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millions of ebooks, audiobooks, and so much more with a free trial

Only $11.99/month after trial. Cancel anytime.

我的外公段祺瑞及世紀回顧與省思: My Grandfather Duan Qirui and the Review and Reflection of the Century
我的外公段祺瑞及世紀回顧與省思: My Grandfather Duan Qirui and the Review and Reflection of the Century
我的外公段祺瑞及世紀回顧與省思: My Grandfather Duan Qirui and the Review and Reflection of the Century
Ebook515 pages21 minutes

我的外公段祺瑞及世紀回顧與省思: My Grandfather Duan Qirui and the Review and Reflection of the Century

Rating: 0 out of 5 stars

()

Read preview

About this ebook

本书以时间为引线,追踪段祺瑞先生的成长历程。从他读私塾、成长在军营、十五岁千里投军、考入天津武备学堂、留学德国、小站创建新军,到担任"炮兵司令"、保定军校校长,成为北洋军的重要领导人,和民国政府首脑。

书中列举了段祺瑞先生对中国进步做出的贡献,包括开创中国军事现代化,坚持中国政治制度转型的"三造共和",以及推进中国登上世界舞台的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等等。同时,也叙述了他不仅反对帝制,也见微知着,反对苏俄第三共产国际中国代理人所推行的"打倒孔家店"的赤化运动;担任北洋政府执政后,联合孙中山,谋求召开立宪会议,坚持不懈地尝试走宪政民主道路,统一中国。

书中也列举了一些在大陆被歪曲多年的历史事实:段祺瑞时代的中国,不但在政治、经济

Language中文
PublisherEHGBooks
Release dateAug 1, 2021
ISBN9781647843588
我的外公段祺瑞及世紀回顧與省思: My Grandfather Duan Qirui and the Review and Reflection of the Century

Related to 我的外公段祺瑞及世紀回顧與省思

Related ebooks

Related categories

Reviews for 我的外公段祺瑞及世紀回顧與省思

Rating: 0 out of 5 stars
0 ratings

0 ratings0 reviews

What did you think?

Tap to rate

Review must be at least 10 words

    Book preview

    我的外公段祺瑞及世紀回顧與省思 - 张乃慧

    简介

    本书以时间为引线,追踪段祺瑞先生的成长历程。从他读私塾、成长在军营、十五岁千里投军、考入天津武备学堂、留学德国、小站创建新军,到担任炮兵司令、保定军校校长,成为北洋军的重要领导人,和民国政府首脑。

    书中列举了段祺瑞先生对中国进步做出的贡献,包括开创中国军事现代化,坚持中国政治制度转型的三造共和,以及推进中国登上世界舞台的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等等。同时,也叙述了他不仅反对帝制,也见微知著,反对苏俄第三共产国际中国代理人所推行的打倒孔家店的赤化运动;担任北洋政府执政后,联合孙中山,谋求召开立宪会议,坚持不懈地尝试走宪政民主道路,统一中国。

    书中也列举了一些在大陆被歪曲多年的历史事实:段祺瑞时代的中国,不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且是一个言论自由、百花齐放、英才辈出的时代,并列举了活跃在那个时代的人物。

    作者除了回顾外公段祺瑞一生做人行事讲道义守诚信的事例,展示了他的《内感篇》等三篇文章,也描述了从段家家庭视角所看到的真实生活与历史片段。

    针对长期以来,各种媒体对所谓段祺瑞制造三一八惨案、西原借款卖国等事件的不实之责,根据历史纪录、亲历者的回忆,包括第一次公开在三一八现场的高官透露给后代的亲眼所见,还原了当时的历史真相。

    在行文中,穿插着作者强调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人道德情操的重要性的观点。在二十世纪初的年代里,先为清军将领、后为民国高官的段祺瑞,之所以能够既抛弃走家天下老路,也抵制俄国赤化新潮,而选择走共和与宪政民主之路,追根溯源,是由于他从小接受的孔孟之道的影响。正如基督教思想影响了美国建国之父,儒家思想,深深根植于段祺瑞先生的血脉,左右了他所追求的政治目标与人生道路。本书所阐述的,就是基于这一来龙去脉:一个人若没有道德教养,正路就走不远;但一个社会若没有制度的约束,再有道德之人,也可能不敌权色名利的本能诱惑而入邪途。美国国父亚当斯曾经强调:我们的宪法只为有道德、有宗教信仰的人们而制定。本书不厌其烦、议论不休的就是,建设文明社会,(一)应该承认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而品质必须从少小培养;(二)应该承认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地腐败的阿克顿公理,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家天下必然权力导致腐败,由盛而衰,改朝换代;而自称制度优越于腐朽旧世界的党天下,绝对权力绝对地腐败,七十年都无法追上宪政民主制的私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更新,最后只能是人心丧尽,自我崩溃。

    目录

    简介

    目录

    序 言

    一.      纵览一生

    二.      道德教养 为官首要

    三.      农民的儿子

    四.      将军之孙 7岁入军营

    五.      天塌了!祖父辞世

    六.      徒步两千余里 从军去

    七.      地陷了!痛失双亲

    八.      天津武备学堂

    九.      赴德国留学

    十.      初出茅庐,第一任炮兵司令

    十一.      开创陆军现代化

    十二.      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校长

    十三.      袁世凯提亲 续弦夫人张佩蘅

    十四.      特立独行 惊世骇俗

    十五.      一反帝制 迫朝廷退位

    十六.      二反帝制 抵制袁世凯称帝

    十七.      三反帝制 扑灭张勋复辟

    十八.      对德宣战

    十九.      民国初年的进步 史无前例

    二十.      循序渐进革新 实实在在做事

    二十一.      段祺瑞内阁: 举贤纳士 专家参政

    二十二.      公平正直 谨守原则

    二十三.      行事出以公心 对事不对人

    二十四.      众人眼中的段祺瑞

    二十五.      民初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二十六.      北洋时期 言论新闻出版自由

    二十七.      安福国会

    二十八.      放下执著 皈依佛门

    二十九.      安贫乐道 言行一致

    三十.      道德仁义与机巧变诈 - 内感篇

    三十一.      天理为要素,人道为依归 - 外感篇

    三十二.      圣贤英雄异同论

    三十三.      外公与孙中山

    三十四.      外公与徐树铮

    三十五.      各有各的小九九 - 段祺瑞与日本

    三十六.      西原借款

    三十七.      三.一八惨案 长跪谢罪

    三十八.      苏联档案解密与三.一八

    三十九.      北洋时期的外交

    四十.      三上三下

    四十一.      外公的生活片段

    四十二.      创办正丰煤矿有限公司

    四十三.      外公与围棋

    四十四.      拒绝日本收买 举家南迁上海

    四十五.      一生著述 沉没江底

    四十六.      儿女趣事

    四十七.      抗战前夜 与世长辞

    四十八.      逝世十四载 方得入土

    四十九.      遗嘱八勿

    五十.      段氏的家族

    后记

    关于作者

    张乃慧

    张中柱

    序 言

    段祺瑞是谁?

    段祺瑞是什么人?

