢及成都參加世界華文傳媒論壇上,認識印尼《國際日報》老闆熊德龍時,說到曹操曹操就到,熊先生一來就說我們這桌午餐錢他已付了,我們在感謝之餘,問他為甚麼請客。

    他豪爽的指著我們說,他最佩服兩種典型的人:一個是學者,一個是專家。

    印尼政府嚴禁華文教育三十多年後解禁的十年以來,能叔對聘請大陸中文老師及鼓勵華人學子到大陸進修不遺餘力,推展華文教育令華社敬佩。

    就如印華作協副主席莎萍在一項講座中就表示,現在印尼的華文文字工作者都是六十、七十歲的老人,五十歲都很少。老的走了,新的接不上來,所以印華文壇的希望,落在推動印華文學發展能發揮作用的華文報刊上。

    印尼有二億人口,估計華人有一千萬人,自改革開放以來應運而生的華文傳媒如雨後春筍,不僅印尼文華文參半的《印度尼西亞日報》改為華文的《星洲日報》,更有《國際日報》、《印度尼西亞商報》、《千島日報》、《世界日報》(可惜創刊六年後於今年初停刊)、《新生日報》、《龍陽日報》、《新紀元月刊》、《呼聲月刊》、《望遠》、和《拓荒》等。

    能叔畢生在推廣華文教育,他說,印尼急需八萬名華文老師。他在一九九○年印尼與中國正式恢復邦交前,每年都帶頭介紹過百位學生前往中國留學。

    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八年間,他協同八人成立東方語言中心,並每年帶團到新加坡參加漢語水準考試。

    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八年,他和中國暨南大學合作,舉辦了由廣東省僑辦資助的華文教育師資培訓活動。

    一九九五年,又和廈門大學及華僑大學合辦了遠端教育。他也曾工作於印尼大學中文系,並是Dharma Persada大學中文系的創始人之一。

    有人形容,目前在印尼教華文的老師的中文程度,有的只有小學五年級程度,為提高及檢定華文教師,我們兩人特地赴駐印尼台北經濟代表處,探詢有關教育部訂於今夏在台灣及泰國等地區同步舉辦二○○八年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的報考資格者及報名辦法。

    問好後,我帶能叔去晉見大使級的楊進添代表。能叔向楊代表說,他和我父親一樣,一輩子都在辦文教。能叔的父親當年是印尼國民黨部的祕書長,後來我父親也做了祕書長。能叔表明他和我父親只是因為時代因素及意識形態的關係,才各持不同立場。他並表明說,今後要為印尼華人教育,做些世世代代有意義及紀念性的事為主。

    能叔的今後要做有意義及紀念的事這句話,我似乎聽了好幾次,譬如:他帶我去拜訪《星洲日報》新聞主任部祁毓裡及副營運總監彭錦燕,談到他的學院與該報商議建教合作的合約一事,其中就講過這句話。

    他在希望文坊網上,看到我父親寫的《印尼十年》一書全文,很興奮的跟我說,《印尼十年》主要是敘述一九四二年至一九五○年有關印尼誕生前後的事蹟,至於往後的五十年的歷史,他決心要和我聯手繼續寫出來,這也是為了要做有意義及紀念性的事

    三月二十八日,他聽說我們家人要去茂物為我先父先母掃墓,他主動要跟去,的確令我們大吃一驚,這是我父親過世四十多年以來首創,而且他在墓前的禱語中,也強調說了今後要做有意義及紀念性的事這句話。

    二十九日,我們參觀三十多年前被政府封閉的千餘華校中,如今第一個興工復校的八華三語學校(印尼語、英語及華語),於雅加達附近的賽邦地區購地建校,預定今秋幼稚園及小學開學,明年辦初中及高中。在籌建協調會議上,八華校友會主席徐勝文特別請能叔協助聘請老師一事,能叔一口答應,也再次強調了今後要做有意義及紀念性的事這句話。

    我在四月三日於印尼《星洲日報》網上,還看到能叔在新雅學院與該報簽署產學結合合作協議書的新聞與照片,五日還和他通話商討寫《印尼五十年》的大綱諸事,一點也感覺不出他有甚麼毛病。

