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millions of ebooks, audiobooks, and so much more with a free trial

Only $11.99/month after trial. Cancel anytime.

A Biography of Fan Hanjie: 范漢傑傳: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爭傳奇
A Biography of Fan Hanjie: 范漢傑傳: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爭傳奇
A Biography of Fan Hanjie: 范漢傑傳: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爭傳奇
Ebook259 pages22 minutes

A Biography of Fan Hanjie: 范漢傑傳: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爭傳奇

Rating: 0 out of 5 stars

()

Read preview

About this ebook

本書紀錄范漢傑將軍生平。范氏早年響應孫中山救中國號召,放下艦長、陸軍上校軍銜報考黃埔軍校第一期並兼地形學教官。畢業後投入東征,北伐,抗日,國共内戰,黃埔人中首升師長,這些戰爭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國共並肩抗日時太行山戰役立大功,朱德親贈「太行屏障」錦旗,在陝南率領少數官兵,重創日本關東軍,讓國軍主力突圍撤到大西南長期抗戰,日報譽為「大膽將軍」,杜魯門總統頒贈美國自由勳章。

 

國共内戰時與胡宗南閃擊清剿延安,毛澤東星夜狼狽逃亡;此役導致毛餘生變態自卑的後遺症,以致晚年左整劉少奇,右鬥接班人林彪。一年半後共軍圍攻熱河(今遼寧)錦州,毛為報一箭之仇,將功贖罪,親自指揮甫獲蘇俄最新武器裝備的東北野戰軍與范對陣。遼西會戰范漢傑堅守,最緊急關頭上司衛立煌違令不支援(

Language中文
PublisherEHGBooks
Release dateJun 1, 2022
ISBN9781647843052
A Biography of Fan Hanjie: 范漢傑傳: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爭傳奇

Related to A Biography of Fan Hanjie

Related ebooks

Related categories

Reviews for A Biography of Fan Hanjie

Rating: 0 out of 5 stars
0 ratings

0 ratings0 reviews

What did you think?

Tap to rate

Review must be at least 10 words

    Book preview

    A Biography of Fan Hanjie - Dah S. Fine

    自序

    二O一九和二O二O年交接之際,我們小小地球村突然來個陌生客:新冠瘟災。既來了又不捨得走,逼得大家居家防疫,畫地為牢。我因禍得福,趁這一時機,趕緊把多年前家兄大英托孤把先父范漢傑生平手稿付印。原意《范傳》僅在子女家人中留傳,惟請長輩校對歷史地理時,認為范將軍在抗日戰爭中出生入死保衛大西北,是中國現代史中不可埋沒的一頁,一致鼓勵該付諸於世,以存史實。

    鲁迅在《呐喊》開篇自序中有這幾句話:「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顿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坊間出版了各種版本《范傳》在歷史長河中,警世在「勝者王侯敗者賊」世俗枷鎖下,看出先父平凡中的不平凡。編者是先父第七子,范文正(仲淹)第二十三世。

    先父出身廣東農村,秉承家訓刻苦耐勞,和范系第一世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宗訓,齊家治國。抗日戰争時出生入死,勝利後目睹上海官場貪腐發「劫收」財,二次向蔣中正辭職退休,赴台與家人厮守餘生,二次被拒。

    那時國共内戰方興,先父毅然要子女移遷并入籍台湾。不久先父锦州战役被俘入獄,曾稱兄道弟、甫委他全權指挥东北全部國軍(撤職衛立煌並軟禁)的蔣中正,瞬間反目視他為叛將,海峡兩岸都不是人。子女生活突墜困境,甚至一度靠糊火柴盒賺點小錢糊口。不少當年黄埔軍校同窗或學生(范進黄埔當學員時並兼地形學教官)来台後高官要職,對范家却路遇避走,不宵一顧,世態冷暖,不勝唏噓。

    大部范家子女半輩子都未能跟他相聚,但都坦然無怨。反之,他在戰俘監獄中殷殷来信,訓誨每人要有一技之长,科技報國,却都銘記在心,秉承以報。

    唐太宗李世民《舊唐書•魏徵傳》警世名句:「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德國柏林猶太人萬人塚進口處的匾牌(一位波蘭猶太人歷史學家敬題):「一个忽視歷史的族群,必被歷史忽視。」(Eine Gruppe, die Geschichte ignoriert, muss von der Geschichte ignoriert werden)。筆者肅然起敬,凝思良久。