    段祺瑞是清朝将领

    段祺瑞是民国创始人之一

    段祺瑞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集总统、总理权力于一身的政府首脑

    段祺瑞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炮兵司令和陆军总长

    段祺瑞是三一八惨案制造者?

    段祺瑞是北洋军阀?

    段祺瑞是六不总理(不贪、不占、不赌、不嫖、不抽、不喝)

    段祺瑞是 ……

    Gold-Front

    从梁启超到鲁迅,从林语堂到费正清,从历史文件、研究论文、各个时期的报章杂志,到现今的百科百度,维基百科,有关段祺瑞的功与过、是与非、褒与贬,众说纷纭,云缭雾绕。

    对于我来说,段祺瑞是我的外公。

    1936年外公在上海逝世的时候,我才六岁。

    对外公的全部记忆,只有 那么几组温馨的镜头:

    外公年迈、瘦弱、慈祥而又沉默寡言;

    外公用温暖的大手轻抚我的头;

    外公在他的书房里读书看报,或与人弈棋;

    外公与客人们的谈笑声阵阵穿过书房,传到客厅里来;

    外公家的那片大草坪,是我们兄弟姊妹们追逐玩耍的乐园 ……

    那时,我们家住上海松江。每到逢年过节,母亲会带我们四个年纪大点的姐妹到位于霞飞路1487号的外公府邸(现在的淮海路)给外公外婆拜年、拜节。当时段家除大儿子宏业和小儿子宏范两家、以及我先大姨的两个儿女(当时都已成人)还住在津京以外,其余的四个女儿,都住在上海。

    外公,您是否还记得那个小不点儿?

    C:\Apps\David\duan\Picture\霞飞路孩子照.jpg

    段祺瑞 的部分第三代, 一九三六年摄于上海 霞飞路 段宅  (现淮海路1487号)。

    左至右: 傅明夷, 奚会凯, 袁缉辉, 张中柱(作者), 张若玫, 奚会旸, 张其琇, 奚汝玫.

    其中,张姓,乃段祺瑞二女 段式彬 的子女; 袁姓,三女 段式巽 的子女;奚姓,四女 段式筠 的子女;傅姓,六女 段式荃 的子女。

    每次给您和外婆拜年拜节,所有姨表兄弟姊妹们总是由高到低排成一排。因为我个头特别矮小,比我弟弟中柱还矮,常常被排在列队倒数第二位。

    等排好队了,大人便在一边指挥:行礼!

    于是我们便齐齐跪下去,磕头。

    十几个孩子,行动一致,看上去很有阵势,表现了中华农业文明传统的诗礼传承的遗风。

    虽然经常排在末了几位,但我做事绝不马虎。心中总是充满一种模糊的神圣感,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大事。所以,总是站得特别认真,规规矩矩,动作尽量做到与左右的兄弟姐妹们分毫不差,不然就不足以表达自己心中对长辈的崇敬。

    礼毕,我们每人都可从您和外婆手里得到糖果或玩具。

    我也注意到这种礼仪的细节,那就是磕头形式之男女有别,细细想想也很有意思,各有千秋。

    男生磕头,先单腿跪下,再双腿齐跪,弯腰磕头,双臂伸直,手触地之后,立即把腰直起来(一叩首);然后重复第二次(二叩首)、第三次(三叩首)。然后整个人站起来。礼毕。

    女生磕头则是,先跪左腿,再跪右腿,双手触地,匍匐上身,再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双手离地,挺直腰板,右腿直立,左腿直立,礼毕。

    在外公家的大厅里,草坪上疯玩,是一辈子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

    之后,我们对外公的有限的了解和亲情,则是通过母亲的忆旧与言传身教。

    母亲段式彬,是段祺瑞的二女儿。一九六六年,母亲从上海移居澳门。一九八五年,母亲又随着儿子中柱,移居美国加州。自一九九零年,我移居美国后的前十年中,有很多机会陪伴在洛杉矶安度晚年的母亲身边,便有机会听她讲那过去的点点滴滴。

    大陆官方对于段祺瑞时期民国的描述,无非是,专制独裁,卖国投敌,军阀混战,阶级压迫,残酷剥削,民不聊生。

    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人都知道,地富反坏右,以及他们的亲属、后代,是由中共操纵的年复一年、层出不穷的阶级斗争现成的祭品。作为段祺瑞的后代,我们属于生来有阶级原罪的、必须被党改造思想、改造感情、脱胎换骨,不可被信任的异类。多少年里,外公对我好比是危险物品、有如悬挂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不敢向人提及。我的大半辈子,都是在试图忘记祖上存在的思想状态里度过。

    直到退休以后,有一天,我去美国弗吉尼亚州首府Richmond旅游。该城,曾经是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南部联邦首都。在市中心,看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首领们的一座座雕像,威严地屹立在丰碑大道上,像是在检阅后世。我被这一景象惊呆了:这不意味着在1949年后的南京市中心,竖立起一座座蒋介石和国民党将领的雕像吗?!

    站在罗伯特.李的塑像前,我的心在颤抖!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 (1861 – 1865)南军总司令罗伯特. 李 Robert Lee (from Internet)

    巨大的震撼使人百感交集: 这,是怎样一种对待历史的坦诚与尊重?! 这,是怎样一种对待同胞的宽容与大度?!它让人感觉到人性中的善良和慈悲,让人更加尊重作为基督徒的北军领袖。

    美国内战是一场美国本土最残酷的战争,七十万人死于战火,当时美国总共也就三千万人口。南北战争结束后,得胜的联邦政府没有秋后算账, 没有凌辱政敌,没有关押一个战犯。南方总统杰斐逊•戴维斯活到81岁而善终,副总统斯蒂芬斯战后不久被选为佐治亚联邦参议员。南方关于内战的文学亦是层出不穷。 (Gone with the wind) 就是闻名于世的著作。

    这里不用说,人们一眼就能看懂的道理是:战争的目的,是制止国家分裂、实现国民平等,把国家统一到一个更加文明的制度之下;不是肉体消灭、迫害、惩罚卷入战争的战败对手;不是像有的野蛮部族,依仗武力吃掉比自己更文明的政权。南北战争的敌人,是落后的势力和体制。

    Richmond的景象,在我心中激荡起一阵阵波澜,使我联想到中国的历史变迁,唤醒了数十年经历中的恶梦,松动了思想的枷锁,产生出了深藏心底的疑问:外公,在中国历史长河之中,您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直到此时,文明终于惊醒了蒙昧,我才改变了过去在千夫所指的压力下泯灭了的独立思考的态度,打算用余生去探讨外公的历史,并记载自己的发现,甚至把它看成自己的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作为段祺瑞的后人,我想了解外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在世上留下什么样的痕迹?我有责任,把我和我家人了解的事情告诉世人。

    在我完成本书初稿之后,弟弟张中柱也加入了本书的写作。从追溯到外公之思想源头,儒家孔孟之道,继而反思到马列主义对中华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祸害,他注入了对历史的回顾、对比,与省思。只有对比,才可能识别善恶优劣,探索历史及历史人物才有意义;只有认清楚问题,才可能解决问题;才可能进步。