    能叔在四月八日凌晨,不幸因心臟病突發逝世(享年七十六歲),我在印尼的家人拂曉趕到醫院,已經見不到他最後一面了。

    能叔為印尼華教傳承奉獻一生,桃李滿天下,治喪會及喪家訃聞各佔華文報的一全版,還有一全版題為眾人在莊嚴肅穆氣氛下,含淚送別徐敬能老師的紀念文。

    十三日,有數百名華學界為他送殯,場面莊嚴肅穆,極為哀榮。我家人還為這位叔叔披麻戴孝,在葬禮中護送他及至火葬為止。

    在十年前因我父親在雅加達城內的墓園要拆為公路移靈到郊外時,及至每年清明節掃墓也都沒見過他,更不用說披麻戴孝了。

    為了這件在印尼家人顧念親情,給能叔披麻戴孝的事,喪禮之前曾引起我們全家人的隔空論戰,大家覺得能叔生前那麼不夠義氣,他死後不值得為他披麻戴孝。

    後來論戰的焦點,大家都認為我們兩家人的恩怨其實是時代因素的意識形態作祟,誠屬遺憾。在印尼的家人卻堅持,顧念他最近對我們和好,以及到我們父母墓前去掃墓,畢竟血濃於水,往者已矣,大家的結論是:一笑泯恩仇。

    就像我在美國的妹妹所說的:我想,我們為死不逢時的父親含冤之餘,看到能叔畢生對華文教育鞠躬盡瘁,我們也以他為榮。但願他與父親在天之靈歡樂重逢吧!

    轉載自世界日報古今中外

    「珠還記」來由

    那天──2012年6月23日本(加拿大華文作家協)會與加拿大多元文化中心、台灣各大學加西校友會聯合會在溫哥華的華埠合辦「開創華文文學時空」論壇結束時,觀眾陳錦波先生說請我們幫忙出書。過幾天他抱著書稿來相談,最後決定為達到擴大宣導,先在本會的「希望文坊」網站上刊出三分之一內容(卅六章的十二章),然後才決定出書。

    作看之下這作品名稱《珠還記》好似家喻戶曉「還珠格格」電視劇,也與港產黑白片「孝女珠還記」沒有一點關係,這是旅居溫哥華一名農工出身作者陳錦波寫的回鄉記史實。

    他說,比喻人去而復回、物失而復得的成語珠還合浦,典出《後漢書.孟嘗傳》。據說合浦盛產珍珠,當年酷吏主政,搜刮勒索手段兇殘,珍珠為苟延殘喘而流徙四散。後來嘗到官,革易前弊……………去珠復還

    《珠還記》描述極左治國生靈塗炭,抗左時賢身陷冤獄無一倖免,苟延殘喘唯有逃離家園。光陰荏苒,極左統帥壽終促成浩劫終結、左焰收斂。當局厲行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糾正前愆,國計民生逐漸復元。昔日被迫去國的炎黃子孫,紛紛珠還故土,各求所願。故事主角心有餘悸,改革開放十年後才敢在故園露面,其人回鄉所見所聞和經歷儼如史詩,交錯展現神州一隅昨天今天連串悲哀事件,平鋪直敍也扣人心弦。

    「珠還記」在加華作協的網站「希望文坊」刊出其中十二篇文章,點擊率與日俱增,終於在5個月後由臺灣學人微出版資訊出書國際版,雲端發行全球。

    珠還記封面

    陳錦波先生作者專頁:http://www.amazon.com/author/kampo.chan

    「突破」

    五千多個日子──十五年,在一個新聞從業員來說,就像每天緊張刺激的忙碌日子一樣,只要今天比昨天進步,那只是一瞬間的事。

    我與世界日報結緣,應該追溯到二十年前的春天,當世界日報在紐約與舊金山同時創刊時,班上(政大新聞系)考第一名的王隆華(時任舊金山編輯主任),從舊金山社打電話到溫哥華的新民國報來,介紹當時的總編輯王繼老(現在的舊金山社顧問)跟我講話,到現在仍是記憶猶新,繼老像個慈祥的長者說:「新漢,你有沒有車子啊,麻煩你每天到機場一趟,我們每天給你兩百份報紙,你拿去唐人街給報攤賣,賣到多少錢,全是你的,補貼你一點汽油費。」

    老實說,那時候住在唐人街附近每天安步當車跟本不用車,再說我在新民國報也是做總編輯,只是整個編輯部只有三個人,一位年老的編輯,另一位是編譯,所以每天一早要抄收中央社的電傳新聞、聽錄美國之音及加拿大通訊社的新聞、發稿後還要幫手民尋找他們檢不來的字、看大樣、中午出報後要鑄鉛、倒紙型,遇有僑社活動照相回來還要自己沖洗相片。如果遇上版房或工房工人有事,還得自己親自「下海」拼版,甚至印報,那部老爺捲筒平版印報機時常發生故障,還要爬上爬下去修理,買不到零件,唯一的辦法拆下來,送到車床場去車一個回來。

    這一切都是因為海外黨報經費不足,辦事人員要變花樣,只要不增加經費,怎麼做都可以。這樣克難下來,甚麼都要自做,每天就如此忙得暈頭轉向,那裡還有時間去幫忙?