    是為序。

    美國加州聯合市竹廬

      2022.04.01

    一、千年傳承范氏家譜

    一、千年傳承范氏家譜 范大福

    Genealogy of the Fan Clan

    范大福

    Genealogy of the Fan Clan

    摘自《A Thousand Years of Tradition — Genealogy of the Fan Clan》

    北宋范文正公名仲淹(989-1052)崛起江蘇蘇州後,開始重有世系的族譜,他是本系的始祖,憂國憂民的志士仁人曾作曠世絕品《祭石曼卿文》、《岳陽樓記》等。《岳》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我是范文正公第二十三世。

    三百年前十六世范日若移居今廣東省大埔縣桃林村務農,葬苦矶頭。1946 年清明節曾去謁陵。兒子(十七世)范敬廷葬白石背,1945年清明節前往掃墓。

    二百年前,先祖范畢年(號逸亭,十八世,1764-1804)遷入離桃林村约十里的三河區滸梓村定居。在東村的東寺塘(水塘)前蓋「天一樓」。十九世范濟宗,二十世范世金(麗生),二十一世范海門時人口日增,房屋不够居住,便在村西建三堂十八間祠堂,屋名逸公祠,號澄懷堂。范漢傑是第二十二世。

    澄懷堂是个典型的院落式土坯房,傳统的客家民房。有前庭後庭,各自功能的单層房間圍繞這二庭。世代子孫都曾住過這裏……

    謹以本文獻给我们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及世代相傳的先祖。他们訓晦子孫勤工儉學,饋報社會。他们對家庭共同體價值的重視,供應我們堅忍生命力,坦然渡過一生中最艱辛的時刻。甚者,他們赋予我們分辨大是大非的宗訓,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勇於面對向各方各類嚴峻考驗。

    (编註:考慮篇幅,僅將英語原著摘譯如上)。

    二、范漢傑的生平事跡

    二、范漢傑的生平事跡 范大英

    Fan Hanjie life story

    范大英

    Fan Hanjie life story

    (編註:2004.04.06修訂於台灣台北)

    范漢傑本着客家人特有風骨,長期在外繼續軍旅生涯,報效國家,为中華民國東征、北伐、抗日、剿匪等,無役不與,為傑出名將之一。抗日戰争勝利那一年,國民政府同時發表范漢傑、羅卓英、吴奇偉為省主席,「大埔一縣三省主席」一時傳為佳話。

    先父事功彪炳,久为國人所敬仰,但其平生不自炫耀,故少知其生平詳細史實。其子十人女二人,均有卓著成就,連同婿、媳,一家獲博士、碩士、學士學位者十餘人,均為科技界之精英才俊。孫輩傑出者更眾,擴及工、商、農、醫、法律、經濟、機械、電子、資訊、太空等領域,分佈在各大洲,與當地科技公司,参與顧問咨詢工作。在國内者,多從事國家各項經濟及文化建設。在國外者,大勝、大福、劉叔慈(大渝夫婿)均曾受當局邀請回國講學或贊助國家建設。大英、大匡、大福、大洪、大都、叔慈等,均曾被公司派往他國,從事國際工程顧問咨詢服務工作。

    適逢先父冥誕一百零一週年及逝世二十一週年紀念,特參考鄧家孫所编【范漢傑先生年譜初稿】及遺留之日記、書信撰寫本文,以表彰先父之美德,頌讚其忠勇愛國,悲天憫人,啟發後輩之精神不死。

    范漢傑,名其迭,字汉杰,以字行,曾另自號詔賓、德政、德正等。范氏第二十二世,廣東省,大埔縣,三河壩,梓里鄉,滸梓村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丙申農曆九月二十三日(1896.10.29)卯时。於 1976.01.16 晚十點二十五分,病逝於北京醫學院附属醫院,享年八十一歲。