    在我们七个兄弟姐妹中,中柱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就是在成年之后,中柱和母亲住在一块儿的时间,也有近五十年之久。和母亲的交流,使他对外公的个性、内心,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外公对孔孟之道的执著,是中柱对外公一生做人最深刻的认识。是孔孟道德教养的树立,支持了外公一生的行为。

    外公是我们家的,更是中国的。他的出现,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中华文化传承、延续之无穷连接中的一环。研究外公的言行,对于正名中华文明,更有利于走上普世价值道路。

    本书的史料,除了母亲、姨妈等家人的回忆之外,更多的来自于可以搜集到的关于外公的书籍、文献,以及外公本人的文稿。

    C:\Apps\David\duan\Picture\Family-0014.JPG

    段祺瑞 二女儿 段式彬 和子女,1938年于上海 (从左至右):

    前排: 七女 张之俊,六女 张亦英

    二排:儿 张中柱(作者),四女 张乃慧(作者),三女 张若玫

    后排:段式彬,八女张以智 Frances Tang,长女 张其琇 Vivian Tse  (母亲的第二个女儿很小就病逝)

    在中国历史上,打赢了就打赢了,也没有流行编造谎言、篡改历史,来抹黑前朝。比如,清朝的史官,就没有抹黑、批倒、骂臭被推翻的前朝。而暴力推翻民国后的中共中宣部,学步苏共,以满腔仇恨,不仅妖魔化民国政府,抹黑段祺瑞和所有民国政要,还诋毁、批臭整个三千年中华文化,毁孔子墓,砸孔庙碑,刨孔林坟。

    在一面倒的丑化宣传之下,撰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尽可能地还原这个生活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人的形象,更是为了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独立学者加入挖掘事实、探索真相的行列。事实、真相,或迟或早,一定会呈现。正如林肯所说,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或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善恶、优劣,只可能在与其他事物的对比中清晰、明瞭。对比与省思,可以发现差距、辨别优劣;才能使被掩埋的历史经验教训,起到促进当今社会进步的作用。这也是作者加入个人的分析、评论的目的。

    外公啊,我们知道自己拙于文字,远没有您那么深厚的国学基础,也没有您那么远大的抱负与理想,所以无法深刻、准确地理解您。但,保持沉默不是我们的选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世间的一切激情、喜怒哀乐,都如流水一样地逝去,转眼间成为淡漠的陈迹。外公的荣辱于我们已没有什么意义。但太史公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浩然壮志,怎能不鼓励、启发后人,作出一点微薄贡献呢?

    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人意见会完全一致,永远一致。所以,每一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力,都有阐述自己经历、观点的权利。科学哲学家巴什拉说:真理只是在争辩之后才会呈现其全部意义。不可能存在第一性真理,只存在第一性谬误。在不同观点、言论交流交锋之中,才有可能认识事物的真实的、立体的全貌。我们没有条件像历史学家一样,对前人留下的记录广泛查证核实,完成专业论文。相信文中一定会有引用的信息、数据不是百分之百准确的地方。但我们尽力避免明显的荒谬和不合逻辑的推理。希望,在一切以维护党天下为目标的宣传中,这本书,可以提供一面之辞,一家之言。这里的评论,乃我们个人的博客,为百家争鸣,发出一点点不同的声音。

    纵览一生

    十来岁前的时间如同慢镜头,一切都是那么缓慢。这个电影镜头到了三十岁后,突然加快。一季又一季,一年复一年,时光一会儿就消逝了。这时候,人们才会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每一个人只有一辈子。他无法选择时代,无法选择家庭,甚至无法选择自己(才智、长相等)。但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做一个正直的人。外公段祺瑞,就是这么一个人,刚正不阿、清廉正直,尽管屡受挫折,却终生不改。他的生命,跨越了从一八六五年至一九三六年的七十一个春秋。

    一八六五年,外公出生于安徽合肥乡下。母亲操劳家务,父亲经营着几亩田地。此后,父母还给他增添了一个妹妹,两个弟弟。妹妹比他小六岁,弟弟比他小八岁和九岁。家里虽然不富裕,但父母还是坚持送长子去读私塾。在商业不发达、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只能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一八七二年至一八七九年,外公七岁至十四岁。国内战事平静之后,任淮军将领的爷爷段佩,把孙子接到苏北宿迁兵营。除了让他继续上私塾之外,段佩还言传身教了孙儿七年。这一段特别的经历,使外公与军队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八七九年,外公十四岁时,爷爷段佩病逝。他不得不回到父母身边。除了帮母亲照顾弟妹,还随父亲下地。从五岁到十四岁,外公已经上了九年私塾,熟读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在多数人还是文盲的时候,他已经俨然一个书生,懂得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树立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志向;形成了做人处事的诚信仁义的道德准则。

    一八八零年底,外公十五岁。他毅然告别家庭,投奔清军管带,堂伯段从德。历时四个多月,绵延两千余里,他只身一人爬山涉水,从安徽合肥走到山东威海。外公到威海卫时刚满十六岁。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一八八二年,外公父亲在北上访子后的回家路上,被人谋财害命。悲痛欲绝的母亲,也在夫君被害七个月之后,撒手人寰,抛下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外公这个十八岁的新兵,承担起照顾弟妹的责任。后来,他一辈子都在照顾弟妹们。

    一八八五年,时年20岁的外公,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在校学习科学,专业炮科。两年后,22岁的外公,以最优等成绩毕业 。(吴廷燮《段祺瑞年谱》,《近代稗海》第4辑,p.603)。时隔十三年后,这个学校的在校生,在与入侵天津的敌军浴血奋战中,全部壮烈牺牲,学校被毁。

    1889年,留学德国时期的段祺瑞

    C:\Apps\David\duan\Picture\new\段祺瑞0b.jpg

    一八八六年底,还在天津武备学堂学习时,在家族长辈催促下,21岁的外公回家完婚。这门亲事,是爷爷段佩在世时订下,新娘是宿迁举人吴懋伟的女公子。吴夫人给外公生下一儿一女后,于一八九九年早逝。在这十三年的婚姻中,因为上学、留学、担任下级军职,外公长年奔波在外,留下吴夫人和一儿一女在老家生活。

    一八八八年冬,23岁的外公以第一名的成绩被选派到德国留学。在柏林军校和克虏伯炮厂完成了两年学习和实习。回国后四、五年时间里,外公先在军械局工作,后回到威海卫任随营武备学堂教官。一八九四年,隶属威海卫驻军的外公参加了对日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大清帝国陷入重重危机,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一八九六年。这一年,外公 31岁。读了十三、四年书,当过五年教官的他,被袁世凯选中,奔赴天津小站,筹建在抗御外辱的呼声之中成立的中国新式陆军。外公任新建陆军炮兵部队统带,兼炮兵讲武堂总教习。从此,一名普通教官走上国家军队的重要领导岗位。让家丁式的皇军脱下长袍马褂,换上现代军服,实行现代军制,学习现代火器,外公为中国军事现代化,出了一臂之力。他与王士珍、冯国璋一道,成为北洋新军的北洋三杰