    但是我答應繼老找適當人選,並義務每天給王隆華發「電話新聞」,不久那位編輯臧家齊,當了第一位溫哥華的代理,過了幾個月換了比我高一班的符史地接任,過了一年又換給香港移民的李景開,過了三年,李景開不幸病逝,舊金山的蘇總經理(現任舊金山社長)要我來接任,而且還親自來溫哥華在僑領面前宣布我為溫哥華辦事處主任。

    說來也令人不敢相信,我這個「主任」是沒有薪水的,除了給廣告佣金百分之廿五及發行報紙佣金百分之廿之外,辦公津貼、店鋪租金、開辦費等、通統沒有,這種情形下,也只好因簡就陋,在新民國報隔壁的一個小店鋪裡,租了個小地方,放了一張寫字檯,就這樣開張大吉了。在那時候就好像美國西部電影裡的「一人警長」似的,從機場領出來的報紙要分發到各報攤,到總郵局寄郵寄報,寫新聞稿,招攬廣告,收廣告費,收報費。每天做賬將支票寄到舊金山,將現款趕在銀行打烊以前存進,再忙也要動腦筋去推報紙、招攬訂戶和廣告,否則沒有佣金就要喝西北風了。

    我接手的時候,溫哥華廣告加起來還不到一版,利用在唐人街的人際關係,很快的長到三、四倍,而且還拉到整版的慶賀廣告,不過,外界對世界日報的印象,終是認為是美國的報紙,台灣的立場,而不是「廣東人喜歡看的報紙」,加上發行量有限,廣告效力趕不上其他香港來的報紙,儘管我們的內容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家可以比得上,可卻是叫好不叫座。

    開始的時候,招來的廣告要用快郵寄到舊金山,要等三、四天以後才見報(因為那時的報紙在舊金山印好後天天空運來,而且報眉還提前一天),寫好的新聞也要寄到紐約,要等四、五天才看到刊出來,而且每天要趕在下午兩點半 以前送到郵局寄快郵,如果趕不上又要加一天。這樣的「速度」怎能跟當地的僑報比?

    當時舊金山社的財力也不是很充裕,為了報紙的發展,蘇總設法給我一部電傳機,開始是租的,租金貴得很,後來在美國花了八千元一部NIFAX來,廣告傳舊金山,新聞傳紐約,後來台北聯合報首創中文電腦打字排版,稿子直傳台北,也都能隔天見報,競爭力增強很大。可是溫哥華的星島日報卻已在這時候(八六年)在當地編印,一大早報紙已在報攤上賣,甚至已派送到訂戶家裡。

    為了突破發展的瓶頸,紐約總社的馬總社長於八六年五月溫哥華世界博覽會開幕時際,帶著董事長(現在稱創辦人)的手諭親自來到溫哥華巡視,答應給予一名記者的編制,開闢半版的溫哥華新聞版。在此之前,溫哥華只有一名工商記者以及一名只打臨工的記者,而且因為時差的關係,將溫哥華的新聞和多倫多新聞擠在一起的「加拿大新聞版」,溫哥華的新聞永遠矮了一截,上頭條的機會很小。馬社長還帶來另外一項令人掁奮的消息,那就是要在溫哥華設立世界書局,而且要擴大編制等等,也就是說,溫哥華辦事處從此「住有定所」了。

    馬總社長來溫哥華之前幾個月,當時舊金山社的董經理曾經來過,他要我在業務上有個突破;王社長繼老在當年的十月世界博覽會閉幕時也來過,除了勘察世界書局的店鋪外,也一再叮嚀要突破;蘇總經理過兩個月後也來了,看了十幾個出租的店面後,也再三咐託要全力設法突破現狀,締造成績來報答創辦人的厚愛。

    八七年五月,溫哥華辦事處「搬進」在唐人街片打東街一五○號的世界書局新址,六月一口氣招請了八名工商記者,經過短期速成訓練後立即走馬上陣,日報的廣告逐日多起來,但是周刊的廣告一直無法突破。我們報紙編得那麼好,內容那麼豐富,而且是印彩色印刷,卻鬥不過那些散在唐人街雜貨鋪、茶樓可以隨手拿到免費的那些小報紙,心裡真不是滋味。

    靈機一動,有了,那就是發行的造勢可以突破廣告的瓶頸,繼老社長以及蘇老總終於支持我的「狂想」,答應每期加印一萬份周刊,利用灰狗長巴士托運走陸路運來(後來改為空運)。此決定一出,我們在一個星期就把周刊的廣告全部填滿,舊金山的廣告陳主任打了幾次電話,問我這些廣告是不是真的?會不會收到錢?否則大家要白做了,而且那多出來的一萬份周刊,都送到那裡去?溫哥華有多少中國餐館,這麼一送,溫哥華不是到處滿坑滿谷的世界周刊嗎?