    第二十世祖父世金,體魄魁偉,類其曾祖父,先父出生前八年逝世。祖母黄氏敏慧,是同村下村黄屋人,勤儉慈慧,卸下嚴肅而温和,言工德容,四德皆備。晨起力作以達深夜,為家人鄰里所敬畏。識者均尊之為「滿婆」而無敢名者。督率嗣子媳婦,尤無微不至,但亦能體恤他人勞苦,故對諸孫之提携、背負、澣洗等事,均親力為之。憐貧恤孤,著聞鄉里。對子孫小有浪費,則嚴加誥戒。對嗣子錫放課讀之督責,雖至而立之年,猶不寬假. 故識者謂錫放之渊博,實得力於母教,而賜福於後,更著為口碑,誠為客家人(Hakkasan)婦女傳統懿德典範。

    先父出生時,祖母已逾花甲三年,逝世时七十有三,先父時年已十二歲矣。先父幼年與祖父、母同住於天一樓,深得祖母教化。

    父錫放(1868-1931),第二十一世,號之準,字海門,以字行。為伯祖父世錦之季子。因祖父世金與祖妣無出,而以為嗣。父體壯貌偉,聰穎强記,工書能文,學通中西,律己嚴謹,急公好義,功在郡國,望重鄉邦。年十五,隨父習商於廣州,亦商亦讀,逾二年,由於諒山之役(廣西鎮南關外),中法戰争,我國敗績,憤歸力學。1898年戊戍政變後,設帳授徒於西瀚軒(後改為梓里范氏仰文小學,現改為范氏福利會館),課時務經世之學,政治鼎革之理。暇則談理性,說因果。著有【桐陰誌果】二卷,【范世家乘】十二卷,【先哲紀元】十二卷,【獺祭彙編】四卷行於世。

    1904年與村人范貞士、林英三倡辦梓里公學堂於原寶月寺,為全邑首倡。三年間,偕戴培元遍歷南洋各地,擬為公學募款,以當時商情清淡,未全遂願。駐馬來西亞 Penang(檳城)領事,戴春榮重其人品,聘為記室,因而識戴鴻慈,鴻慈嘆為曠世奇才。

    1909年(宣统元年),父錫放自任梓里公學義務校長,迄於終身(原錫放為董事長,校長林英三)。造就人才甚眾,如范修彥、范葆初等均受他獎掖護送,以廣州長裕號(為世錦公祖業)作保,使入黄埔陸軍小學等,為其著也。他1912年(民國元年)被選為大埔縣参議會議員。與錫放同時知名而能切磋砥礪之親友,有鄧文史(雲臺,是日本駐汕頭領事館書記,通日語)、林仙使(飛雲,林泉之孫,知事筱松之子,與范族世有姻婭之親,鄰鄉松水澗人)、何士東(太史如璋之子,雙坑人)等。鄉子弟受錫放影響,力求上進者尤多,如大麻小磂郭學文、郭思演昆仲等,【大埔縣誌】刊有其傳。

    母鄧礪山氏,長海門公一歲,為本村印尼僑領鄧本初先生長女,慈慧而有處世之才。生其通、其逵、其適(舒巢)、其迭(漢傑)、其逼(劍江)、其述(作人)六子。大家庭人口眾多,能分工協作,和衷共濟,見其領導長才。庶母王淡氏,生細嬌,細碧(碧辉)二女。

    長兄其通,字朗侯,右眼因疾失明,自號左明。長先父九歲。幼從父讀於西瀚軒,國學基礎深厚,富國家民族思想。稍長喜讀書報,吸取世界新思潮。1908年遊英屬檳榔嶼(Penang Palau,今之馬來西亞),受知黨先進謝良牧與領事戴培元,介紹其加入同盟會,從事宣傳,發展會務工作。1910年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孫中山、黃興、趙聲等人到檳榔嶼向海外愛國僑胞籌集鉅款,準備在廣州再次起義。因其通天資英發,秉性剛強,才高膽壯,頻繁往返印尼、新加坡等地,宣傳革命,喚醒海外僑胞為革命多作貢獻。後隨孫中山前往夏威夷等地籌款,因積勞成疾,1911年冬病逝於新加坡,年僅二十四歲。其通參加革命,壯志未酬身先死,卻有聲於鄉邑,對先父為人有極大影響,【大埔縣誌】亦刊有其傳。