    一八九八年。新建陆军编为武卫右军,段祺瑞仍统领炮队,并赴日本观操。次年,随工部右侍郎、山东巡抚袁世凯,率武卫右军在山东平息义和团。

    一九零零年,35岁的外公,由袁世凯提亲,娶袁的养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江西巡抚张芾之孙女张佩蘅为继室。张佩蘅为外公生了四个女儿(大女儿即作者母亲段式彬)。此后,外公把前妻所生的一儿一女接到身边,把家安顿下来。直至外公去世,外公与外婆张佩蘅共同渡过了举案齐眉、祸福同享的三十六个春秋。

    C:\Apps\David\duan\Picture\new\段祺瑞6.jpg

    一九零一年至一九零九年,36至44岁的外公,曾任北洋军政司参谋处总办、清政府练兵处军令司正使;带过兵,做过新军六镇中的第三,第四,第六镇统制,为保卫皇权打过仗。他更是花了不少精力从事现代军事教育。参照各国戎政,亲自参与编写教材、章制、操典和编译兵书,担任过武卫右军各学堂总办,练兵处军令司正使,北洋武备各学堂总办,保定军校督办,会考陆军留学毕业生主试大臣,等等。有不少民国军人称呼外公老师,可不是客气话。光是保定军校的毕业生, 就有蒋中正、何应钦、张群、叶挺、黄郛、傅作义、吴佩孚、白崇禧、陈诚、张治中等。

    一九零五年和一九零六年,外公40、41岁。陆军接连在直隶河间和河南彰德举行过两次大规模秋操,外公皆任演习中北军的总统官。

    一九零八年,光绪和慈禧先后病死。摄政王载沣欲杀袁世凯,因保定传来兵变的消息,致使载沣不敢动手。其实那不过是外公制造出的警告。

    一九零九年,由于害怕权大震主,朝廷将袁世凯解甲归田。次年,外公45岁,被调任江北提督(清从一品官,相当于省军区司令),驻清江浦(今江苏淮安市)。

    一九一一年,外公46岁。清军黎元洪部革命党造反,爆发武昌起义。朝廷无奈,重新启用袁世凯。袁调遣冯国璋率第一军赴武汉平乱。在冯占领武汉之后,袁世凯阵前换将,令外公南下取代冯国璋,任湖广总督。外公停止了战事,与革命军谈判,与南方革命党秘密联系。他接连电告清廷内阁,声称:共和思想已深入将士之心,将领颇有不可遏之势。压制则立即暴动,敷衍亦必全溃。

    一九一二年一月,外公近47岁。本来就对家天下的腐朽不满的外公,领头中国陆军、北洋的47位将领致电朝廷,要求立定共和政体。在没有反应之后,2月5日,又致电威胁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宣布退位,清朝结束。三月,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第一届民国总统,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内阁共有十个部。外公任中华民国陆军总长,外交总长为陆徴祥,财政总长熊希龄;教育总长蔡元培;工商总长陈其美,农林总长宋教仁,等。

    一九一三年,外公48岁。以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主持镇压国民党发动的二次革命。次年,以陆军总长兼领河南都督,坐镇开封,围剿白朗起义军。6月,被授予建威上将军,兼管理将军府事务。

    一九一五年,外公50岁。袁世凯迷上君主立宪。外公以受总统数十年知遇,不敢不直言奉上,多次劝说上司莫走回头之路。袁不为所动。外公不得不论公,宁死亦不参与;论私,从此只有退休,因辞职。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袁的倒行逆施,导致护国运动爆发。

    一九一六年,外公51岁。在袁世凯当了83天洪宪中华帝国皇帝之后,不得不请外公出来,收拾残局,外公出任总理。6月,袁去世。黎元洪任总统。外公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实行责任内阁制。

    一九一七年,外公52岁,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黎反对,演成府院之争。事实证明,对德宣战是有利中国的一步好棋。但好事多磨。各省军头们对国会施压,和傅良佐导演的公民团闹国会,适得其反。有了安徽督军张勋的支持,空壳总统黎元洪解除了外公总理职务。谁知张勋入京,立即拥戴宣统复位。清朝解体五年之后,又回来了。

    一九一七年七月,外公重领旧部,联系全国,自任讨伐军总司令,进军京师,平定了又一轮的复辟。副总统冯国璋从南京进京继任总统。外公仍然出任国务院总理。中国终于加入对德宣战行列。对于国家分裂现状,外公主张武力统一中国,从根本上改变军人干预政治的现象。但各地军阀持枪自重,争权夺利,谁也不服谁。西南桂系、滇系军阀一面在广州与孙中山明争暗斗,一面与中央军对抗。因湖南战事失利,外公辞去总理职,但仍然挂着参战督办职位。不幸的是,最后,中国的统一,靠的仍然是武力。

    一九一八年,外公53岁。北洋政府出兵西伯利亚,护侨、撤侨。这是中国政府为华侨利益而出兵的唯一事例。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成为战胜国一员。

    一九一九年,外公54岁。冯国璋下台,同时外公辞去总理,仍任职边防督办。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继任总统。五四运动爆发。同年,北洋政府派徐树铮出兵外蒙,软硬兼施,使在俄国策动下独立了八年的外蒙古回归中国。可惜好景不长,几年之后,外蒙又被苏联红军占领而独立。在总理任上时,外公仍然试图解决军阀干政问题,他对美国公使芮恩施说:现在,军队被用于党派和政治的纷争方面。当这种情况不可能再存在时,我们就可以让社会生活中的公众意向完全自由地决定宪法和国家的所有的问题了。

    一九二零年,外公55岁。居功自恃的吴佩孚秀才造反,擅自撤军北上,以清君侧、反对外公爱将徐树铮为名,进军北京。加上原来中立的张作霖亦反目,使外公培植的边防军败北。外公被迫引咎辞职,移居天津。外公维护北洋团结、统一中国的努力落空,国军北洋军大分裂,开始了军阀混战。下野之后的外公皈依佛门,吃素学佛。

    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三年,北洋军阀混战此起彼伏。外公在天津与孙中山、张作霖书信,使者往来不绝,谋求一致行动对付直系。在这期间,外公曾谴责曹锟贿选总统。

    一九二四年,外公 59岁。吴佩孚在直奉战争中败北,总统曹锟下台。作为各方势力均能接受的人物,外公被推举出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外公不信共产新潮,认定走民主宪政,乃中国的出路。计划在召开善后会议之后,召集国宪起草委员会、召开国民代表会议,通过国家宪法、统一中国。在北京大学的民意测验中,孙中山、陈独秀、蔡元培,段祺瑞、胡适被学生选为中国精英

    一九二五年,外公60岁。邀孙中山来北京,筹划召开中国的费城会议。可惜,不久中山先生病逝,合作受阻、制定国家统一大法停滯。同时,冯玉祥与张作霖交恶。2000年俄国文件解密,证实当时苏俄除了派遣顾问之外,还大笔军援其在华代理人冯玉祥,策划推翻以外公为元首的中国政府。

    一九二六年,外公61岁。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全国媒体谴责段政府。虽然外公作为最高行政长官罪责难逃,但他没有下令开枪。在场的最高官员国务院秘书长瞿宣颖亲眼目睹,开枪始于群众抢夺卫队枪枝。4月19日,外公辞职,举家移居天津,从此退出政治舞台。