    當年的八月第一個週末,一萬多份的世界周刊第一次運到時,我正忙著用車子將周刊從灰車站運到唐人街的發報點時,沒想到王必成發行人(現在的董事長)也正好來到溫哥華接洽購買白報紙事宜,順道來看辦事處及書局,看到我汗流夾背,滿頭大汗的模樣,嘉勉良多。九月十六日,溫哥華世界書局正式開幕,數百中西嘉賓在鑼鼓喧天舞獅的熱鬧氣氛中,為我們道賀鴻業竣開。

    不到兩個月,星島也出了一份地產周刊,也採用我們周刊的方法免費贈送。

    我們也不示弱,不久我們的世界地產周刊也面世,把我們的廣告業績,一倍一倍的跳上去。

    八九年九月,由於書店及辦事處業務不斷擴張,地方不敷應用,決定將那幢三層大樓買下來,由洛杉機的王惠蘭總經理前來溫哥華主持煩雜的手續。

    至於發行方面,由開頭請臨工到機場領報送到總郵局與唐人街店鋪,到用汽車派送到溫哥華地區的訂戶家裡及各零售點;從一個人「專送」十幾個點,到開發一百多零售點;到增加派報員至五六個;每一份報紙,每一個零售點的增加,樣樣都是從辛苦甚至痛苦經驗中換來的,都是以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用耐心、毅力和時間「賠」上去的。

    九○年的五月,紐約總社派簡武雄來擔任溫哥華辦事處的顧問,在簡顧問(現任溫哥華社長)的指導和鼓勵,以及舊金山董澍淼經理(現任溫哥華總經理)的協助指導下,我們決定要做彩色精印的「生活手冊」(在美國為「家庭手冊」),但是企劃書剛剛印好,開始分頭去拉廣告時,簡顧問卻又被奉調到多倫多社去任總經理,害很我們硬是綁鴨子上架,廣告是招滿了,在沒有編輯、沒有美工、沒有打字甚至植字機情形下,我和兼差的小李兩人,利用下班後的晚上,用「土法鍊鋼」方式,將所有編好的文字請外面的打字行打字,打好拿回來剪貼。還好,我自己有一部電腦,裝上繪圖視窗,可以調出各種成式的色彩來,於十月中寄到台北的聯經出書,承台北各位高手協助,生活手冊於11月運到,趕上年節「上市」。

    由於這幾年由台灣及香港的移民不斷增加,溫哥華的業務不斷上漲,各種條件都漸漸成熟,經過蘇老總的精心策劃,終於在九一年的十月,在創辦人親自來溫哥華督導下,宣佈將溫哥華辦事處升格為溫哥華社,並調多倫多的簡總經理為溫哥華社社長,本人為總編輯,並在目前的克拉克街二二八八號現址設廠購機印報,於九二年五月正式印報,努力實踐創辦人所號召以公正客觀的正統辦報,來服務全中國人的目標,成為真正的當地華文報紙,開創康壯大道的新紀元。

    從八一年至九二年十一年間,溫哥華世界日報有三件大新聞曾經轟動過社會遐邇,造成一時的世界日報是洛陽紙貴,也因屢次的新聞報導的出眾,使世界日報的發行量也漸漸突破先天的藩蘺與瓶頸:

    第一件是在八三年的一個月週日清晨三時左右,我在睡夢中給電話吵醒,是台北聯合報的新聞發布中心劉復興在電話的那端說:學長,趕快到西雅圖的唐人街去採訪美華俱樂部的華人具體屠殺案,有十二個華人被屠殺,這樣轟動全球的新聞,美國電訊報導得不夠清楚,我們要些被害者的全部名單。我說,天哪,老兄,從溫哥華到西雅圖的高速公路開車要三個小時,現在這個時候去坐飛機,六個小時也到不了那邊的唐人街,因為飛機要到早上六、七才有班機,到了西雅圖還得租車再開半小時才到唐人街。他說,在地圖上溫哥華離西雅圖很近,勞您駕去一趟吧,會有「稿費」補償給您的(後來聽說他因車禍不幸逝世,稿費也沒下文了)。當時,我實在不大想去,因為就算馬上開車到西雅圖,台北的報紙也早已出報,情急之下,只好先打電話到西雅圖的世界日報代理,深怕沒有採訪經驗,請他要「看」些甚麼,向誰去問甚麼,請他回電話給我,就可先搶時間給台北趕出報。結果,一個小時後的電話來了,除了證實發生了這回事,甚麼也問不出來。當時西雅圖的世界日報只代理發行,不用發新聞,何況這位代理沒採訪過新聞,怪得了誰,只好「勞駕」自己去一趟了。