    二兄其逵,大先父五歲,亦隨父讀。體健、沉靜、樸實、孝友仁慈,急公好義。長隨母舅佛騫先生業商於荷屬印尼首府 Jakarta,極有成就。旅印尼族人同鄉賴以發達者甚夥。先父一生從政清廉,能無後顧之憂,二兄全力支持大家庭之經濟,功不可沒。兄弟手足情深,始終不逾。先父於東北錦州戰役被中共所擄,羈滯大陸期間,多由其逵長子大開在印尼負責通信聯絡及接濟醫藥、衣服、食物、日用品和金錢等,給予精神物質莫大支援。

    三兄其適,號舒巢,長先父三歲,為清增生,體弱而工心計。畢業於梓里公學後,與先父同進廣東師範修業。1912年赴印尼業商,薄有成就。1931年返國侍父病,助母管理家業,服務鄉里,亦使先父對家庭顧慮減輕不少。

    五弟其逼,字應兆,初號劍人,因病弱改為劍剛,後又改為劍江,小先父三歲。及長得先父照顧,就讀於汕頭嶺東商業專門學校,再進廣東省無線電專門學校,抗戰時被保送四川成都峨嵋山中央訓練團受訓,歷任公職。

    六弟其述,號作人,小先父八歲,受漢傑愛顧,先在廣州讀中學,再入黃埔軍官學校第四期步科。畢業後,歷任排連長、副官參謀、副團長、主任參謀、團長、少將高參等軍職。1950年自海南島撤退到台後,曾在聯勤總部任職。後轉任南部防衛司令部,假退役後轉任台南榮譽國民之家教導組長、總務組長等職。體魄高瘦,能吃苦,慈悲為懷,常樂於助人,很得眾人尊敬,鼓勵族人要遵守文正公之家風。

    1901年先父六歲隨父讀於私塾西瀚軒。1905年改進梓里公學就讀。畢業後,以其體高力壯,為人孝友,居家從事耕作農務,替父母兄弟分勞,為一吃苦耐勞典型客家子弟。

    1910年梓里公學畢業後,隨三兄其適同往廣州,擬入黃埔陸軍小學. 因不諳粵語不果。後入優等師範附屬理科。先父既離家務有餘力於學,入學後成績為全堂之冠。

    1911年夏,以習師範理科不合志趣,投考入廣東陸軍測量學校,第五期三角科天文測量班得償所顧。精研高級數學。當時其堂兄范其務(號志陸)由黃埔陸軍小學保送直升南京陸軍中學,聞訊十月十日武昌起義,隨即組敢死隊赴武昌隨黃興攻漢口。堂兄其務追隨縣人鄒魯(海濱)從事革命工作之始,對先父日後忠黨愛國思想,深受影響。鄒魯是國民黨元老,孫文遺囑上證明者中有他的簽名。先父聞武昌起義,隨即投身革命行列,參加廣州光復。

    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先父仍肄業於廣東陸軍測量學校第五期三角科天文測量班。參加廣東第一次海陸軍運動大會榮獲冠軍,得都督胡展堂(漢民)、鄧堅陸軍總司令、廖仲愷財政司長等獎杯錦旗。漢傑受到莫大鼓勵,萌獻身軍旅,報效新中國,立下堅定不移之志向。

    1913年以第五名成績畢業於廣東陸軍測量學堂第五期. 即追隨留日學成回國之堂兄其務,參加廣東陸軍,即出任廣東測量局三角科科員;率員工至東江、北江及廣州、潮州一帶從事測量工作。先父思考精密,長於數學繪圖,此一長達數年之行軍、勘察、調查、測量工作,及其後來從事軍旅生涯,善於擬訂作戰計畫,訓練幹部,襄贊長官,指揮作戰,與敵週旋、洞察先機、殲敵致勝等均有深遠之影響。