    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二九年,外公62至64岁。在苏共支持下,北伐战争开始,张作霖入主北京,镇压共产党,绞杀其首领、北大教授李大钊。在返回东北途径皇姑屯,张被炸身亡,蒋介石国民党统一了中国。外公置身局外,但各路老朋友、老部下、学生,时常来看望外公。

    C:\Apps\David\duan\Picture\new\段祺瑞4.jpg

    一九三零年至一九三二年,外公65至67岁。当时外蒙已被苏联分裂独立出去,江西也建立了受苏联掌控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及工农红军。另一帝国日本,大力扩张在华北势力,企图筹建亲日政权,打上了外公的主意。日本多次派人到天津秘访,想请外公出面组织华北政府,与南京中华民国政府对抗,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一九三三年,外公68岁。应蒋介石之邀,举家南下,避开京津地区的日伪势力。蒋介石令南京少将以上军人过江迎接。由蒋介石、孙科陪同,瞻仰中山陵。次日,外公即率同家属抵达上海。以后三年,外公外婆居住在霞飞路1487号。办上海奕社,使全国围棋名手云集上海。

    一九三六年,外公71岁。11月2日,外公胃溃疡复发,引起并发症,在上海宏恩医院去世。灵柩暂厝北京西山卧佛寺,直至1950年,母亲段式彬才将其父从香山卧佛寺下葬北郊清河。1963年,因为清河基建,母亲再次进京,移灵至现在的北京万安公墓。

    曾被誉为晚近掌故史料之巨擘的文人徐一士,在他的《一士类稿》中总结道:段祺瑞于十一月二日卒于上海,以系‘三造共和’之民国元老,闻者多致嗟悼焉。段氏早有知兵之名,佐袁世凯治军北洋,共王士珍、冯国璋称‘北洋三杰’。其后当时势力推移,崭然有以自见。遂陟高位,执国柄,举措设施,动关大局,蔚为民国史上有声有色之人物。天津《大公报》三日短评《吊段芝泉先生》有云:‘段先生对于中华民国的关系之大,为孙中山先生及袁项城以外之第一人。’

    1936年出版的《现代中国名人外史》(坦荡荡斋主著),在《段祺瑞遗事》总结其人,写道:"最近逝世之段祺瑞字芝泉,…性情强毅,识虑宏深,其生平功在国家,虽政敌亦不能加以否定!

    然综其大者,则有三端,其一,辛亥武昌首义时,冯国璋军已陷阳夏,民军不支,至擬放弃武昌;而段力言袁世凯,谓不宜同族自残,以危国脉,而背民情。袁乃令冯停进,并交军权于段。段遂趁势联结诸将,电请清帝逊位,改建民国。故当时使非段有兹举,武昌一下,民军气必大馁,袁冯或将作曾左第二(即曾国藩、左宗棠,为保清功臣–笔者),则中华民国之成立,恐尚须本党若干之努力。

    其次,张勋康有为等之复辟,北洋系各督,初多秘密赞成,未即响应者,实为观望于段。迨段马厂誓师,表明态度,各督乃共谋护国。讨破辫军,致复辟功败垂成。

    其三,欧战时,我国会主守中立之议员居多,黎元洪亦附和之,段以内审国情,外察世变所得,知非参加协约方面,向德宣战,将不免外人之乘势吞并,即幸能存于战后,列强之瓜分,亦必因而实现。于是毅然解散国会,宣告参战,俾外人既无辞可藉,以倂我领土,巴黎和会席上,我国乃有保留山东案之权利,故当时使非段能通权达变,更具世界眼光,我国早已不堪设想。"

    《段》文突出了外公在推翻帝制,平乱复辟,以及对德宣战,这三件大事上,对国家做出的贡献。其实,至少还有另一件常人难以做到的事,即杯葛袁世凯称帝,避免了国家走更多弯路。

    政治家梁启超,评价外公说:其人短处固所不免,然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人能比。

    民国政要曹汝霖评价外公,余追随二十余年,见其治事之勤,待人之诚,自奉之俭,而遇事负责,令出必行,皆足为后世法。素性刚毅,果断廉洁,不威而严。闻在小站练兵时,不离营舍,与士兵同甘共苦。每逢发饷,总由陆军部军需处员,点名发放,从不经手,部属皆服其公而无私。

    C:\Apps\David\duan\Picture\书法\手书-B.jpg

    思想家章太炎说外公,按公平生行事,驰说者虑有异同,惟与中华民国终始不能异,再造共和之绩,夫人所知也,…今所望於公者,非遽以尽收失地相要也,要令长城以内,敌人不得恣意蹂践,…任其难者,非公当谁属耶 (下有全文)。在国难当头之际,太炎先生期望段公,效法唐代郭子仪和清朝李鸿章,重新出山,肩负起保住长城以内国土之重任。

    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教授,在评价担任执政时的外公说,他仍怀着国家团结和重订宪法的空想,…机构安排十分圆满,讨论十分严肃,国会活动十分认真。外公坚持引导中国走上宪政民主道路。

    孙中山对外公评价,段祺瑞反袁称帝,不失为爱国军人,可以和他联合。 中山先生生前最后的活动,就是到北京与外公商讨召开中国的费城会议,制订国家宪法。

    民国初年,有人信仰共和,有人忠于皇室,有人弘扬孔孟,有人接受苏俄共产第三国际的领导。外公的时代,是社会新旧交替、大变革的时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令人冥思苦想。方处于百思不得其解之际,一次,乃慧呆在孙儿的书房里。自从高中毕业,去了东部的布朗大学以后,他的书房就成了乃慧浏览书籍的地方。无意之中,发现书架上有一本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不禁大喜在望,这不就是在少年时代,才进高中时熟读过的那本书吗?随手翻着看看,就在正文的第一页上,一段文字赫然出现在面前,随即把它翻译如下:

    这是一个最辉煌的时代,又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年代,又是一个最无知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充满信仰的时期,又是一个背信弃义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又是一个既黑又暗的季节;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又是一个充满绝望的冬天;我们拥有一切美好的前景,又是我们的面前,白茫茫一片,一无所有;…。

    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描绘,不正适合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状况吗? 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文明与野蛮、光明与黑暗,从来都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在一个宽松时期,各种人物都得到了充分表现的空间,善良的和假冒伪善的都得以一显身手。在错综复杂、鱼龙混杂的政治环境中,有理念,守法,讲信义的外公,成为这个时期一个光明磊落的人物。

    在《圣贤英雄异同论》中,外公表达了他对建造大同世界的愿望:愿环球明达豪杰讨论大同之治,尽力可己之功,淡国际之界,泯种族之分,无宗教党派之争,去学说团结之害,战备可以末减,则民人担负自轻。融通世界之物产,以供全球之食用。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视全球为一体,痛痒相关,使英雄跻于圣贤,大同实现于斯世,想仁人君子乐共研究,庶轻人类循环之浩劫而造世界共同之乐利也。

