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millions of ebooks, audiobooks, and so much more with a free trial

Only $11.99/month after trial. Cancel anytime.

逆風高飛: An American Life with an Immigrant Story!
逆風高飛: An American Life with an Immigrant Story!
逆風高飛: An American Life with an Immigrant Story!
Ebook240 pages9 minutes

逆風高飛: An American Life with an Immigrant Story!

Rating: 0 out of 5 stars

()

Read preview

About this ebook

本書是李錦星先生自傳。從香港荃灣鄉下走到美國德州,李錦星在半個多世紀裏步履不停,一路的經歷則是精彩紛呈,異乎常人。


他畢業自柏克萊加州大學的商學院,卻不敢告訴老板和同事自己會讀寫英語-- 他在兩家中餐館廚房打雜、抓碼,學習掌勺。不到一年,他開了自己的餐館,不久又轉做地產經紀,再轉行做五金工具的銷售和批發;他闖進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把廉價的中國工具賣到美國全境,進而往南美開分店,在短時間內成為阿根廷最大的工具進口商。電商萌芽的年代他嘗試過商務網站,新冠疫情之年,他甚至也趕上了一波口罩生意。


事業高潮時,他住3.5英畝地面上700多平米的豪宅。房子太大,把孩子們叫到一起吃飯都不是件容易的事。隨即人生跌宕,他和5個家人搬

Language中文
PublisherEHGBooks
Release dateApr 1, 2022
ISBN9781647843113
逆風高飛: An American Life with an Immigrant Story!

Related to 逆風高飛

Related ebooks

Reviews for 逆風高飛

Rating: 0 out of 5 stars
0 ratings

0 ratings0 reviews

What did you think?

Tap to rate

Review must be at least 10 words

    Book preview

    逆風高飛 - Lawrence Lee

    前言

    年逾耳順,回憶我這大半生,有如一場交響樂,有大江大海的壯闊,也有曲徑林蔭的幽深,而很大的一部分,我被濃濃的親情所圍繞。我堅強而偉大的母親,我的弟、妹乃至我的兒女。我有一個使命,要將我所經歷的坎坷路寫下來。

    我如何經歷了太多的人生無常。我曾經失去一切一無所有,我又如何從生命中一點一滴去賺回來。在世態炎涼中我深深品嘗人生百味,就是為了一份責任,為了家人,也為了真實地面對自己,我一一將它承擔起來。我不是沒有經歷過生命的劇痛,而傷痛過後我學會珍惜——那一直圍繞在我身邊的平凡幸福。

    此時,我最年長的兒子已成家生子,我最小的兒子已上小學。我想這本書是我送給他們最好的禮物。讓他們清楚明白,我們李氏家族,他們的祖父母,乃至曾祖父母是如何在戰火滔天、大時代的夾縫中求生存;懷著對未來的夢想,他們漂洋過海,在不同的文化中刻苦學習,從異域中國城最基層的偷渡移民,到舉家合法移民,再到他鄉異地,開疆拓土。今天我李氏家族的子孫們,大都學習有成,事業有成,他們有的在西方扎根,有的又回到東方,但在這近一世紀的中國民族大遷徙中,我李氏家族所經歷的挑戰,和其他移民的有所不同,也是從未出過國門的同胞們所遠遠無法想像的。我們所遭遇的文化衝突,又是那麼赤裸而尖銳,我既無法逃避,只能選擇堅強 地去面對。

    本書將從一個50年代在香港出生的我的眼中,看香港殖民地時代的風風雨雨。到加州的學習時期,我如何以初生之犢的勇氣,駕車橫跨美加大地。我的超人的勇氣、毅力,為我日後的事業,不計得失的拼搏精神,埋下伏筆。

    1979年至1989年我到休斯敦創業的艱辛,以及我跳出舒適區,去另兩個說不同言語的國家創業——進軍南美,期間又如何遭逢家庭巨變,事業由盛轉衰,最後我如何逆轉命運,重返生命坦途的歷程。點點滴滴都充溢了生命的艱難和打拼、生命的覺悟和寬容。也由我的這段經歷中呈現近四十年來中國的巨變,從落後到進步,到超越其他民族的飛躍的成長。

    這本書不僅是我送給家人的禮物,更是我親身經歷「萬變時代」的最真實的紀錄!希望通過本書,給後輩和廣大讀者們一種激勵——無論碰到人生何種逆境,都能永不退縮,勇往直前!