    1915年,以原配林浩英早卒,回家續娶三河壩東文部沈蝶英為妻,但不久亦卒,與林氏合葬於本村犁頭嘴。

    1916年,先父仍如前執行工作,及參加護法,倒袁(世凱)運動,往來於閩、粵、港、廈間。是年以族人丁口日繁,滸梓村東寺塘下之天一樓老屋不敷居住(天一樓坐東向西,左側以本族合祠為中心,祠左三百公尺為梓里公學即前之寶月寺;祠右為尊祖樓、樓外樓、天一樓;再右為其務兄祖居之司馬第)。乃於天一樓對面隔溪之村西黃泥田,建築三堂十八間祠屋,名逸公祠,號澄懷堂。先父(其迭)親自率六弟作人(其述)測量地形,繪製地形圖,三兄舒巢(其適)負責設計、招工、選料、放樣、施工、監造,前後歷時三年完成。逸公祠位於滸梓村盆地溪流西岸,坐西向東,後枕石巖頭山左後鄧屋右後曾家祠堂,左有星高寨,右為仰文公祠,地輿家稱之為烏鴉落陽形。

    1917年,國父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軍政府,就任大元帥,成立援閩粵軍。大元帥府任命日本海歸蔣中正張群為參軍。

    1918年,孫中山得廣東省長朱慶瀾之助,撥親兵二十營,編成援閩粵軍總部,增加援閩粵軍軍力,命陳炯明為總司令。陳兼第一軍軍長,第二軍軍長許崇智,參謀長鄧堅(仲元),參謀處長譚家駿,上校參謀蔣中正,衛立煌任排長。由堂兄范其務策劃,派先父在新粵軍中任排連長,少校參謀,第二支隊營長。隨粵軍進佔閩南,驅逐閩督李厚基,閩軍退守於閩北。

    是年援閩粵軍總司令陳炯明適旅經三河壩時,各界開盛大歡迎會,聞悉先父之父錫放公賢,精通國語粵語,幹練有為,擬聘為粵軍軍事專員,錫放公未為所動。

    同年,村西黃泥田逸公祠落成之日,合遷入新屋及先父與鄰鄉石門嶺童梅蓀長女童績華女士結婚,兩喜事同時宴客,是為鄉間罕見盛事,一時傳為佳話。

    1919年一月,廣州軍政府改稱為護法政府。蔣中正受到孫中山向陳炯明的推薦,出任粵軍第二支隊司令,所部約三千人。先父駐軍褔建漳州任漳廈公路測量隊長。粵軍進襲福州敗仗後赴滬回粵。先父來閩可算一生中極其寶貴的奇遇,結識蔣中正於微時,從此情同兄弟餘生。三十年後蔣臨撤大陸赴台灣前,任范為第一(膠東)兵團總司令,幾乎殲滅陳毅、粟裕、劉伯承和鄧小平部隊;遼西會戰前一度考慮任范為全東北國軍最高指揮官(會戰後魏立煌遭撤職軟禁)都為此次結識伏筆。

    image2.jpg

    少年范漢傑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戰國•魯•孟子《告子下》

    北平學生發起五四運動。十月十日國父改組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

    1920年,粵軍由閩回師返粵,逐走桂系,先父轉任兵站派出所所長。堂兄其務再度赴日本深造。是冬國民黨元老、廣東大埔鄒魯任兩廣鹽運使,其務返國就任科長,先父任鹽運使公署緝私總稽,九江緝私船管帶,後又升任緝私艦江平艦艦長。巡迴於廣州至梧州西江水域緝私任務。對當年盤據粵省駐梧州桂軍師長劉震寰有來往。同在鹽運使署工作者計有:鄒琳、蕭菊魂、蕭幹臣、蔣光鼐、蕭懋之、譚啟秀、梁致廣(季寬)等人。

    image3.jpg

    (國史館提供)

    1920年 任兩廣鹽運使公署緝私艦江平艦艦長

    1921年夏,孫中山派粵軍討桂軍興,桂軍扼守梧州,屢攻不下,先父助堂兄其務,隻身潛入梧州之木雙墟,策動桂軍師長劉震寰歸順孫中山。幾經策劃卒告成功,漢傑膽識過人由此可見。