    使英雄跻于圣贤这句话,说明外公从亲身经历,发自肺腑,感到执政者个人的道德品质,对国家兴衰、百姓祸福,极端重要。

    他理想、怀抱的是,视万国为一家,亲亲长长,人类为同体,无人无我,若身臂相使、手足相助。(《外感篇》)

    在这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外公走过了他坎坷的一生。在1936年11 月2 日外公谢世的第二日,上海申报出文,标题:一代伟人段祺瑞昨晚逝世。11 月4 日,大公报报道:国家褒崇元勋,段祺瑞将国葬。应该说,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生活着这么一个中国人,由于他的存在,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了一点儿、更光明了一点儿。

    道德教养 为官首要

    在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是文盲的年代,在人生最关键的五岁至十四岁的少年的黄金时期,外公没有嬉戏游荡,而是有幸苦读了九年私塾,潜移默化了儒家经典教导的做人之道。这为他一生,生活处事,为官交友,提供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当理念深入了潜意识,必然终身难改。以后,外公又继续了四年新式学校生活,包括两年就读于天津武备学堂,和两年留学德国。这些经历,增长了他的现代知识,扩大了国际视野,亲身感受了文明先进与野蛮落后的区别。作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出来的人,外公一生在实践礼义廉耻,为人温良恭俭让,为官忠于职守。他行事只问善恶,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以后,外公跟母亲说,少年时期所受到的教育,影响了他一辈子。他生活中随口应用的诗文、成语全是少年时代的记忆;要好好读书,年轻时读的书一辈子忘不了,一辈子受用。

    以民为天、博施济众:利益百姓,就是善

    中国人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形成了很高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规范。这在同时期的世界寥若辰星,也胜过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大陆。孔子提出了天下为公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阐明了我们的祖先对仁爱、诚信,对弱势群体关怀的重视。孔孟之道的核心,不是趋吉避凶、谋略致胜之类的锦囊妙计,而是以仁义道德为理念的做人宗旨。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君子的最高责任,是使百姓安乐。子貢问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认为,仁人,只需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行了。如能做到扶贫济困广大百姓,岂止是仁人,那是连尧舜都难以达到的圣人了!由此可见,安民,博施济众,乃儒家思想之最高境界。而基督教的最高境界是,拯救灵魂,在天堂永生;佛陀则是,普渡众生,脱苦海,修达彼岸,进入涅槃。

    美国纽约的孔子像:孔夫子,一个得到世界尊重的中国人 (网照)

    C:\Apps\David\duan\Picture\kongzi3.jpg

    两千三百年前,齐宣王问孟子执政之道,孟子曰,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认为,好的君主,在好年景,有责任让百姓丰衣足食;遇灾年,不能让百姓饿死!让百姓活好,是衡量君主善恶的标尺。寥寥数语,显示出孟子珍惜百姓生命的道德观。中国历史上,碰到灾年,政府开仓放粮、地主施粥赈饥,体现就是这样一种救人一命的善心。

    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尚书·泰誓上》: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 上天赐君、师于人间,是协助上天来爱护人民的。《泰誓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上天的视听,皆与民同。因而,以民为天的君,才是尽责任、合格的君。

    孔孟的善恶观,简单明了:民众利益至高无上、民生民享天经地义。利益百姓,就是善。损害百姓,就是恶;残害百姓,就是罪。道德,就是利益他人,就是利益百姓;利益百姓,是衡量掌权者善恶的标准;利益百姓,是衡量掌权者善恶的唯一的标准。

    Silver-Front

    外公在《圣贤英雄异同论》中,不屑一些人崇拜势力、强权,表现出了自己的儒家善恶观。认为,圣贤乃道德之人,他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贯以忠恕,仁民爱物,亲亲长长,立己立人,出则以国家为己任,老安少怀,朋友信之。极于日月之照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诚无息,循天理之公,无人欲之私,能尽人之性,更尽物之性,参天地之化育。…仁者爱人。慈悲兼赅。麟之仁不践生草、不履生虫。…诚有民胞物与之怀,几严佛家杀生之戒。义者,事之宜。见义当为,不为则谓之无勇。道德,仁义之本旨。

    中华民国执政府成立后,外公任集总统与总理于一职的执政。一次,湖北督军萧耀南,派都督府的财政部长黄孝绩入京见段祺瑞。黄说:萧督军是执政任统制时的士兵。由当兵直到主持一省军政,都是执政培植的。他爱戴执政,犹如赤子之对慈母。还说了很多恭维肉麻的话。 段听了以后,回答说:"你告诉萧督军,他是一省的疆吏,他应该对国家、对民众好,才是正当的。对我个人好,有什么意义呢?" (邓汉祥《我所知道的北洋三杰》) 黄聆教之下,知道段刚正,不喜吹捧,自知不妥,惭愧而退。

    外公深知儒家思想,是从政、做人之根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政以德,宽厚待人;深明为君者应与民同。历代中国的读书人,都被要求懂得自己的责任。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读书、求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社会,推行仁政,造福人民。这是孔子对学生的要求,是读书人终身履行的事业,是两千年来儒家教育的追求。千年来,儒家学说,已成为中国的立国之本,规范着人的社会行为,首先是读书人的做人处世之道。

    孔子提出的博施济众,是不是天方夜谭呢?不是,实在有人或政府做到了。随便举几个例子。十九世纪,美国女传教士道济,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妇产科医院;洛克菲勒出资建造了中国最著名的协和医院,及水准最高的协和医学院,在中国治病救人;二十世纪,比尔.盖茨斥资四亿美金,在非洲发展养鸡项目,谋求帮助非洲贫苦农民脱贫;二十世纪的日本、台湾,实现了没有歧视农民、农民工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全民福利。台湾任何人看病,只需交挂号费。就是在印度,也不存在不先付钱就不給治病的中国特色的、挂羊头卖狗肉的社会主义

    1934年8月,一代报人王芸生先生在采访退休的段祺瑞如何治国时,段答到:吾觉得治国之道很简单,‘维持人民,提倡商业’ 八个字足以尽之。 段说,他给蒋先生(蒋介石是当时国家领袖)寄了一首诗: 忧乐与好恶,

    愿尽与民同。

    三章法定汉,

    民足国不穷。

    兴邦用顺守,

    世民竟全功。

    提倡兴百业,

    四海扬仁风。

    仁政,就是让人民得到实惠,让百姓过好日子。"忧乐与好恶,愿尽与民同至于如何富民兴邦,段特意提到:中国传统文化轻视商业,这不行,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没有商业怎么行?留学欧洲的外公亲眼见过,商业发达对欧洲富强的重要作用。商品的流通,带动了财富的创造、科技的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要富裕,中国必须从农耕社会向工商社会发展。可就在二十年后,中国出了个自诩为人民大救星的毛泽东,公然定性小商小贩是投机倒把,要在全国坚决消灭这个资本主义的尾巴。"