    目錄

    前言

    目錄

    童年時代1954-1964

    童年時代之一:好奇好動的小孩

    童年時代之二:雙親的典故

    童年時代之三:搬進荃灣山上

    童年時代之四:農村生活

    童年時代之五:童年教育

    童年時代之六:冰棒的滋味

    童年時代之七:沒有屋頂的家

    童年時代之八:徙置區奇觀

    童年時代之九:過節的回憶

    童年時代之十:阿爺家做客(上)

    童年時代之十一:阿爺家做客(下)

    少年時代1964-1973

    少年時代之一:搬入市區

    少年時代之二:公寓的生活

    少年時代之三:學校生活

    少年時代之四:批准移美

    少年時代之五:上司家做客,離港赴美

    少年時代之六:父親安頓 同窗遠足

    少年時代之七:留港同窗的故事

    少年時代之八:打暑期工,申請赴美

    少年時代之九:學燒臘,離港赴美

    學習時期1973-1978

    學習時期之一:到了夢中的三藩市

    學習時期之二:社區大學

    學習時期之三:周遊美加(上)

    學習時期之四:周遊美加(下)

    學習時期之五:決心自立門戶

    學習時期之六:學煮中餐

    初出茅廬1979-1983

    初出茅廬之一:開中餐館

    初出茅廬之二:日以繼夜經營

    初出茅廬之三:餐館出讓

    初出茅廬之四:房地產經紀

    初出茅廬之五:成家台灣之行,成功集資

    初出茅廬之六:擺攤賣五金

    創業時期1983-1990

    創業時期之一:進口電風扇

    創業時期之二:踏足中國

    創業時期之三:進口工具

    創業時期之四:走遍美國

    創業時期之五:剛開放的中國

    創業時期之六:中美洲開店

    創業時期之七:遇險,新嘗試

    創業時期之八:開錘子工廠

    進軍南美1991-1998

    進軍南美之一:問路新市場

    進軍南美之二:阿根廷開店

    進軍南美之三:阿根廷最大工具進口商

    進軍南美之四:阿根廷見聞

    進軍南美之五:扎根,開花

    進軍南美之六:烏拉圭分公司

    進軍南美之七:巴西分公司

    進軍南美之八:巴西的困擾

    進軍南美之九:中國走私的黃金時代

    由盛轉衰1998-2003

    由盛轉衰之一:家庭巨變

    由盛轉衰之二:解脫、開店、網絡

    由盛轉衰之三:全線掛紅

    由盛轉衰之四:專利嘗試與失敗

    由盛轉衰之五:合作求存

    由盛轉衰之六:Handy和廣交會

    重返坦途2004-2014

    重返坦途之一:救命產品

    重返坦途之二:鄉土產品

    重返坦途之三:開發成功

    重返坦途之四:見利忘義

    重返坦途之五:街上都是錢

    重返坦途之六:應對變局

    重返坦途之七:家庭團敘

    萬變時代2014-

    萬變時代之一:母親的故事

    萬變時代之二:邊境和遇險