    1922.06.16,粵軍總司令陳炯明提出聯省自治,悍染背叛孫中山大總統。孫任鄒魯特派員奉命討逆,任堂兄其務大元帥府參謀與粵海關監督。先父協助討陳,往來於閩、粵、桂、港間兼司機要情報工作。

    1923年,先父任建國軍桂軍總司令部(總司令劉震寰)中校參謀、作戰課長、支隊(團)長、第六路上校司令等職。時鄒魯任廣東省財政廳長,後任廣東高等師範校長。堂兄其務任廣州禁煙督辦。先父任第六路司令時,一度曾兼任廣東三水縣縣長,就地籌補給。先父深感當時軍隊紀律敗壞,政治不上軌道,乃有重新學習,再造自己之壯志。

    1924年春,孫中山創辦陸軍軍官學校於廣東黃埔,蔣中正任校長。先父決心追隨孫中山革命,辭掉桂軍總司令部高級參謀及第六路上校司令職務,由鄒魯(1885-1954)、劉震寰保薦,六月考進軍校第一期作黃埔生,從頭幹起。隸屬學生第四隊。因創校缺地形學教官,而先父出身測量學校,精通數學,因此總教官何應欽選聘漢傑為兼任教官,傳為美談。黄埔一期中幾乎所有五百多學員,見到他都得叫他一聲大哥

    image4.jpg

    1924.06 放下上校軍銜,報考黃埔軍校士兵,立刻聘為軍事地形學教官。

    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裏面就是最大的。

    —《聖經》馬太福音十八4

    漢傑服膺三民主義,為國家民族奉獻之情操,很受蔣中正校長及廖仲愷黨代表激賞。由黨先進戴季陶和鄒魯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始終如一。畢業後返回粵軍,從基層幹起,任教導第一團第二營第五連排長,後改任第二團副連長。

    image5.jpg

    (國史館提供)

    1924.06 廣州黃埔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陞官發財行往他處 — 民國•黃埔軍校對聯 1924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民國•孫中山 1912

    攘外必先安內 —民國•蔣中正 1931

    1925年孫中山由滬回廣州,整頓討賊聯軍。徹底整編粵軍第一師,任用忠心於革命,不附陳炯明的幹部。

    image6.jpg

    (國史館提供)

    1924.06 黃埔一期學生通訊錄照

    image7.jpg

    (國史館提供)

    1924.06 范入黃埔一期學生兼軍事地形學教官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春秋•孔丘《禮記•大學》

    image8.jpeg

    (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館提供)

    28歲上校司令報考黃埔軍校第一期

    做平凡人,行不平凡事。— 民國•范漢傑

    一月孫中山任粵軍李濟深(號益能,繼梁鴻楷)第一師師長,下轄兩旅四團先父任李濟深司令部少校參謀。第一旅旅長陳銘樞(字贊三、月樓、競存,堂兄其務陸軍中學之同學)轄第一團張發奎,第二團蔣光鼐。第二旅旅長陳濟棠,轄第三團鄧演達,第四團鄧世增。五月先父升任旅長,屬陳銘樞中校主任參謀。旋隨軍回師廣州,討伐滇軍楊希閔、桂軍劉震寰叛變; 七月國民政府成立於廣州,粵軍第一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李濟深),先父任該軍第十師(師長陳銘樞)第二十九團(團長孫純)第一營中校營長。

    1925.03.12 孫中山癌症病逝北京。

    十月,蔣中正校長第二次東征,第十師奉派討伐南路之鄧本殷部,繳獲人槍甚多,改編時先父升任為第十師第二十九團團長。當時,國民革命軍所屬一百餘團長中,出身黃埔一期者僅孫元良、李果及先父三人。惟李果及先父在進入黃埔軍校前,已任過上校團長職務,年齡已近三十,是進黃埔軍校年齡最大者。