    道德心 是为官首应具备的品质

    在几十年从军、从政的年代里,外公小权大权枪杆子都掌过。有多少次机会,可以惩罚那些和自己作对、甚至想暗杀自己的政敌,但外公都没有这么做。向来,恶棍党棍,都具备无毒不丈夫的特征。可是,外公自幼的教养,使他珍惜生命,鄙视公报私仇、阴谋构陷,从来没有对人进行过人身攻击或打击报复。当年,因为外公反对袁世凯称帝,袁克定曾派刺客伺候外公。而老袁病逝、外公重新掌权之后,也没有找小袁算账;对待吴佩孚、陆建章、张勋等人,也都是如此。

    段氏平昔性情戆直。对人对事,只要他主观认为不对,便无所顾忌,直言不韪。向来不采取阴谋暗杀手段。他是以儒、佛教的道德观念为基础,并以此作为他分析事物的标准的。(邓汉祥《我所知道的段祺瑞与北洋军阀》)

    不仅仅在公家公务上,在私家生活中,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同情心、仁爱心、道德心的人。比如,当知道买来的小妾是被家庭逼迫而来时,外公就把她们放生,让她们随自己的意愿去婚嫁。

    梁启超,是公车上书的主角之一。他与外公在几个重大历史事件上英雄所见略同。如,在对德宣战、反袁称帝、讨伐张勋、制定新国会法等政策上,支持、协助外公。他与外公合作多年,并担任过段祺瑞内阁财政总长等职。梁的德商(有别于智商)和外公相近。在1925.3.13的《晨報》,梁先生发表谈话说,"孟子說:‘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这句話也許有人觉得迂阔不切实际,但我始終认为,政治家道德所必要的。 对掌权者道德品质的要求,应该远远高于常人。在民主国家,竞选公职的人物或在职官员,一旦被媒体揭发出私德有瑕,常常会自动退选或辞职。而常人犯同样错,则不会被解雇。只有贼窝里长大的,或内心有鬼的人,才会大声宣扬天下乌鸦一般黑",以混淆是非善恶,为自己壮声势。

    外公段祺瑞,和受儒家道德哺育出来的梁启超、胡适等一代知识分子一样,可以毫无障碍地认同普世价值,接受现代人权、民主宪政的思想,致力于共和政体的创建。而对孔孟之道存逆反心态、缺乏道德教养的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则选择抵制普世价值、反对宪政民主制。

    与基督、佛陀一样,孔子、孟子,都不是政治、经济制度的理论家,只是一介平民。他们无权影响,或改变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但孔孟提出的思想,建立了不同于丛林法则的,和谐温情的,人类社会共同生活的道德伦理,使人类脱离野蛮,进入文明。孔孟的历史使命,就是立德立言,传播仁义。

    子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就是。孔子的仁,如同佛祖的慈悲,基督的博爱"。只要是正直的人,就应当具有这样的品性。

    道德品质,是做人的基础。道德伦理,在社会进步中意义重大。忽视道德品质的检验,菲律宾可以选出腐败的马科斯,德意志可以选出恶魔希特勒。在发达的民主国家,也可以选出,鼓励懒散落后习俗,宣扬左派社会平均主义,以劫富济贫为手段,损害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的投机政客。

    道德是文明社会的基础,是实现一切承诺、契约、条约、约法、宪法的基础。讲道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实力。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一直是以讲诚信的礼义之邦,屹立于世,并使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传播四方。三千年来,中华民族可以被异族征服,经历过一次次的改朝换代,成王败寇。可是,到头来,却总是靠武力得胜的强人异族,被中华文明同化,而不是相反,被愚昧野蛮化。儒家学说,显示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直至1949年后,孔孟道德思想被批倒批臭,儒家道德被彻底铲除,代之以阶级仇恨,态度鲜明地热爱共产党为最高道德品质。

    生活在二十世纪初的外公段祺瑞,不是思想家,不是理论家。他没有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建国学说,也不深刻理解现代政治分权制衡的理论,但是,他具备一个文明国家领导人,应有的人格和道德心。正因为如此,他会很轻易地认识到民主、共和,比独裁、专制,更文明、更进步,而诚心接受,并终身为之奋斗。

    外公,做人有理念,有使命感。下面几个小故事,可见其为人处世之一斑。

    何以昭大信于天下?

    不论为官为民,外公以诚信为第二生命。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外公要求孩子们在生活中做事负责任,说话算话。有一次,大舅(外公的长子段宏业)在外边向人家赊了账,事后又忘了还人钱。外公知道以后狠发了一次脾气,训诫儿子。母亲等几个女孩子还没见过爸爸发这么大脾气,在一边都吓得不敢吭声。

    外公曾因财政总长李思浩有顾虑,不敢按他的主张办事,而对李思浩说:你我相交多年,你还没有摸着我的脾气。我这个人凡想好了的,一定要做。不要说因此丢了官、就是送了性命,我也是不顾的。有我负责,你快去办吧! (《李思浩生前谈北洋财政和金佛郎案》,《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下,P.241)

    外公相信,专制制度已经走到穷途末路,而民主共和是光明前途,所以领头清军军官上演了逼宫倒清一幕。倒清要废除的,是专制制度,不是消灭清室老少。所以,当时南孙北袁双方共同向清室提出了优待条件:如果放弃统治国家的权力,皇室可以保留一定的生活经费,继续居住在紫禁城。和平转型,符合国家的最大利益。可是,到了1924年秋直奉战争后,接受苏共援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倒戈将军冯玉祥进入北京,无视南北双方承诺的优待条件,依赖手里的枪杆子,命令清皇室即日搬出紫禁城。将无枪无炮、对局势鲜有威胁的溥仪及皇室驱逐出宫禁。

    消息传来,外公极为不满。他以在野身份,从天津发电报,责备冯玉祥云:"顷闻皇宫封闭,迫移万寿山等语。要知清室逊政,非征服比。优待条件,全球共闻。虽有移万寿山之条,缓商未为不可。迫之,于优待条件不无刺谬。何以昭大信于天下乎?望即从长计议可也" (黄征、陈长河、马烈《段祺瑞与皖系军阀 》 ) 。

    按说,对于清皇室,除了清朝时期的工作关系以外,外公并无丝毫私人瓜葛,对溥仪个人也并无好感。但在清廷同意宣诏退位时,外公属于 共和一方,曾信誓旦旦地宣布:不会驱逐他们出宫。既然是契约,就必须遵守,就必须说话算数,这是关系到政府信誉的大事。事发当天,胡适也致函外交总长王正廷,说:我是不赞成清室保存帝号的,但清室的优待乃是一种国际的信义、条约的关系。条约可以修正,可以废止,但堂堂的民国,欺人之弱,乘人之丧,以强暴行之,这真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輗 读, 軏 读月"。大车是指牛拉的车,小车是指马拉的车。輗和軏是指车辕上的横木两头的活销。 没有活销,套不住牲口,车怎么能驱动呢?) 认为,人若不讲诚信、扯谎、隐瞒真相,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

    孔子视民信为一个政府生存攸关的重大问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民无信不立"。

    "信,国之宝也"。这乃是至圣先师的真知远见,是可以传世的信条。

    诚信,是中华文明数千年不变的、上层社会、读书人起码的做人的道德准则,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一个无信之人,在正常的上流社会,是很难混下去的。

