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millions of ebooks, audiobooks, and so much more with a free trial

Only $11.99/month after trial. Cancel anytime.

入一真法界 讀華嚴: Learning Avatamsaka Sutra
入一真法界 讀華嚴: Learning Avatamsaka Sutra
入一真法界 讀華嚴: Learning Avatamsaka Sutra
Ebook132 pages16 minutes

入一真法界 讀華嚴: Learning Avatamsaka Sutra

Rating: 0 out of 5 stars

()

Read preview

About this ebook

《華嚴經》是佛教的根本大法,每一本佛經,可說都只是華嚴的一部分。祖師告訴我們:「不讀華嚴,不知佛之富貴。」認識了華嚴佛境界的依正莊嚴,才能真正了悟自性無量的德能、相好、光明。多少人想接觸華嚴,但往往不得其門而入、因其奧義而退怯。你會想找這樣的一本書,表示你已經走在「始覺」的路上。光明就在眼前,華嚴就在當下。

 

作者蔡武陽,台大物理系第一名畢業,獲哈佛大學優渥獎學金,師從物理大師諾貝爾獎得主 J. Schwinger,攻讀理論物理。蔡博士一生專研量子力學、高能物理及天文物理等,曾任大學教授並在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噴氣推進實驗室(JPL)工作近20年。

 

蔡博士退休後潛心精研《華嚴》諸法實相多年,禪

Language中文
PublisherEHGBooks
Release dateSep 1, 2021
ISBN9781647843465
入一真法界 讀華嚴: Learning Avatamsaka Sutra

Read more from Wu Yang Tsai

Related to 入一真法界 讀華嚴

Related ebooks

Reviews for 入一真法界 讀華嚴

Rating: 0 out of 5 stars
0 ratings

0 ratings0 reviews

What did you think?

Tap to rate

Review must be at least 10 words

    Book preview

    入一真法界 讀華嚴 - Wu-Yang Tsai

    一位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

    入一真法界 讀華嚴

    蔡武陽著

    目次

    目次

    自序

    第1章 一真法界 諸法實相 華嚴經緣起甚深

    第2章 卡西米爾效應(Casimir Effect)與真空妙有、剎那生滅

    第3章 《修華嚴奥旨妄盡還源觀》要解

    第4章 一真法界的基本定律 與 華嚴十玄門

    第5章 《華嚴經》簡介(一)緣起 四分 階位 七處九會

    第6章 《華嚴經》簡介(二) 釋經題 華嚴三聖 聽法十眾 教起因緣 十玄門 悟後起修

    第7章 《華嚴經》升須彌山頂品

    第8章 《華嚴經》須彌頂上偈讚品

    第9章 《華嚴經》十地品 解說(一)導論、序分、請法分、歡喜地分

    第10章 《華嚴經》十地品 解說(二)第八不動地

    第11章 善財五十三參真義(一)概論及文殊十信章

    第12章 善財五十三參真義(二)第一參 吉祥雲比丘

    第13章 善財童子第五十一參 彌勒菩薩(禪宗無門關終極修證法門 — 彌勒法門)

    第14章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真義解說

    自序

    蔡武陽

    http://www.worldofmastermind.com

    3書0序-信堅夫婦

    何謂「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華嚴》的華藏世界,也是淨土宗的「西方極樂世界」。一真法界,是華嚴宗所用極理之稱,即天台家所稱「諸法實相」。

    唐朝清涼國師《華嚴經疏》曰:「往復無際,動靜一言,含眾妙而有餘,超言思而迥出者,其唯法界歟。」「以一真法界,為玄妙體。」言事事物物,一微一塵,盡為一真法界也,其體絕待故曰一,真實故曰真,融攝一切萬法,故曰法界。

    「一真法界」乃《華嚴經》一部之主旨。諸佛平等法身,從本以來,不生不滅,非空非有,離名離相,無內無外,唯一真實,不可思議,是名一真法界。淨土八祖蓮池大師形容:「一真法界,無形無相,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濁非清,無背無向。」