    萬變時代之三:告別慈母

    萬變時代之四:中國崛起和貿易戰

    萬變時代之五:越南往事

    萬變時代之六:目睹產業遷徙

    萬變時代之七:中歐之旅

    萬變時代之八:肺炎和口罩

    萬變時代之九:美國建廠

    萬變時代之十:昨日,今朝

    回顧與致謝

    附錄:寫在母親七十大壽

    童年時代1954-1964

    童年時代之一:好奇好動的小孩

    1954年10月,我出生在中國東南隅香港九龍的紅磡。距我父親祖屋廣東省深圳市橫崗李屋巷僅100公里,兩個小時車程。我出生之時,中國已歷經辛亥革命、民國成立、北伐、抗戰、國共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與退居台灣的中華民國隔海對峙。戰爭的硝煙早已隱隱沉入史頁,殖民時代的最後一章已然落幕。只有頭頂上的英國米字旗,兀自在父親工作的太古英國船公司的招牌上飛舞。

    像所有戰後的一代,我們在父母顛簸的步履中逐個出生、成長。在那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度過我的童年和慘淡的少年時期,我曾親眼目睹母親為了賺幾分錢貼補家用,將她的視力逐日磨損在衣車的針線間;我也曾目睹父親為了我們繳學費,到處到他認識朋友的「宅舍 」去借錢。生命像香江流逝的滾滾海潮一去不返,生命也像我童年最愛的風箏逆風高飛,無論我飛得多高多遠,穿過國界,越過大洋,我永遠心思如線,不離斯土。青天朗朗,后土殷殷,斯土斯民,如斯偉大。

    在我父系家裏,我是長子嫡孫。據我媽媽說在懷我之時外婆常煮魚湯,姑姑拿燉雞,連祖母也不時送肉過來,故我的體型特大,分娩時,陣痛了一天,又用了十多個小時才把我一點點推出。生第一胎,沒有經驗的母親見到紫色的嬰兒,以為是死嬰,驚呆了一陣,但接生把我倒過來,拍我屁股,我大聲哭出來,她和眾人才安心。一稱之下,竟然有9磅半多(4.5KG)。媽媽常說「你頭部因為生產時間太長夾住出不來,故變長了。」小的時候家裏叫我作「長頭芋 」。10歲後,頭部變得正常,這別號也沒有了。

    我的誕生,給我的父親和母親帶來了初為人父母的欣喜,也使本不寬裕的日子變得更加窘迫。我出生的第二年,父母親遷到租金更廉價的九龍城,再一年,二弟李錦昌出生,舉家又遷往月租僅50港元的鑽石山。但無論如何搬遷,屬於我的空間,就是這間全家擠在一起的二樓斗室。

    從小,我就是個充滿好奇心的小孩。白天大人們外出工作,把我和弟弟、媽、外婆關在樓上。剛會爬行的我,坐在墻角,望著窗外射在墻上的光影出神。待屋角頂棚上的蛛網、屋頂的漏痕,以及屋內簡陋的傢俱,再也滿足不了我視覺的好奇心後,另一個更廣大無垠的世界,從我的耳膜,竄入我的內心——那是來自四面八方像潮水一樣的聲音:熱情欣喜的寒暄聲,討價還價的爭執聲,兒童哭鬧聲,父母親打小孩聲,小孩像尖哨一般爆起的哭聲,小販的聲音,自行車的鈴聲,哐當金屬的跌落聲,突然響起的犬吠聲,廚房廁所聲。我的頭向樓下聲音來處伸去,愈來愈低,愈來愈低……仿佛聲音就在眼前。突然一陣劇痛,我在昏迷剎那後爆起尖銳的哭聲,耳旁響起大人們的驚呼:哎呀!不得了了,錦星掉下來了!