    言而有信,是外公幼年建立的行为准则。尽管当时已是在野闲散人士,对于有损国家荣誉的事,他还是要站出来说话。在他看来,昭大信于天下是头等大事,是做人、执政不可或缺的品质,是个人和政府的长远利益。

    回到被驱赶的废帝溥仪。其实,当年被扫地出门的中国末代皇室没有去万寿山。十八岁的溥仪及一行人,分乘五辆汽车从紫禁城神武门出宫,被京畿卫戍总司令鹿钟麟护送到了后海边的醇王府,即后来成为宋庆龄居住了近二十年的宋庆龄故居扫地出门,乃共党阶级斗争术语,即留下财物,被立刻逐出家门。乃苏共、中共惯用的共产地主资本家的手段。

    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当上了大总统。不难想象,要实现共和的转型,要面对无数难题。可袁不思如何克服困难,逐步完善民主立宪,而是不适时宜地想走回头路,自己当皇帝。

    外公视恢复帝制为开历史倒车,简直是胡闹。他说,项城(即袁世凯)帝制自为之迹已渐显露, 我当年曾发采取共和之电,如今又拥项城登基,国人其谓我何?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所以论公,我宁死亦不参与; 论私,我从此只有退休,决不多发一言 。在此之前,1912年元月,外公曾联名北洋46名高级将领上书朝廷,恳请立定共和政体。共和派逼迫清廷退位,自己再来当皇帝?

    袁世凯既是提携外公的老上司、又是岳父,两人有二十多年共同奋斗的交情。外公做不到反目成仇、公开反袁,但在如此重大原则分歧上,实在无法执行党(帮)派利益高于一切,与袁同流合污,站在历史错误的一边。对自己曾经的共和誓言,他也不可能出尔反尔,背信弃义。在洪宪帝国闹得拂拂扬扬,如火如荼的时候,外公称病在家,远离权力中心,穷则独善其身,表现了他的道德人格。

    在中华历史上,不乏正气凛然、宁死不屈的中国人。齐国大臣崔抒杀了齐庄公,史官齐太史在竹简记录:崔抒弑其君。 崔杼一怒之下殺了齐太史。继承兄职的弟弟同样记录,崔杼又殺了齐太史的弟弟。谁知,轮到齐太史的小弟继承兄职时,仍然要如实记载。无奈之下,崔杼放过了齐小弟。当齐小弟太史季活着出来时,遇见忠于职守,前来的南史氏。南史氏说,如果你也死了,我会继续写。在齐太史简,在晋董弧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其中第一个典故,就是这个故事。中国历史上的谏官,其职责是指出君主的过失,直言犯上;而更有史官,其职责是直言不讳、信笔直书,记录皇帝的言行、朝政的史实。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约束帝王的行为。

    中国人,为了说实话,死都不怕。你以为,中国文化传统只是奴颜婢膝、假大空吗?奴才文化,能够辉煌百代、传至日韩越、受世人尊重吗?就像甘地代表着印度的精神,孟德斯鳩、伏尔泰、卢梭代表着法国的精神,富兰克林、杰弗森、马丁-路德金代表着美国的精神一样,司马迁、文天祥、史可法、海瑞、谭嗣同,…,代表着中华民族之魂。

    外公一生,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信守承诺,一诺千金。他平日工作极端认真负责,很少有放纵的时候。有一次例外,发生在邀请少年时的宿迁私塾老师来京小住的时刻。母亲说,父亲吃饭,不和家人一桌进餐。只有非常特殊的客人,才有机会和父亲同桌吃饭。那几天,外公兴奋得像孩子一样,天天陪老先生吃饭,聊天,忙得连跟女儿们说活的时间都没有。好笑的是,到年纪一大把了,母亲说起这件事,还有点愤愤不平

    杀人者人恒杀之,哪一个好杀人的有好结果呢

    段祺瑞戎装照

    C:\Apps\David\duan\Picture\段-全身.jpg

    1917年,反张勋复辟时,"马厂车站设立缉查处,查扣由北京至徐州间往来乘车的张部官兵,陆续扣留达三四百人。

    这时外公手下大将靳云鹏,要求杀几个扣留在车站的辫子兵,他曾两次请示段说:‘先杀几个张勋的辫子兵,悬首示众,以振军威。’第一次,段未作复。

    第二次又见问,段很不高兴地说:‘罪在张勋一人,这些官兵有什么罪?杀几个有什么用处?你们总是好杀人,杀人者人恒杀之,哪一个好杀人的有好结果呢?’

    张勋复辟失败后,所有扣留的张勋官兵,均分别编隶第八师或给资遣回原籍。"(贾润泉,见文斐著《我所知道的[北洋三杰] 》)

    当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北洋军大获全胜之际,国民党籍的都督谭延闿,在黎元洪辛亥武昌起义苦战时期,曾予黎多方支持。所以当袁世凯欲杀谭、命令谭入京时,黎欲拯救谭某,致电袁云:谭督前系被迫独立,非其本心。曾仰药以求解脱,元洪敢力保其无他。但当谭得知此电内容后却不领情,立即通电否认云:黎副总统心存爱护,力为解免,延闿知所感激。惟所谓被迫独立,非其本心一节,并非实事。延闿亦从未有仰药一事。延闿既湘督,发号施令,职责攸归,焉有被迫之理?政府治罪,闿当听候派员查办。断乎不走不避,虽斧钺相加,亦不辞也!并于1913年10月,谭昂然入京。从此一例,可以看出,民国初年的湖南省长的脊梁骨是硬的,也可以看出当时有法有天,谭敢于以身试法。

    段祺瑞的陆军部,判了宣布独立的谭延闿四年徒刑,却又于一、两个月后,在12月下令特赦,把谭延闿给放了。

    参加反袁的二次革命的赵恒惕,在被捕后被判刑10年。经蔡锷等的力保,同样被赦免。外公宁纵勿枉,刀下留人。

    这些举措都是外公在陆军总长任内独立作出,未经袁世凯的认可。

    谚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在宣扬仇恨、反中华文化的马列邪教侵入中国之前,中国人的命是值钱的。人命关天深入人心,成为民间的社会共识;救人一命,被认为是最大的积德。救命之恩,乃功德无量。而草菅人命,蔑视人命,是缺德、是行恶、是作孽。中国的儿童,从小就知道,助人是善,损人是恶,杀人是罪,这些基本的善恶、道德常识。古人有三不笑之说: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可是在中共党天下数十年后,在中国顶尖大学中,当得知纽约两座摩天大楼被炸时,众多爱党师生欢呼鼓噪;后来日本遭遇七级大地震,中共网上又是一片欢呼,为什么不来个十级的?这些丑恶表演,不正是党天下"统一视听、马戏团式训练的结果?

    外公极端珍视生命,痛恨杀人成性的人,杀人者人恒杀之,哪一个好杀人的有好结果呢? 外公下台迁居天津后,适逢1926年寒冬大雪,不少灾民冻死。外公也参与社会慈善捐献救灾,献诗为灾民请命 (董尧《北洋之虎段祺瑞》):

    瑞雪觉年兆,

    哀鸿转弗安,

    众生悲业积,

    Enjoying the preview?
    Page 1 of 1