    長女七月七日(農曆)出生於潮州,嗣女,祖父命名為嫣娣。長子十二月六日(農曆)出生於潮州,祖父命名為大潮。

    1926年五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粵軍第四軍所屬第十師(漢傑二十九團上校團長)、第十二師擊敗兩湖吳佩孚於湖北咸寧汀泗橋,因而名聲大噪,被譽為「鐵軍」。十月,光復武昌,三十一歲先父以功升任為第十師(師長蔣光鼐)副師長。旋率第十師主力擊潰另一檔路軍閥孫傳芳部於江西德安馬迴嶺,孫畏戰役前逃跑,攻下九江及南昌。孫是東南五省福建、浙江、安徽、江蘇和江西的聯帥。滬上外報載稱「五省孫聯帥敗於一個年輕將領」馳譽一時。

    image9.jpg

    (取材自360百科)

    1926.05「鐵軍」擊敗奉系軍閥吳佩孚於湖北。

    左起吳佩孚,張學良

    image10.jpg

    (取材自搜狗)

    1926年 孫傳芳。「五省孫聯帥敗於一個年輕將領」

    將不在勇而在謀 —春秋•吳•孫武《孫子兵法》

    image11.jpg

    黄埔軍校一百零八將(取材自百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春秋末•孔子《論語•述而》

    不薄今人愛古人 — 唐•李白《戲為六絕句》

    1927年次子一月廿日(農曆1926年十二月十七日)出生於潮州,祖父命名為大英。

    1927年三月,「寧漢分裂」第四軍軍長陳銘樞,師長蔣光鼐、戴戟先後受唐生智及鄧演達之逼迫,離武漢汪精衛容共的國民政府。先父旋亦去職,赴南京晉謁蔣中正校長,委充浙江省浙東警備師師長,駐錢塘,是為黃埔一期學生中最早升任師長者。是年大埔縣内土共勢識,父海門率其逼、其述與童文週為避土共騷擾,同赴上海及杭州遊覽。其逼任師部上尉軍需,其述 (黃埔四期)任連長。

    八月,蔣總司令自動下野返浙江奉化,九月東渡日本。浙東警備師改編入第十一軍。先父轉任廣州第八路軍總指揮部(總指揮李濟深)高級參謀,被保送日本考察軍事、政治、經濟、工業。因鑑於建國非單純可賴軍事達成目標。十一月,蔣中正由日本返國,復任北伐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繼續北伐。

    1928年在攻克濟南前,日本出兵山東阻撓北伐,在濟南對國民革命軍和中國人民大肆屠殺,發生「五三慘案」,中日關係惡化。

    「五三慘案」後漢傑派赴德國考察軍事,並物色德國軍官顧問,是黃埔一期生中第一位被保送留德者。先在德國各兵科專門學校見學步兵、砲兵、騎兵、工兵、輜重兵等五校。後來又轉赴歐美各國考察軍事、政治、經濟、工業等,前後達三年之久,對歐美國家科學進步,留下深刻印象。

    (編註:范漢傑於1946 年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褒揚令提及協助美國高級軍官的功勳。范主以德語與他們交流。)

    image12.jpg

    (取材自Google)

    1928-1931 范漢傑派赴德國五所兵科院校考察三年

    墊定國民政府建軍西化 (「九•一八」後去日化)

    十月改組國民政府,任蔣中正為主席。十二月底張學良等聯名通電,宣告奉、吉、黑、熱四省服從國民政府。

    1929年當時仍留學德國,見祖國內有軍閥群雄割據,内戰頻仍;外有列強虎視耽耽,企圖瓜分我中國國土。先父堅信要強國,必須學習日、德先進國家,先消彌一切國内戰亂敵對勢力,完成國家統一,然後才能一致對外。社會安定,人民富裕,中國才能成為富強之現代國家。日後對各子侄青年,勉勵多研習物理、農業、醫學等科學,不贊成從事政治、軍事等,其原因在此。直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立即返國共赴國難及奔(父)喪。

    三子四月二十日(農曆)出生於潮州,祖父取名為大深,幼年過繼母舅童保華為嗣,改名童本深。

    1931年六月二日端午節前夕父錫放公病逝於澄懷堂,三兄、五弟及六弟隨侍在側,為等待二兄其逵及先父返國,停柩在堂。

    image13.jpg

    (取材自搜狗)

    1931.11 江西瑞金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毛澤東自任主席。

    1949.10 改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 元•無名氏《謝金吾詐拆清風府》三折

    image14.jpg

    (取材自搜狗)