    不讀華嚴,不知佛之富貴。但《華嚴經》境界深廣無際,自古以來,不少人都想入華嚴境界,卻不知如何契入。杜順和尚(華嚴初祖)慈悲,著《妄盡還源觀》,之後,智儼、賢首(法藏國師)、清涼、宗密代代承傳,將華嚴深廣無際的教義,拈出修行切要的精髓。妄盡還源,意為妄盡心澄,還復清淨圓明之本源、自性。

    《修華嚴奥旨妄盡還源觀》,是賢首大師(法藏國師)晚年寫的一部觀法著作,備尋三藏教典而集成,是《華嚴經》修學的綱領,是華嚴宗前面三代祖師修行證果的方法,也是《華嚴經》的精華奥旨。

    賢首大師將《華嚴經》修學的方法,特别是如何契入華嚴境界,用很簡單的六門列出來。教修華嚴之觀法,斷除諸妄,還歸於一心之本源,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全文分作六門:顯一體、起二用、示三遍、行四德、入五止、起六觀。前三門講看破,解說靈界諸法實相,後三門講放下,教導如何妄盡返源。

    一體是自性清淨圓明體,宇宙間森羅萬象的本體,它能生萬法,起二用、示三遍。起二用是生起依、正二報。示三遍是所生的依、正二報的德性。依報微塵,正報毛孔,它有三種性德:普周法界、出生無盡、含容空有。這一粒微塵跟自性本體一樣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微塵裡面有整個宇宙,它俱足自性裡的圓滿性德。每一粒微塵裡面都包含了整個宇宙信息,好像全息圖。任何一粒塵沙俱足整個宇宙(就是整個法性)裡面圓滿的資訊。

    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為理趣,達此理趣而修萬行,莊嚴佛果,這叫華嚴。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華嚴經是對法身菩薩(分證佛)及大心凡夫(發菩提心的上上根人)而說,講說一真法界,諸法實相,以及如何斷無始無明習氣的進階法門。

    一心修之,謂之三昧。華嚴三昧是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為理論的依據,通達這個道理,明白事實真相,把它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世待人接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夠與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相應,就叫莊嚴佛國、華嚴三昧,也就是《華嚴經》最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讀經書解說,要讀見性古德的講解。諸法實相,唯證乃知。由其真修實證,所作解說才是經文言外之意。普通禪師解說都依俗諦,依文解義,未至大乘佛法,更談不上一乘佛法。據信堅所知,最好的五十三參解說,是唐朝清涼國師《華嚴疏鈔》及李長者《華嚴合論》。

    善財童子的根本指導老師是文殊菩薩,善財慧根深厚,他與文殊師資道合,在文殊座下明心見性後,為饒益一切世間,為救護一切眾生,為勤求一切佛法故,南行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念念不離菩提之心,恭敬親近善知識,廣學多聞增長智慧,不捨凡夫法,等持佛法,不捨一切智,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和光同塵,增長信樂,堅固不動,寄位修行,最終斷盡無始以來無明習氣,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究竟成佛。

    善財第五十一參來到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前,欲參訪彌勒菩薩。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重重無盡,無門可入,這個境界唯種智而妙達。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就是一真法界,它重重無盡,無門可入。入無門之法門,即入法界,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法門。

    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普賢願行是能入。〈普賢行願品〉是《四十華嚴》最後一卷,是華嚴修證的總綱領。普賢菩薩告諸菩薩及善財言:「若欲成就如來無量殊勝功德,應修十種廣大行願。」此十大行願,是願中之王,因此又稱為「普賢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

    華嚴經的修證法門是「信解願行證」,有行布門與圓融門。「行布門」有如爬山,由低向高,漸次行進,由信起解,信解之後發願,以願導行,以願行證入不思議法界。「圓融門」是一修一切修,一行一切行,一證一切證,如燈燈相照,互融互入。