    開車去西雅圖就花三個小時,看了現場,訪問唐人街的街坊及西雅圖的警方又花了三小時,因為當時電傳機沒有現在那麼普遍,還得開車三個小時回來溫哥華寫稿再傳回台北與紐約,當年的電傳機傳一張要花三分鐘,光是傳稿也花了半個多小時。當時我大膽的假設與求證,斷定是因為華人幫派的紛爭,一名膽大小子幹下這椿天大的肇禍,他為謀財不惜殺人滅口,一連將俱樂部的職員與賭客,幹掉十二個人,全部是短距離的屠殺,現場真慘不忍睹。當時警方守口很密,十二個名單只問到幾個,只聽說其中都一名沒死(後來就靠這位頸上被槍傷大難不死的俱樂部職員所供的線索,幾年後在加拿大的艾門頓市找到真兇的)。這條新聞當然很轟動,連舊金山的繼老和廣告組的陳主任正好回到台北看到這消息,奇怪為何我會撈過界老遠到西雅圖去採訪。第二天、第三天我沒再去西雅圖,但是新聞卻是連連不斷發表,而且報導罹難者名單最多,報導案情也最全,甚至連西雅圖的當地洋報記者也打長途電話來採訪我,問我一些滄海遺珠的罹難名單。當時我沒公布這秘密,現在事隔那麼多年,說說也無妨,我是靠一名在溫哥華的好友,他在西雅圖的親戚正好就是十一個罹難者中之一,他特別請假到西雅圖去料理喪事,我順便請他每天現場採訪回電來,這些報導不詳細才怪。

    第二件新聞是發生在八五年春天的溫哥華楊子飯店小開倆夫婦的勒索分屍案,在溫哥華很少發生的大案件,害得我有好幾天澈夜未眠,因為本報香港版將溫哥華警方高度保密的涉嫌名單,詳詳細細的給刊出來,這個禍可闖得很大,警方當然很是不悅,我也變成當地洋報記者的採訪對象,現在回想那段時光,而且到現在這件案子還是沒有破,心裡不免一直在「發毛」。因為楊子飯店的閔老闆,是我的好朋友,而且他的住家與同一個街位住家的大兒子(被害的倆夫婦),離我住家也只差一個街位,他們兩家都是世界日報的長期訂戶。那年的四月,誰都知道靠一把鍋鏟在唐人街附近炒出幾幢房子閔老闆,在城中區的楊子飯店,每天營業長年不休息,只有在他娶媳婦時(他有三個兒子),才利用春節年假,全家在辦好喜事就回台灣度假兩個月。這年他為次子在溫哥華辦婚事後居然沒有回台灣,有一天到唐人街來找我,說他大兒子的報紙不要送了;我一聽要到退報這還了得,百般勸他不要給我這好朋友過不去,我注意到他眼珠頓時有反光,只說我以後會知道怎麼回事。我感覺到事我蹺蹊,也不便再說下去。後來不到一個月光景真相大白,他的長子就在他們那天為二兒子娶媳婦的喜宴中,為敬酒與朋友起口角,第二天清晨他太太去叫門沒人應,請警方破門發現紙條說被人擄去,要他拿七十五萬元去贖回來。我為了採訪也為了友情,答應與他合作暫時不透露風聲,還冒險為他去跑幾個現場,但是當他兒子及兒媳婦的棄屍被人發現在西溫市郊山路邊樹叢中後,警方只好公布這消息,本報並沒有搶先報導,只是這消息很轟動,各媒體天天追得很兇,警方還是守口如瓶,誰也拿他們沒辦法。

    不過,過了不久,本報獨家在香港新聞版捅出幾百字有關這案子的五個涉嫌逃犯詳細資料,簡直給溫哥華媒體界吃了一個不小的炸彈,世界日報當然又成了洛陽紙貴,只是溫哥華警方給惹火了,洋報記者猛叮著我,這滋味不好受,我再三解釋,這是本報特有的華文報紙全球聯線採訪,香港記者越過太平洋報導溫哥華的社會新聞,不足為奇。