    這是兩歲多的我第一次從樓上掉落地面,那種頭部著地的劇痛,至今仍印象猶新。

    外婆常用背帶把我背在後面做事,以免我出事。我外婆常說我多手腳,當她或媽媽帶我買菜,回家有時發現我手上握著一個雞蛋或鴨蛋。原來當她們買菜時,菜攤上堆積起來如金字塔的雞鴨蛋,讓我這個一歲多嬰兒有機會順手牽羊。對這好動小孩,她們也沒辦法。

    又有一回,家裏已搬去鑽石山。到樓下的通道已被父母所封,我和弟弟坐在屋內,沒有玩具,沒有娛樂,家中也沒有任何訪客,我和弟弟只有看著窗外。我的空間是靜止的,空白的,而樓下卻是一個熱鬧豐富,像流水一樣活絡的世界。我又被這個聲音吸引了。我拉過椅子,慢慢爬上窗台,我看到一排排屋脊和灰撲撲的圍牆,我的小手勾住窗花,將頭伸出去,我終於看到聲音的來源。樓下的滾滾人潮,推車小販的叫賣聲,一排排走來的人群,不同顏色的衣服,男男女女,從三樓望下去,似乎都縮小了,聽不出他們在講些什麼。忽然汽車的喇叭聲令我一震,正在轉頭,才發現我的頭嵌在鐵窗花中,動彈不得,我緊張極了,拼命要把頭抽回來,卻被兩邊的鐵枝夾住愈卡愈緊,兩隻耳朵像被削掉般劇痛,我尖聲大哭起來……

    不知過了多久,一群人衝上來,我聽到媽媽欲哭的著急喊聲。她找了其他房客和鄰居,那些大人們,有扳我的頭的,有扳折鐵窗花的,有拿來鋸子的,我看見鋸子和鐵桿摩擦時衝撞的火花,哭得更響了,眼淚鼻涕流了一臉。弄了好幾個小時,才將我的頭從鐵欄桿間抽出。

    我生命初始的好奇心就讓我吃盡苦頭。3歲多的我,已成了家人尤其是媽媽終生擔心牽掛的焦點。

    1954年,父母在香港結婚

    童年時代之二:雙親的典故

    父親的故事

    我爺爺李炳華在1904年於廣東省惠陽縣橫崗墟李家巷出生,家人不詳,客籍人。族譜在內地流失,我2010年回鄉已找尋不到。爺爺從小離家跑船,在戰前有一次貨輪在福建海岸沉沒,他大喊「媽祖 」救命,幸有一塊浮木漂來,爺爺把木夾抓住,得救後他很相信媽祖。媽祖是中國沿海供奉最盛的神,家內除了祖先神位外,就是媽祖了。

    爺爺同時有兩位太太。大太太是客籍,不懂文墨,我父親李觀明是大兒子,在鄉下出生。祖母另生了兩個小孩都夭折了,後來收養了一個女孩叫「带娣」,即带弟弟來的意思,妹妹李惠嬌繼而出生。因為迷信關係,爸爸叫祖父為「阿叔」,稱祖母為「阿嬸」,不能直呼父母親的稱謂,以免小孩養不大,带來不幸。祖父去了香港跑船,把家人也接去香港,後來在香港金鐘轉而做了包英國軍隊的伙食。

    香港1935年,祖父母和我的爸爸(右),帶娣姑(左),抱着的是惠嬌姑

    一家人住在中環區,生活好轉。這時我祖父娶了二太太歐好女士,她比祖父小十多歲,也和我祖母一樣目不識丁,是廣東南海人,不會客家話,在1940年她生了叔叔阿仁。我父親在香港有名的英文書院華仁念到中學三年級,直到1941年12月日軍佔領香港後,才斷學。在香港日治時的生活極為困難,缺食物、飲水、日常生活用品、燃料等。饑餓之下祖父在1942年舉家回鄉。

    香港1951年,二祖母(爺爺的妾)和她的妹妹與四個孩子

    (我父親、姑母,她的兩個親生兒子觀仁和觀勝)

    祖母、父親和姑姑回去橫崗李屋巷老家,住在祖屋內。那時直系親屬很多已去了香港,沒有近親照應,也沒有田地。祖父把我父親、大太太和姑姑安置後。便跟從二太太回南海老家居住,那裏外家有田地,又有親人照顧,溫飽問題獲得解決。