    華嚴經中以普賢菩薩及文殊菩薩來襄輔毘盧遮那佛的教化,三者合稱為華嚴三聖,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大行。藉由文殊智慧契入佛法妙理,繼之以普賢大行,而得證悟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所以華嚴三聖意謂著如來解行並重、定慧雙修的圓滿教法。行者若能悟得此理,即能圓修圓證,寸步不移,現處極樂。

    第1章 一真法界 諸法實相 華嚴經緣起甚深

    導論:

    大乘及一乘佛經對一真法界、諸法實相的解說,散布在諸經中,以種種不同言論、譬喻、隱喻解說,甚難抓住其整體、要點、重心。經書裡也常說,一真法界,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僧肇《物不遷論》裡有名偈頌:

    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經天而不周。

    《華嚴經》第十品緣起甚深偈頌之一:

    譬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

    此地首先解說一真法界,諸法實相。套用數學術語,以基本定律及推論來解說。基本定律,是佛所證的一真法界實相,法爾如是,唯證乃知。對不信或還沒證悟的眾生,可以將它們看作是基本假設,有待求證。依此可推論到一乘佛經裡所描述的諸法實相,譬如沒有時間,沒有空間,不動不靜,因果同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三心不可得,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等等一真法界的描述。

    一、靈界基本定律

    一真法界,華嚴世界的基本運作,可簡單歸納成下面兩條很簡單的基本定律(或者說,基本假設)。

    定律一:宇宙森羅萬象的本體,叫自性清淨圓明體。這是所謂的造物主,就是人人本具的真我、自性、佛性。

    推論: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俱足。處染不垢,修治不淨。本無動搖,能生萬法。性體遍照,無幽不燭。煩惱覆之則隱,智慧了之則顯。非生因之所生(自性沒有生因),唯了因之所了(只有般若智慧能了知諸法實相)。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動念即乖,開口便錯,不可思議,唯證方知。本體是一體、一合相,所顯現的宇宙中的森羅萬象也是一體。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諸障礙斷除,就可明心見性,親證本體。

    解說:動念皆乖,開口便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要離開言語文字、妄想、分別、執著,你所見到跟佛所見的無二無別,這就是佛境界、佛知佛見。唯有華嚴根器的人,才能深信、深解、深行、深證。

    定律二:由本體起作用,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即相依緣起)。一念起,宇宙森羅萬象,一時海印頓現,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即剎那生滅)。

    解說一:真如隨緣,遇緣起相、用。所有十方三世的森羅萬象,緣聚而現,都只是在各自的時、空點上(當下、此時此刻、moment)一時頓現。起心一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此地所謂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剎那生滅),是假言說,是依俗諦方便說。比喻眾生一念起,山河世界海印頓現。念起念滅,即此地所說生滅。譬如放映電影,底片是張張不同,同時存在,永遠不滅。但放映在銀幕上時,就有生滅假相。前張過去了(好像是滅了,但底片永遠存在),後張生起,就有相續假相。實相是《法華經》所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解說二: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海印"是比喻,海是大海,比喻自性心海,自性清淨,海水不起波浪,沒有染污,平靜得像一面鏡子,外面的境界統統照在海裡,一時頓現。海印是妄盡心澄,萬相一時頓現,沒有先後,沒有遠近。

    解說三:自性能生萬法,是宇宙的緣起。一念頓現,沒有先後。就像看電影一樣,一打開鏡頭,一張張幻燈片放射到銀幕上,都是一時頓現。這些形相,"各各不相知",前一張不是後一張,後一張不是前一張。

    解說四:真如本體,妄盡心澄,眾德同時,炳然圓明頓現,森然交羅,常住,猶如大海,風息水澄,萬象齊觀。這就是一體能生萬法。

    解說五:"常住"是永存;一真法界,無生滅變遷,稱作常住。意指綿亙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恆常存在,永不生滅變易。