    當時溫哥華警察局向來不把華文報紙當著一回事,也沒邀請過華文記者參加警局的記者會,後來溫哥華的華人越來越多,刑事案件也成比率多起來,為了幫助社會的治安及協助早日偵破這楊家飯店的案子,從此下柬請我們去開「招待會」,並正式宣布歡迎華文記者前往採訪新聞,全加聯播電視台還連播了幾次我們的「尊容」。警察局的大門為君而開,是否與本報捅出的「漏子」有關,那就不得而知了。

    第三件新聞也是有關華人謀殺慘案,也是一樣到現在還沒正式宣布破案。那是九二年夏天有關台灣麵粉大王苗育秀在溫哥華的女兒苗鳳玲的遇害消息,本報從僅僅由警方只公布在何時、何地發生何事的「一般」消息,對於何人、如何、為何,一貫無可奉告的情形下,本報發揮平時「練兵」的人際關係,以及台加的聯線採訪,搶先獨家報導出其「真相」,不但那幾天的世界日報又是洛陽紙貴,本報記者又成了洋報、洋電視台的採訪對象了。

    這情形與今年元月五日在溫哥華市郊素里發生的台商黃錦洲滅門自戕命案新聞差不多,不但震驚遐邇而且真驚天動地,由於關係一家五口人命外還牽涉到在台灣幾十億台幣的債務,使全美加以及全台灣的中英文媒體上頭條、頭版連連數日,欲罷不能(至十日止,溫哥華世報一連五天以此則新聞作頭版頭條),使這個「小城故事」遠播四方無遠弗屆。更重要的是溫哥華世報在報導及處理此新聞始終一直領先,而且打了很漂亮的仗,充份發揮了聯合報系同仁自始至終的團隊精神。

    在此次黃錦洲案的報導中,我們一共開闢了三個戰場。

    第一戰場是對北美洲地區來說,尤其在溫哥華的中文報,我們一直搶盡了圖文最快、最新、最多的風頭,加上台北的全力配合,黃錦洲及其全家福的照片更使本報成為洛陽紙貴、一紙風行了。本報除了每天刊出僑社議論紛紛的反應,並由王廣滇撰寫「黃錦洲事件迴響系列報導」,並且探討這個要了五人命的案子一些疑點或爭議焦加以追蹤。例如皇家騎警為甚麼等了六個小時才進入黃宅?黃錦洲究竟是行兇前還是行兇後才打電話到洛杉磯給他姊姊?為什麼他姊姊不立刻從洛杉磯打電話到當地、溫哥華或素里報警求援?

    第二戰場是對台灣來說,五日下午(台北是六日上午)我們的新聞稿先發給台北報系的聯合晚報在頭版頭條刊出,配合彩色圖片圖文並茂,結果給聯合晚報一個很漂亮的大獨家,以後每天除了先發稿給聯晚外,午夜另再收集更新資料給聯合報國際新聞中心發稿給台北三個報系等單位,令其他報紙瞠乎其後。為此,聯合晚報項總編輯稱將頒給本編輯部一筆「馬上獎」獎金犒賞,使大家喜出望外,因為我們已好久與稿費、獎金絕了緣了。

    第三戰場是對溫哥華及來溫哥華的中外媒體來說,本報儼然成為「台灣新聞中心」了:

    △六日上午,溫哥華的「省報」記者看到本報首先刊出黃錦洲的個人照片,特派人前來本報索取,刊於其七日頭版上,並配合刊出該報採訪駐溫哥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新聞秘書郭冠英譯出六日本報新聞的內容文字。

    △六日起加拿大CTV及BCTV電視台連番播映出在唐人街的書報攤上的本報頭版鏡頭。

    △六日晚上台北的台灣電視公司派其在紐約的主任丘岳及中國電視公司派其舊金山特派記者楊盛昱趕抵溫哥華,特地被調遣來採訪黃命案,也求助本報指點迷津。

    △七日溫哥華「太陽報」記者採訪本報記者楊世宏有關本報刊出黃錦洲命案的最新消息,並向本報特別要求索取黃錦洲生前的全家福照片。本報為此特地請台北世報辦博處的唐經台組長請聯合報通盲中心協助用電子檔將照片傳來,於下午六時交給該報攝影主任來取。註明有「世界日報提供」的該圖片與文字於八日該報頭版刊出。