    懷著滿腔熱血「先天下之憂而憂」少年范漢傑立志安內攘外救中國

    漢賊不兩立 —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先父兼程返國共赴國難及奔父喪。是年冬,安葬錫放公於梓里公學左側後山坳,堪輿家稱墓地為螃蟹游湖。稍後先父以留德期間所患咯血症復發,乃決定攜眷赴廬山休養,並向蔣中正主席報告在德洽商德國軍官為中國軍事顧問之情形,除三兄舒巢留家協助母親料理家務外,二兄其逵(1891.06.26-1966.08.30)則護送先父夫婦往上海轉廬山,遊罷上海分手黃浦灘邊,搭輪返回印尼 Batavia(今名Jakarta)僑居地,手足情深,申江一別,無緣重逢,天公作弄人耶?

    1932年,「一•二八」第一次淞滬會戰爆發,堂兄其務及十九路軍各將領號召全國愛國志士參加抗日戰爭。先父不顧自己有病在身,毅然前往,任第十九路軍總部參謀處長、副參謀長,全心投入,在全國群眾同仇敵愾之下,戰績輝煌。先父卒因過勞,咯血症復發,更趨嚴重。原擬在杭州西湖湖畔靜養,後受各方友好相勸慰及精神和物質上之支助,回到遠離塵囂之廬山療養。平時讀書看報,寫信交友,遠客來訪則一同遨遊林泉雲海之間。選購鍚放公紀念圖書館所需典藏,國學書籍約三百五十部,分裝十數大箱,寄回廣東澄懷堂收藏。

    四子七月二十五日(農曆)出生於廬山匡廬,取名大匡。

    十月下廬山前往廈門,暫住鼓浪嶼休養。十一月上旬,決定參加福建綏靖公署工作,先將妻兒遣返廣東汕頭探親,待工作安定後接回定居。

    十二月初前往福州,就任福建綏靖公署(主任蔡廷鍇)參謀處處長職,蓋因在十九路軍曾經患難與共也。是時,蔣光鼐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堂兄其務任省政府財政廳廳長,五弟任該廳課長,六弟就任福建馬江水巡隊長。

    1933年一月,日軍攻陷山海關,入侵華北,十九路軍所屬各師,抽調志願官兵編成兩旅,第一旅譚啟秀,第二旅張炎領軍北上,集中於湖南郴州,支援華北戰事。各地共軍活動轉激,國内引發抗日與剿共何者優先之爭。五月卅一日政府與日軍簽訂「塘沽協定」河北境內戰事雖告停止,但各地罷市遊行。咸恐華北妥協,内戰難免,外侮内患,無法團結,乃亡國之象。十九路軍派遣部隊亦自湖南經廣東樂昌調返福建。

    五子七月二十日(農曆)出生於廈門鼓浪嶼,取名為大福。

    八月七日,長城線之日軍撤退完畢。閩北共軍向福州進擊,當時十九路軍備受威脅。福建綏靖公署主任蔡廷鍇對剿共事致電蔣中正,表示不同意見。十一月,福建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李濟深等通電宣布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政府,閩省發生政變。十九路軍擴編為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蔡廷鍇任總司令。

    image15.jpeg

    中年墨寶

    洗劍青海水,刻銘天山石。— 唐•杜甫《八哀詩》766

    是年,先父得陳明山與張子羽(原名振鋆,字次銓,號叔平,別號子羽,晚清學部大臣張百熙諡文達公之子)之介紹,結識清末名臣林則徐先生第五代孫女,縣長林楚秋五女林劍峰女士於福州,堂兄其務以先父承祧植伯房,娶林女士以承祧另一宗支。

    1934年一月,中央派遣陸、空軍同時進剿,十九路軍不支,第一軍軍長毛維壽及各師長發出通電反正。廿一日,蔡廷鍇派先父前往廈門與蔣校長之代表林國虞、蔣鼎文(銘三)會晤,洽商十九路軍和平改編事宜。二十八日中央第三路軍總指揮蔣鼎文率部開入福州,「閩變」遂告結束。閩省政府改組,十九路軍改編,先父離職。

    Enjoying the preview?
    Page 1 of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