    反觀在李屋巷祖屋的生活,一家收入落在不滿18歲的父親身上,因為家裏沒有田地,故他要到處打散工,不到10歲的妹妹也得做家務和到處找食物。很多時候找不到工作,賺不到錢,不得不吃樹根、老鼠、偷回來的番薯苗和其他農作物等,一兩天沒有開飯是經常的事;又因為樹根、粗糧等纖維太粗,大便經常出血。

    返鄉不到大半年,祖母因數天沒有進食而活活餓死,兩兄妹只有把母親的遺體用草席捲起,埋在屋後。

    長期在祖屋住只有死路一條,故要走出去求生。父親會說英語,經朋友介紹,要到桂林美軍援助處當翻譯。離開時先送姑姑往二祖母(阿嬸)處投靠。

    父親在桂林生活了約兩年,直到戰爭結束才回香港。他常說桂林的漢奸很多,在日機快到臨空襲時,戰略地點附近常有人點火,以指引敵機轟炸。那時懂英文的人不多,翻譯的薪水比較高,在後方工作豐衣足食。反觀當時前線的中國官兵糧食短缺,連桐油也作為食用油用,故父親一直要我們要唸書做一個有用的人。如果那時他不懂英語,就會餓死了。

    戰後,父親一家搬回香港定居。祖父重操海員生涯,1954年前後 在三藩市(San Francisco,亦名舊金山)跳船(船上工作的海員,在異國下船後滯留當地不回船,成為偷渡客)。早期華人在美國不諳英文,又受歧視,很多沒有身份的為了生存,只有聚居在中國城。尤是找同聲同氣講方言的宗親會做靠山,所謂團結就是力量。

    祖父到了三藩市後,一直住在華埠,很多時間都在唐人埠說客家方言的「崇正會」度過。那裏他認識很多朋友,幫了他很多忙,包括介紹他工作。在沒有工咭和身份之下,他只能從做付現款的餐館和洗衣館工作開始。朋友又替他找到地方棲宿。有移民律師為崇正會中很多沒有身份的人辦理合法化手續,這樣爺爺通過難民救濟法(Refugee Relief Act),取得永久居民身份。但爺爺怕年紀大沒有人請他做工,故把年齡寫小了數歲。

    跑船是五六十年代一份好的職業,薪水是做餐館的兩 三倍,又有小費,還可以回港探親,是許多離家別井移民的夢想選擇。崇正會適時有幾位加入了美國勞工聯合會和產業工會聯合會(AFL-CIO)的船員,在總統輪上工作,來往美國西岸及遠東,包括檀香山、日本橫濱、基隆、香港及馬尼拉等地。祖父藉著朋友介紹及以往跑船經歷考入了海員學校,繼而加入遠東總統客貨輪上服務,職位是做管房等。這樣他每兩三個月便返港一次。

    1986年的家信

    這是我父親一位堂兄弟,住在香港新界的李偉崇,1986年寫給我在三藩市姑丈母的信。

    1980年代初,他帶父親在橫崗鄉下找到祖屋和祖母墓。1986年初他陪我(信中所說的錦燊)到訪家鄉,去看祖屋和懷疑祖母下葬之地。那時到處都是舊的村屋和農田,小孩子在田裏抓泥鰍魚。在2010年回家鄉時,我已找不到偉崇叔帶路,鄉下沒有農田,祖屋等已不見了,說客語的遠房親戚不見了,只有說四川話的外省民工和家屬,真是滄海桑田。我想如果不做記錄寫下來,我的同輩和子孫們,他們永遠不知道我們從哪裏來,鄉下是什麽樣子的。

    這封家信,我是從姑丈母的兒子也即我表弟處得到。如果不是我們兄弟姐妹之間仍然聯繫密切、保持走動與聚會,我不會拿到這信,信中所講舊事也就早已遺忘了。也是這個原因,我要把我的一生經歷寫下來給後人看,讓祖先們走過的歷史道路,不會被遺忘。

    Enjoying the preview?
    Page 1 of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