    △八日BCTV電視台及CBC法語台派人採訪本報,並要了黃錦洲全家福的電子照片檔,於當晚在全加拿大各台播出。

    △八日「星島日報」翻譯七日「省報」,等於「抄」六日本報新聞。

    △八日「明報」的黃錦洲單人照片,與本報六日刊出的相同,如果不是翻照 本報的,也比本報晚兩天刊出。

    △九日「星島日報」頭版也翻照了我們八日刊出的黃錦洲全家福照片,而且 還用彩色,一看就只是翻照報紙的彩照--失真得太多。

    △其他還有台北的中國電視台及中國時報週刊,也派記者前來溫哥華採訪黃錦洲命案。

    △九日CBC廣播電台還訪問了本報記者楊是農。

    △十日Maclean雜誌向本報索取黃錦洲的全家福照片。

    乘長風破萬里浪

    第六屆政大校友世界嘉年華會特刊發刊辭

    ImageProxy

    算算從政大畢業已經45年,幹了一輩子晨昏顛倒的「跑」新聞日子,在海外艱困環境裡,可以無師自通鑄起報館凸字印刷用的中文鉛字,也可以在平地上籌建一家能印日報的報館不以為苦,而這次為籌辦第六屆政大校友世界嘉年華會,卻瀕臨「折腰」之危。但無論如何,還是要感謝大家給我們機會主辦這麼有歷史性的大聚會,更感謝大家排除萬難終於「上了『這』船」﹗

    話從前年(2007)的校慶說起。那年是母校80歲大壽,我們加西校友會破天荒組成24人的團隊浩浩蕩蕩回國,漫步在指南山下熙熙嚷嚷的校園裡、操場上生龍活虎的校運活動令我們目不暇給,醉夢溪畔體育館內看到熱鬧非凡的表演活動,步出館外還有燦爛的衝天煙火,與心裡捺不住的激盪共鳴飛揚。我們也曾試圖在四維堂、果夫樓(原圖書館)、新聞館….. 捕捉昔日那些魂牽夢縈的日子。

    5月18日的中午,校友總會總幹事鄭安國召開了全球各地校友會長的會議,年輕的吳思華校長致歡迎詞後,展開討論。誰來主辦兩年後的下屆嘉年華會的議題可謂大費周章。數數前幾屆,吉隆坡(馬來西亞)辦了第一屆,墨爾本(澳洲)第二屆,台北辦了第三及第五屆,洛杉磯(南加州)第四屆,剩下的校友會、眾望所歸該由舊金山(北加州)接辦,沒想到北加會長「力排狂瀾」謝絕到底。坐我正對面的鄭總拋來幾次傾銷眼,問我來接如何﹖

    我說,本會只有百來名校友,每次辦活動都是「要錢沒錢、要人沒人」苦撐著而已,除非在赴阿拉斯加的豪華郵輪上辦。因為在2004年我們曾經辦了一次90名美加校友的冰河之旅,只要一上船,幾百人吃的、住的、玩的(靠岸可旅遊、開船可開賭),還有看的(船上夜總會的精采節目)幾乎不用愁,只是船上八天費用,不是每個人可以多花一千多美元的負擔。沒想到這招「險棋」嚇不倒經年打滾在「管理眾人之事」的人,一致通過由本會接辦2009的海上嘉年華會,而且鄭總希望還要在陸地上辦一次餐會。

    回「加」第一件事就是召開本會理事通過接辦這項歷史性任務,當然最大的問題還是為了如何「要錢」、「要人」而懸著,最後決定「零計劃」,要辦可以,要錢?「去找啊!」。為了上萬全球校友的「知的權利」,設個網站給大家通信息吧,一問之下,網站開戶上千(元)、養戶上百(每月)。「錢」字這條路,真是太無「情」。好吧,現在網上的部落格不是遍地開花嗎﹖試了幾家還是「苦夠」(Google)最滿意,這個本會主辦的「第六屆政大校友世界嘉年華會」部落格就這樣無本萬利的開張了。

    籌備會也由理事會原班人馬組成了,副主委廖國欽、活動組吳麗珍、新聞組韓尚平、總務組歐陽葵等都報名上船全程服務到底。.我們一直等到去年的五月輪船公司公布今年的船期及價目,立即作幾家旅行社比價,最後是在洛杉磯的安利旅行社標到,我和廖國欽及吳麗珍飛去洛城簽約好了,立即發展宣傳攻勢。

    http://www.chengtacan.blogspot.com

    網站的建立當然是一點一滴到處問來的,一通走天涯。首先在美加的世界日報刊出新聞,接著在台灣的中央社也發稿到全球僑報。我用「是該比」(Skype)聯繫了在大陸、澳洲、馬來西亞、日本、香港、印尼,甚至莫斯科、匈牙利、西班牙等地的僑報刊同步刊出新聞,網站也都看到了。後來本會在台北校友總會支持下分寄公函給所有的各地校友會,還個個打電話給各地會長,請大家告訴大家。結果一下子有200多人繳了一百美元報了名。當然台灣地區校友最多,其次為加拿大、美國、澳洲、馬來西亞、日本,大陸、印尼......。