    解說六:用放映電影作比喻。我們看電影,銀幕上的情節、動相好像是真的。但如果看放映機裡面的底片,則是一張一張隔開,張張不同,前一張不是後一張,後一張也不是前一張。它放映的速度,一秒鐘24張,利用眼睛的視覺暫留,而有相續動相。如果我們把它速度加快,加到1,280兆分之一秒,這是我們動念的速度,這就是我們看宇宙森羅萬象的現象,都是相續動、靜相。我們凡夫心浮氣躁,不知所見所感是虛幻不實。一切法,畢竟空,不可得。我們的身體也是剎那生滅,相似相續相。

    二、推論(Corollary)

    推論一:由上面的基本定律,可以推論物不遷之真理;諸法只於其海印頓現的一刹那(此刻、此地),方為真實存在。

    每一現象的顯現,都有無限因緣,但都毫無關聯(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而且剎那生滅。過去的現象住在過去時,現在的現象住在現在時,彼此是不同的現象。因此過去法沒有來現在,現在法沒有到過去,沒有任何往來動轉的跡象。

    推論二:因此實際上,所有十方三世的有為法的現相,都只是在各自時空點上,緣聚而現的一刹那顯現(一幅幅的畫像)。

    我們的心意識,起心動念,心念剎那不停,念念不住,將它們連接起來,因而有了動相,有了過去、現在、未來,無常變化,生老病死,生住異滅,而有世俗的時、空觀念。

    推論三:物不遷。

    物者,指所觀之萬法,即宇宙間的森羅萬象。不遷,指諸法當體之實相。眾生以常情妄見,以為諸法念念遷流,有如大江東去,狂風怒號,山崩地裂。但若能入實智觀之,則頓見諸法實相,當體寂滅真常,一時剎那頓現。

    物不遷,如以靈界基本定律裡的刹那實在、相依緣起的角度來理解,則能豁然貫通。因只有刹那真實存在,故諸法只於其存在之刹那,方為真實存在。宇宙萬事萬物的現相,在當下、此刻,是一幅靜止的無限次維度的全息圖(hologram),時間、空間完全是觀看的角度、前後順序。每一現象的顯現,都毫無關聯。因此,在靈界,凡所有相,剎那生滅,同一事物,無所謂動靜。不同(相似)的事物在運動,在靜止。在紛紛雜亂的現相中,只有一幕幕彼此不同物體的顯相,除此之外,沒有所謂物體來、去、動、靜。

    推論四:沒有時間。

    在十法界,時間上有過去、未來、現在之說。但在一真法界,沒有時間的流逝,沒有時間上的過去、現在、未來的分別,唯一真實的存在是一念當下。過去已去,現在則不住,未來尚未來,故皆不可得。因此「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圓覺經》云:「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是以,時間上有過去、未來、現在之說,但無住真心"沒有時間上的過去、現在、未來的分別,只那一念,吾人的本來面目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

    從時間不遷來說,每個顯現,都只是在自己那個時間點上的海印頓現、真實存在(當下、此刻、此地)。每一現象的顯現,都有無限因緣,但都毫無關聯。過去的現象住在過去時,現在的現象住在現在時,彼此是不同的現象。因此,過去法沒有來現在,現在法沒有到過去,沒有任何往來動轉的跡象。這就是時間不遷移,唯一的真實存在是當下。

    說事物消逝了,它未必真正地消逝,只是說,我們不能從現在聯繫到它的過去,因為過去不會延續到現在。十方三世的有為法的現相,都只是在各自時空點上,緣聚而現的一刹那顯現(一幅幅的畫像)。[ 就如電影底片,一張一張的,同時存在,永不消滅。因為放映,而有動相、生滅。] 我們的心意識,起心動念,念念不住,將它們連接起來,因而有了動相,無常變化,生住異滅。

    推論五:沒有空間。

    Enjoying the preview?
    Page 1 of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