    我們把這趟「冰川之旅」的內容淋漓盡致地「鋪」(Po)到網上,並對歷屆活動作了詳盡回顧。除了在馬來西亞召開的第一屆嘉年華會外,第二到第五屆、「前四屆」等等,都盡量圖文並茂鋪上去,用幻燈上了近千張照片,數不盡的歡笑與歡樂,印證出只有在校友團聚時回味往事最美、最樂。You Tube也帶你去聽校歌演唱,去看風景綺麗的溫哥華、維多利亞花園、冬奧的滑雪勝地、國畫似的班芙等各種接駁陸上旅遊,希望大家賓至如歸。而且不論您在何方,只要一通電話或電信(E-mail)來報名, 旅行社的張小姐就會電馳連絡與服務。

    台北的校友總會的陳總、莊副等各位長官及湯小姐辛勞協助,我們銘感五內。說破了嘴,我都希望上萬校友來參加,但只有一位校友我寧願可他不必來上船。前年五月在台北,他頒授給我大會會旗主辦下屆嘉年華會,同年十月我在溫哥華的千人後援會的晚宴上,我上台獻上本會小錦旗給他,他當場答應09年來參加海上嘉年華會。散會的時候他還是掛著那招牌笑臉抱歉地說:「當選了就不能來噢」,我說:「當然啦!」。大家不用猜我說的他是誰,那就是現在的中華民國副總統蕭萬長校友。這本特刊原本也是在「要錢沒錢、要文(章)沒文」下,給他們「吹」出來的。我們利用電腦軟體自己設計編排版面再送交印刷, 不但省下許多口舌, 更省下很多原本就沒有的銀子,因為再苦也要「變」出來。

    我為此回台兩次「拜拜碼頭」:去年3月回去投票,一下飛機給團長及各系校友代表「磕頭」。第二次是去年11月回台參加會議時特別回母校邀請校長來參加。大家的熱情湧現,深感「親愛精誠」校訓特別溫暖。然,一場全球金融風暴和震驚寰宇的豬流感,像大風大浪的衝來,參加的名單幾乎動搖了三分之一。經濟與健康的考量都需要尊重,不同的是我們母校不知歷經多少次風浪和革命洗禮才矗立至今,這次籌備工作更讓我們體認到凡事經過大風大浪的滌鍊,才能譜出更燦爛的生命樂章。我們乘長風破萬里浪而來,祝福大家善加利用船上設施,盡情享受海天景色,與平日難得見面的校友共敘情誼,創造美麗難忘的回憶。

    淨空心靈,讓經典呈現

    ──如何發揚優質中華文化

    我認為中華文化一直無所不在,它有五千年的傳承,並不是一兩個世代便能建立或摧毀。它是一個歷久彌新的文化,經過不同時代的淘洗淬鍊,本身即是優質。我們今日談到中華文化的傳承,應是如何讓承載著及發揚中華文化的經典,在日常生活中燦然呈現。

    所謂經典,無論古今中外,都是從人類心靈最深處發出,直達人類心靈深處的過程。淺顯易解者如圖畫、音樂在視覺和聽覺上讓人感動,更深層的乃如一個民族性的外延。中華文化的精髓,都記載於經典之中,正如杜牧所說:「經書括根本,史書閱興亡」。中國人自古讀書的風氣,除了世代相傳之外,當然,科舉考試制度也有很大的功勞。

    但是,「讀聖賢書所學何事?」才是讀書的真正目的。

    自秦始皇以降,經書歷盡劫難,幾把大火,從焚書坑儒、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以至不久前的去中國化,為的是「政治正確」。這種毀滅文化遺產的行徑,也不僅發生在中國,人類古文化遭到天災、戰爭的毀損更是怵目驚心,而人類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開始為保存歷史古跡而立約、立法。我們發揚中華文化,也必須從回歸經典著手。

    為什麼古時候的東西就一定好呢?最近的例子就是2008年8月8月8日晚上8時開幕的北京奧運會。現在全世界也都學到「八」與「和」這兩個字。

    Enjoying the preview?
    Page 1 of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